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商二度回流廈門

楊永妙
user

楊永妙

2001-12-01

瀏覽數 22,300+

台商二度回流廈門
 

本文出自 2001 / 12月號雜誌 第186期遠見雜誌

廈門東海岸和台灣一水相隔,但是,在行動通訊的範疇裡,早已「零距離」。

台商持用台灣的泛歐行動通訊系統,站在廈門東海岸打行動電話撥回台灣,通話費率就是「台灣打台灣」的計費標準。

談起政治來,兩岸難通,但是,在廈門,兩岸電信業務,早已不談自通。

廈門的機會也在這裡,「廈門一直在等直航商機,」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李非說。

廈門的機會在於與台灣很近,廈門東海岸至台中只有一百一十海浬,到高雄也只有一百六十五海浬,如果坐在舢舨裡,只需要划一千多下就到小金門了。

當兩岸直航,香港中轉的地位勢必被取代,「廈門可以扮演這樣的角色,」廈門市港務管理局副局長許小勇說。

但是,能不能做,不是廈門自己能決定的政策,「要看中央是不是持續四年多以前的作法,讓廈門先其他港灣城市一步,直接和台灣通航,」李非說。

台商與廈門早已零距離

距離台灣最近,是台商眼中廈門的優勢。

廈門信華科技母公司、敦吉科技公司董事長鍾正宏認為,廈門的優勢確實比不上北京、上海、深圳,不過廈門有它的好處。「這裡血源、風俗、語言與台灣最相近,台灣人可以生活得很習慣,」廈門台商協會副會長高銘樹也說。

廈門的人情味對台商相當受用,另一個關鍵就是「講同樣的語言」。台灣人到廈門做生意,和廈門人可以「講台(閩南)語也會通」,台商比較沒有適應上的問題。

信華科技在廈門建廠十年,鍾正宏認為,廈門的投資環境、人力素質比其他南方城市為佳,但更重要的還是「廈門離台灣近,」鍾正宏說。

五年前,廈門成為和高雄試點直航的口岸,2001年1月1日,廈門和金門展開「小三通」。

這個商機,燦坤實業公司馬上做出反應。小三通一開,燦坤就開始著手把台灣與廈門拉得「更近」。

今年燦坤便把台灣幹部的戶籍遷到金門,藉由金廈小三通,使台幹往返台廈的時程從原來的六小時縮短一半。廈門和台灣距離最近,台資湧入廈門,看上的就是直航潛力。

但過去十年,兩岸直航遲未有進展,廈門對台商的誘因也隨之下滑,台資快速流失。

根據經濟部統計,今年1至7月台商對大陸投資案中,以江蘇地區的投資金額占五成最高,台商在福建的投資金額比例只占零點五成。

但是,隨著直航曙光再現,卻有台商逆勢在廈門展開第二回合的布局。

這些台商的觀點是基於經發會戒急用忍鬆綁,加上兩岸已於2001年年底分別加入WTO,直航可期,廈門再度因直航商機帶來新的曙光。

嗅覺最敏銳的是台灣的航空業。台灣航勤、遠東航空、長榮航空、中華航空等各航空公司與大陸高崎機場合作投資經營的航空貨運站,於8月舉行簽約與破土典禮。

只要搶得兩岸直航先機,廈門不是沒有機會。根據台灣區電機電子公會在今年1月初公布的「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報告」,廈門的投資風險低,硬體建設及居住環境評估都還不錯,和崑山同名為「應予推薦」的等級。

台商普遍認為,無論是治安或是海關,廈門都比其他南方的城市好。「廈門市區治安比珠江三角洲好,在海關方面,比起大陸南方一些很難搞定的海關相比,廈門的海關算是好的,」鍾正宏說。

漁港小島早成港灣城市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台商認為,現在的時機和環境比以前更好,「早一步來的人比較多,有些經驗可以傳承,新來的台商不用多走冤枉路,」高銘樹說。

觀光旅館業已經為直航的旅遊商機進行硬體裝修投資。高銘樹相當看好的是直航後,廈門觀光資源吸引的台灣旅客。

今年8月初,高銘樹把自己還在美國杜克大學念碩士班的兒子高資明拉進來,在其投資的福聯飯店逐樓進行房間裝修,每間房的投資高達20萬元人民幣。這項硬體投資,讓原來三星級的飯店提升到四星級,「這樣比較能符合台灣旅客的需求,」高銘樹說。

回溯台商的廈門投資史,1989年到1995年是台資投資的最高峰。在台資參與之下,積極加強基礎建設後的廈門,再不是當年的漁港小島,而是一個現代化的港灣城市。

這是廈門經濟發展最穩健的時期。「那段時間,廈門的經濟成長以15~20%的幅度成長,」高銘樹說。

為了適應廈門特區經濟發展和大量吸納台資的需要,大陸進一步於1989 年 5 月和1992年2月,再批准廈門市所管轄的杏林、海滄和集美地區設立台商投資區,讓台灣享有經濟特區優惠政策。

當時廈門爭取到的台商,包括燦坤電器、正新輪胎、三德興企業、信華科技,以及台灣福華家族的長子高銘樹在廈門從事房地產、電鍍專業區和福聯飯店的投資等等。

這十年,是台資進入廈門最活絡的期間。根據統計,當時台資在廈門實際的投資額達到30億美元,帶來至少十萬個以上的工作機會。

台商對廈門的認同,是「第二故鄉」的情結。但是,台資在廈門的投資額在下滑。「隨著大陸全面開放,廈門特區對台商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李非說。

根據統計,從1996年到2000年,台商在廈門的實際投資額不過10億美元。2000年台商投資大陸較前一年度增加108%,但對廈門卻減少了27%。

外資對廈門的投資,也和台商有志一同。根據廈門經濟統計局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廈門新批的外商直接投資金額雖然高達5億6800萬美元,但實際利用外資卻僅3億800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三成。

台商北擴,廈門政府力有未逮

廈門市政府對於台商的北擴,力有未逮,主要是因為廈門先天的腹地太窄,土地及勞力成本上漲,無法吸引台商持續投資。

廈門市政府分析發現,資訊產業的台資流失最多,受限於先天不良,「廈門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台資向腹地廣大、投資政策優惠的長江及珠江三角洲移動,」一位與廈門官方互動密切的周姓台商說。

相較於台資對廈門投資額銳減,台商在上海的投資則呈現大幅上升的趨勢。

以反映區域產業產能的港口櫃吞吐量為例,去年度,廈門還不到上海的五分之一。

儘管廈門是大陸政府政策選擇的試點直航口岸,但是,廈門的貨源相當有限,「貨源的背後是產業,廈門的經濟腹地太小,沒辦法和位於長江口上的上海港相提並論,」陽明海運副總經理吳榮春說。

上海是大陸走向開放之路,經濟發展的櫥窗,引來各城市的市中心建設「向上海看齊」,廈門也是其中之一。

廈門市中心就有「滬式風格」的建物。近兩年來廈門循上海模式建設的鷺江客運碼頭口,就有幾分上海外灘的影子。「廈門把上海外灘當成範本,」經常往來上海的德商丹沙中福貨運公司廈門分公司經理周命璟說。

但是,廈門不是上海,它有自己的文化、樣貌及定位。「廈門的定位,就是東南的區域中心,」李非說。

「發展成大陸東南區域中心,一定要連結台灣,」一位廈門市官員私下表示。

這個觀點,來自過去十多年來,台商對廈門的「貢獻」。「台商對廈門的幫助是造成經濟重組的效應,」李非說。

儘管兩岸政府氣氛不佳,城市交流卻可以做出突破。「廈門很合適做為兩岸交流的起點,」李非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