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只要台灣持續進步,飛利浦沒有理由放棄台灣

張玉文 蔡淑如採訪 張玉文整理
user

張玉文 蔡淑如採訪 張玉文整理

2001-11-01

瀏覽數 17,250+

只要台灣持續進步,飛利浦沒有理由放棄台灣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1 / 11月號雜誌 飛利浦去國巨來

:最近全球有很多不太好的消息,你對目前全球和台灣經濟的看法如何?

A:過去幾年全球經濟非常蓬勃發展,但顯然目前全球正面臨很困難的情況,必須進行一些全面的調整。

至於台灣,目前有兩件事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很大,一個是半導體、資訊、通訊產業景氣低迷,尤其台灣的優勢多半在半導體和資訊產業上;另一個因素是全球不景氣,這兩點都會影響台灣的經濟。另外就整體而言,台灣也面臨了很大的挑戰。政治上呈現新的局勢,在國民黨執政多年後,由陳水扁先生擔任總統,新政府同時面對各種新的挑戰。未來半年至一年,台灣會面臨相當大的挑戰。

Q:像飛利浦這樣的多國籍企業,如何面對全球和台灣的不景氣?

A:不只是多國籍企業,所有的企業都一樣,在不景氣時要維持企業的健全體質,基本上要做兩件事,一個是控制營運資金,一個是控制成本。成本的管理很重要,如果不能控制成本,將會危害公司的未來發展。飛利浦致力在營運資金和成本的控制,在全球各據點都如此,當然,必須很謹慎地進行,不能因為削減太多費用而影響到未來的發展,兩者之間必須取得平衡。

我們身為多國籍公司,有時候會有比較好的機會。因為我們的市場多元化,有些市場情況不太好,但有些市場情況比較好;我們的產品也多元化,有些產品不好,但有些產品好,可以互補。

Q:飛利浦在台灣生產的產品剛好都是整個飛利浦各產品線中在最近狀況比較不好的,例如半導體和零組件,高雄廠裁員是否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還是整體產業不景氣的關係?

A:兩者都有。我們關閉了兩座生產映像管的工廠,一座生產偏向軛的工廠(Deflection Unit ,Dv)。飛利浦是全球電腦顯示器用映像管的主要供應商之一,過去多年來台灣的顯示器產業非常蓬勃發展,不過,最近台灣的顯示器廠商和主要零組件供應商紛紛外移至勞工成本比台灣低的地方。

台灣的經濟模式改變了,我覺得這是很好的。三十年前,台灣開始努力發展製造業,不見得是台灣自己開發的產品,但台灣可以迅速模仿,迅速生產,價格很有競爭力,這一直是台灣的優勢,那就是迅速製造出品質優良、價格很好的產品。隨著台灣的進步,生活水準也提高,而且還有一個很好的現象,那就是台灣的財富分配相當平均。但生活水準提高也表示,過去台灣能夠很有競爭力生產的產品,現在恐怕已經不再具有競爭力,那些都是低技術、低附加價值的產品,而現在顯示器和映像管都屬於這類產品,不會再有太多創新出現,所以這類產品要移至成本較低的地區,尤其是中國大陸。

所有台灣的顯示器和映像管廠商早就外移了,飛利浦是最後結束在本地生產的廠商之一。我們把顯示器的生產移到大陸、匈牙利、墨西哥等地,中壢則轉型為全球飛利浦顯示器總部(Global Competence Center),負責全球的管理、策略、行銷、產品開發,策略在台灣決定,新產品在台灣開發、試產,量產則交由大陸、匈牙利等地。

台灣飛利浦於1966年成立,最早是海外組裝基地,零組件都由國外供應,後來漸漸轉型為國際生產基地,許多零組件在台灣當地採購,到了1980和1990年代,在台灣開始有愈來愈多的研究工作,現在在台灣有亞太及全球事業群組織,也是研發中心。關閉映像管廠和DU廠跟上述這個模式的改變有關,在台灣製造這些產品已不再具有競爭力,任何公司都必須維持製造的競爭力,否則就會危及公司的長遠發展,有損股東和員工的權益。

Q:在關閉三座工廠之後,台灣飛利浦還有什麼新發展?

A:我們在高雄廠有擴廠計畫,另外也會重新配置(redeploy)研發活動,在這樣的架構下,我們將和台灣一起成長。尤其是台灣在經發會達成一些決議,以及台灣和中國大陸都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台灣會進入一個新的局面。兩岸都加入WTO之後,對我們在台灣的業務並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台灣出口的部分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進口會更自由化。過去飛利浦在大陸的工廠所生產的一些電子產品無法進口到台灣,在台灣加入WTO之後,將可以逐漸改變這個情況。

Q:高雄廠的情況呢?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A:高雄是半導體封裝測試廠,我們有一個為期四年、總投資額新台幣130~140億元的擴廠計畫,2000年開始執行。那為什麼又會裁員呢?這是因為半導體產業的景氣循環,目前的景氣很差,我們有很長一段時間嘗試用減少工作天數、要求員工休假等方式來因應,但這次的景氣實在很差,而且為時很久。為了度過這次的不景氣,只好裁員。不過我們仍看好長期的遠景,預期半導體景氣可以在明年好轉,所以擴廠計畫並沒有取消,只是暫緩。我們關閉低附加價值的工廠,但對於高科技如半導體的工廠,仍擴大投資。

Q:在台灣進行封裝測試仍有競爭力嗎?

A:愈來愈多國家跨入這個領域,新加坡、香港等,中國大陸很快也將加入競爭,台灣面對愈來愈強的競爭對手,但台灣仍領先所有的競爭對手一步。高雄廠在技術和供應鏈方面仍優於其他地方。

Q:飛利浦在蘇州投資的封裝測試廠建廠是否已經停工?

A:建廠計畫放緩腳步,但絕對沒有取消計畫。

Q:蘇州廠完成之後,是否會與高雄廠競爭?

A:一定會的,所有的工廠到最後都會互相競爭,高雄廠必須提高生產力來迎接競爭。比較複雜的產品將在高雄廠生產,蘇州廠生產複雜度較低的產品,高雄廠的經理人也參與協助蘇州建廠。這是一個整合性的運作,在高雄、馬尼拉、蘇州都有封裝測試廠,高雄的技術是最先進的,高雄要維持這個區域「技術母廠」的地位。而且,來自本地封裝測試廠的競爭是健康的,可以讓你不斷追求進步。

Q:台灣飛利浦強調要轉型為腦力與知識密集的運作模式,台灣也希望發展知識經濟,台灣飛利浦怎麼做?

A:台灣飛利浦在此地設立了一些研究中心和實驗室,進行顯示器、半導體方面的研究,也有一些基礎研究。全球的研究單位和科技公司不斷在變化,調整因應新的功能和業務,飛利浦也是如此,所以在台灣的研究單位也會有所調整,目前詳細情形還在規劃中。

不過我可以舉一個例子,兩個月前我們關閉了一個小規模的實驗室,原先這個實驗室從事半導體應用方面的研究,但我們覺得他們的研究太廣泛,所以結束掉,人員也重新配置到其他單位;另一方面,我們要加強的是某些特定主流產品的IC(積體電路)應用,例如電視、顯示器、液晶顯示器的IC。

我們在台灣也有基礎研究的單位,他們致力研究如何為公司創造更多利潤。高科技研發人才的成本很高,我們必須把他們生產力發揮到最大。其次就是如何看待本地的定位,台灣不再只是台灣,現在必須把台灣當做全球經濟的一環來看待。所以就跟製造的部分一樣,研究的部分也要進行資源重新分配。

Q:這是否意味著飛利浦絕不會放棄台灣?

A:台灣的環境持續在變化,只要能維持優勢,台灣就有機會在這個區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台灣飛利浦在這裡三十五年了,很重視培養人才,很多人加入,也有些人離開,離開飛利浦的人有好的發展,對台灣有所貢獻,我也覺得很驕傲。

台灣的發展情況會決定飛利浦在這裡的發展。五年後的台灣飛利浦和五年前的台灣飛利浦不會一樣,因為整個環境持續在改變,飛利浦也會隨之調整。飛利浦在台灣已經三十五年了,一直和台灣一起成長,只要台灣持續進步,飛利浦沒有理由放棄台灣。我對台灣保持「審慎的樂觀」。(張玉文、蔡淑如採訪,張玉文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