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汐止東方園區的天空晴朗無雲,施振榮坐在位於宏?大樓二十三樓的辦公室中,談到宏電剛推出的電子化服務,臉上充滿了成就感,「它代表著全球的頂級電子化服務,我們的business model(營運模式)絕無僅有。」
施振榮提到的,就是宏電和他個人二度創業的代表作——微巨電子化營運服務(MegaMicro e-Business)。經過施振榮和十幾位高級主管籌劃六個月,微巨已經成為宏電的新核心事業,最大特色在於透過耗資新台幣60億元建造的電子化資訊管理中心與通訊網路,提供客戶全面e化服務,讓客戶放心地把資料放在防震能力達到七級的管理中心。由於宏電已經投資在最貴的硬體設施上面,儘管經濟蕭條,客戶不須大幅增加成本,還是能擁有最安全的服務。
這個資訊管理中心坐落於龍潭宏?集團的渴望園區,建坪一萬九千坪,是亞洲最大的資管中心,防震強度比核四廠的設計還嚴格,除了針對銀行、半導體公司等頂級客戶提供「九二一大地震再來一次,資料運轉也不會停一秒鐘的保證」以外,也可以延伸電子化服務到中小企業和個人用戶(見頁196表一)。華信銀行總經理盧正昕表示,「宏電這個資管中心是全台獨一無二的,我們租了好幾百坪來用,雖然很貴還是值得,因為保護客戶資料對我們很重要。」華信銀行和富邦銀行、安泰人壽、遠東銀行等其他六家公司都成為第一批客戶。
宏電急著轉型是有原因的。全球個人電腦市場經過十年的蓬勃發展,去年已經達到飽和,今年的銷售量可能出現有史以來第一次衰退,造成價格下跌,廠商毛利率減少到個位數,國外大廠如惠普科技(Hewlett Packard)、捷威(Gateway)甚至還賠錢,施振榮也承認宏?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就是希望不要再打價格戰,而是服務戰,提供銷售PC以外的加值服務,利潤反而比較高。美國以高科技為主的那斯達克(Nasdaq)指數從去年5000點的高點跌到今年1500點以下,惠普股價剩下不到20 美元,反觀IBM,主要業務包括提供加值服務和解決方案,股價仍然維持在100 美元附近,從這點可以印證硬體製造已經不是主流的行業了。
看準e化趨勢卡位耕耘
講到電子化服務(e-service),很容易令人聯想到老早成為票房毒藥的達康公司(dotcom),為什麼宏電還要轉到e-service?施振榮有他獨特的作法,微巨包含資管中心和e-service兩部分,資管中心是「巨架構」,各項e-service則是「微服務」,宏電正開始讓台灣十幾萬客戶免費試用微服務,滿意以後明年初開始收費;另外宏電也採取買電腦硬體、送微服務的方式,雙管齊下以增加營收。預計三年之內,台灣加上大陸的客戶數增加到一百萬,新宏電「有穩定獲利的實力,」他信心滿滿地說著。
宏電的轉型初步得到分析師認可,美林證券研究部副總裁曾省吾指出,「從宏電轉型看到了施先生的決心,走的方向也正確,但是還要一段時間才知道能帶來多少獲利和營收。」
這個問題,擔任宏電首席建構師(chief business architect)的施振榮早已經想到。他規劃宏?未來將全力發展電子化營運服務,預計三年後e-service占營收40%(今年為零),資訊產品則降為60%。
換句話說,宏電正積極轉型到服務業,藉以擺脫賣硬體即是殺價競爭的宿命。看看英商法興證券分析師王博文提出的一些數字,就可以知道宏電為什麼要轉型。消費性硬體產品的毛利只有5%,企業用的約10%到15%;提供伺服器服務,毛利卻達到30%,儲存設備(storage)35%,軟體最好,最高可以有 80%,這麼高的利潤,「每家國際大廠都要搶,」王博文指出。
營業項目確定,再來就要鎖定策略和客戶群。宏電總經理王振堂指出,宏電打算跟歐美的軟體、資訊以及電訊公司結盟,一起提供最精華部分為客戶解決問題,分帳方式尚未決定,同時宏電鎖定家數眾多、對e化有強烈需求的中小企業為主力客戶。依照宏電統計,台灣的中小企業有一百零七萬家,大企業兩萬多家;大陸一千五百萬家公司當中,中小企業占99%,其中僅50%擁有基本的資訊環境。隨著海峽兩岸即將加入世貿組織(WTO),e化的需求將不斷增加。
「中小企業e化還在起步階段,未來有爆發性潛力,宏電看準這個趨勢,趁著現在卡位、耕耘,可以說是非常有眼光,」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硬體組組長王勝宏表示。
中小企業成長空間雖然比較大,但是他們願意付e化服務的價錢,絕對比不上大公司動輒就是百萬千萬。宏電暸解這點,因而採取低價策略,施振榮估算每種服務以千元起跳,一個月不會超過1萬元,相比之下,價格頗有競爭力。
大陸是宏電寄望最深的市場
宏電一向對大陸市場充滿期待,這次e-service也不例外,打算明年第一季進軍大陸,去上海找尋合作伙伴共同架設巨架構,第二季即可正式推出微服務,宏電規劃未來三年投資300億元,藉以達成大中華市場占營收比重由目前23%增到40%的目標。施振榮初估將來宏電每年營收約有1200億元,大中華區即有創造480億元左右的實力。
大陸成為宏電寄望最深的市場是有原因的,由於台灣市場實在太小,美歐國家需求又衰退,宏電第三季的本業已經確定虧損(數字尚未公布),當然這跟緯創(專責製造部分)分出去,使得營收減少有關,不過主因還是在於PC需求疲弱不振。如果先看第二季的表現,宏電處分台積電與台灣大哥大等股票帶來業外利益48.5億元,扣掉提列緯創獨立所產生的營運損失41億,減掉本業虧損5億多元,總計第二季稅後盈餘剩下1.77億元。再從上半年來看,稅後純益只有8.17億元,大概是2000年全年的八分之一,分析師用來衡量股價標準的每股盈餘(EPS)只有0.19元,和去年全年的1.73元相比較,衰退更是嚴重(表二),難怪股價在10月份直接摜破了10元面值,來到9.05元的最低價,遠遠低於去年淨值16.95元。
景氣衰退也衝擊宏?集團的公司,宏科明年即將和宏電合併,已經調降今年稅後純益目標53%,剩下3.85億元;股市行情冷淡,宏電被迫停止出售明電和國電的全球存託憑證(GDR),原本預期的50億元至60億元進不了帳,造成宏電今年將由盈轉虧,為1991年來第一次虧損。
宏電這次轉型到e-service,馬上面臨的挑戰就是能否被接受,施振榮認為營運模式(business model)的觀念太新,市場和客戶滿不滿意,甚至員工瞭不瞭解都有待考驗。未來他如何突破這些挑戰,確實監督執行成效,大家正拭目以待。
二十六年前,施振榮憑著100萬元資金,漸漸地把台灣最響亮的PC品牌傳到世界各地;二十六年後,宏電集團第二度創業,拿著400億元的資本額,施振榮有著非勝不可的決心。從與高級主管密集開會,一直到一字一字斟酌七、八份新聞稿,隨後又花兩個星期時間到各個辦公室與員工親自溝通。
施振榮如此事必躬親,就是因為這次實在是很重大的工程,成功了,風風光光地在三年後屆滿六十歲退休;失敗了,難免會留下不可抹滅的遺憾。「過去我只主導方向,執行面我沒有辦法介入,現在兩者我都可以全心投入,所以我對這次執行有絕對信心,」施振榮說著,仍然展現了全力以赴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