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莉颱風帶來百年罕見的雨量,北台灣的災情空前嚴重,颱風過後,各界除了檢討防災與救災的種種問題,也開始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除了大地,氣候也應該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打開台灣颱風史,「納莉」真正是一個「怪颱」,創下了多項紀錄。首先,她是一個長壽的颱風,從形成到消失,前後長達十四天,也因為長壽,「納莉」更創下多地的單日降雨量最高、中心停留在台灣陸地時間最長、台灣第一個「東北進、西南出」的颱風、氣象局發布最多次警報(六十四次)等紀錄。
其中,最可怕的當然是破紀錄的雨量。在災情慘重的台北,氣象局台北站9月16日一天降下四百二十五公厘的雨,創下台北的百年紀錄;在納莉侵襲台灣陸地的近五十小時時間內,台北、桃園、基隆、新竹、苗栗等地區累積降雨量都超過一千公厘。這種情形,只有1959年的「八七水災」可以比擬。
污染使氣候變遷更複雜
納莉的詭異現象,讓人想到了近年來全球各地頻傳的天災。
英國在去年與今年,歷經了「三溫暖式」的氣候劇烈變化,先是去年英格蘭與威爾斯發生嚴重洪水,單月降雨量創下兩百三十五年來的新高;但是,今年夏天,英國卻又飽嘗乾旱之擾。
暴雨不只發生在台灣,去年夏天也侵襲了橫跨中國大陸及印支半島的湄公河,上海、波蘭、中南美等地今年也都有創紀錄的豪雨成災。但同樣在亞洲大陸上,蒙古去年出現大乾旱,數以萬計的牲口喪生;東非今年春天的大乾旱,更使數以千計的人們陷入困境,紐約市今年的夏季高溫高達攝氏五十多度,連供電都出現了需要調度的窘境。
《華盛頓郵報》日前才報導,中國大陸多地發生二十多年來最嚴重的乾旱,遍及十七個省分,兩千三百多萬人沒有充足的飲水,超過七千三百多萬英畝的農地已成荒蕪。
不過,上述天災雖然嚴重,但都只能說是「現象」,不能證明全球氣候已開始惡性的變遷。例如,根據世界氣象組織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的統計,截至10月中旬,今年西北太平洋已形成二十一個颱風,與最近三十年平均每年二十二‧六個颱風相較,仍不算多。因此,並沒有充足證據說明今年侵台颱風特別多且兇,與氣候異常有直接關係。
但是,從長期的觀測與研究仍可得知一種可能:當太平洋出現「聖嬰現象」(鄰近熱帶太平洋海域海溫及洋流異常變化的現象,周期約兩至七年),不論是暖年(水溫上升)或冷年(水溫下降),都會影響颱風生成的位置,加上太平洋高壓環境的作用,會使颱風侵台的機率降低。今年由於無聖嬰現象,太平洋水溫正常,因此,颱風侵台數目可能增多。
因此得知,氣候變遷需要長期地觀察、系統地分析,但仍無可否認的,研究並瞭解「全球氣候變遷」已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氣候變遷是大氣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等五大氣候子系統交互作用下的產物,在地球演進中不斷發生,規模大小不一。工業革命以後,人類製造的污染介入交互作用,而使情形變得更加複雜而不確定。
當人口稀少、工業污染不高之際,人類對大自然的影響是區域性而且緩慢的;隨著人口快速增加、工業污染也直線上升時,人類的影響不斷加速,而且擴張成全球性的。「全球暖化」正是氣候變遷交互作用的最佳例子。
未必是溫室效應的錯
全球暖化是否為氣候異常變化的元兇?科學家迄今仍無明顯證據。有一種說法指出,溫室效應導致大氣與海水的溫度皆上升,使得大氣與海水之間的熱與水分的循環量發生變化,因此也影響了大氣的流動。但也有科學家持不同看法,認為氣候異常不見得全是溫室效應的錯。
雖然,過去一百年來的地球溫度持續增溫,是否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增加有關,一直是大氣科學家爭辯的問題,但努力降低溫室效應氣體已成為全球共識。
聯合國科學小組在今年2月的最新報告指出,未來二十年內,如果全球暖化現象未被抑制,洪水、疾病及乾旱等災害將肆虐世界各國;二十一世紀氣候變遷可能造成地球發生大規模、不可逆的變化,接著將造成全球性的災難,每年可能造成3千億美元以上的損失。
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既然氣候變遷如此重要,科學家便試圖「預報氣候」,希望能降低各種可能的損失,但直到現在,科學家仍力有未逮。
預報氣候(Climate)與預報天氣(Weather)不同,短時間內大氣變化的現象稱為「天氣」,而長時間天氣變化的綜合現象才是「氣候」。由於大氣系統太過複雜,目前全球的氣候模擬資料,並不足以預測颱風頻率與強度、豪大雨發生頻率等長期變遷。而且,氣候模擬資料的空間解析度目前都不好,不同模式預報的區域氣候,有時甚至南轅北轍,許多國際發展的模式中,台灣甚至不存在(因為太小了)。因此,目前不可能利用氣候模擬資料模式預報台灣未來的氣候。
不過,中央氣象局正加緊推動「短期氣候預報」的研究計畫,包括評估「聖嬰」對台灣氣候所造成之變化特性,希望建立台灣地區短期氣候變化的預報作業。
既然不能因為預測而帶來改善,人們能做的,唯有改正自己的態度。短短一年內,象神、譚美、桃芝、納莉等颱風,在台灣各地都形成百年難見的災難,除了消極的救災、防災工作,我們需要積極地改善人與自然的關係,才能走出自己的活路。
面對未來,應該採取的策略不是短期因應之道,而是規劃能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永續發展策略,讓台灣成為「環境善國」,善盡地球村一員應盡的義務,徹底地解決地區性與全球性的環境變遷問題,才能與國際永續發展目標接軌,也才能有機會緩和台灣人民所受的天災威脅。(本文作者為資深科學記者)(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