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台灣、南韓、新加坡、香港以「亞洲四小龍」之姿,在世界的經濟舞台崛起。當時不過二十出頭的法籍青年、目前為格尚董事長的孫揚恩(Yann Sandt)和義大利友人決定到亞洲發展。
「香港、新加坡那時候沒有製造業,而台灣又比南韓的氣候好,於是我們就落腳台灣,」孫揚恩解釋。這一落腳就是二十年,格尚股份有限公司由一家只有十多人的初創公司,到如今成為一家橫跨兩岸,員工達千人的中型企業。
格尚去年的營收已經破4000萬美元,今年預估還將有15%的成長空間。孫揚恩說,「新台幣貶值,助了我們一臂之力。」
外商公司格尚,比本土廠商更能根留台灣,主要是因為他們善用台灣的技術和人力優勢,把台灣升級為設計研發中心。
從事珠寶、手錶設計代工的格尚,是一家由義大利人創辦,現在由法國人接手經營的外商公司。
隨著台灣政經環境的變化,格尚在不同階段完成了國際分工的布局。創辦之初,格尚不過是一家單純的手錶代工廠,1993年格尚逐漸將生產線移往廣東番禺,以降低生產成本,而台灣則升級成設計研發中心。
雖然格尚在日本設有行銷據點,在香港也有經理中心,但孫揚恩堅持研發設計中心留在台灣。他說,「台灣技術、人力資源及know-how是大陸所不及的,十年內不會考慮移往大陸。」
研發設計是立足關鍵
孫揚恩分析兩岸的投資環境,他說,在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投資風險考量不同,在中國投資需考量安全性;在台灣投資則要考量方便性。目前格尚兩岸分工模式,就是在方便性與安全性間取得平衡的操作模式。
格尚從一家單純的代工製造商發展成以設計為主的代工廠,足足花了二十年的時間。孫揚恩表示,過去格尚定位在單純的生產加工;現在生產只是扮演支援設計的角色,研發、設計才是目前格尚立足的優勢。他說,「設計是決定價格的最主要關鍵。」
孫揚恩說,「手錶、珠寶的生產技術門檻不高,但設計卻是沒有辦法速成的。台灣的資深員工是公司重要資產。」
格尚的設計不是純藝術(Pure Design),而是鎖定職業婦女為對象,以市場導向的設計,幾乎全數外銷歐美的中價位市場。他說,「大陸十四億的人口並不意味就有十四億的消費人口,而大陸目前珠寶市場僅有少數的高價空間,這並不是格尚的市場定位。」他說,「去大陸,再等十年吧!」(蕭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