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成就父母輩的天堂,卻是我們的地獄…解放「個人主義」的4大危機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0-02-20

瀏覽數 18,400+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1960年代初期,美國文化開始擁抱過度個人主義的生活方式,以幫忙解決當時社會上的問題。然而幾十年後,這個文化被推進到極端,並開始製造危機。

過度個人主義導致人離彼此愈來愈遠,包括社交和情感方面的疏遠,甚至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英國哲學家梅伊說,愛是「本體論的根著」。愛會給你扎了根的感覺。許多人得不到那種感覺,即使是家人之間。許多戀人也得不到那種感覺。以前的人說,年輕人只有性沒有愛;而現在有愈來愈多年輕人過的是無性生活。半個世紀的解放促成了個人主義崛起,當時的個人主義成就了我們祖父母輩的天堂,現在卻造就了我們的地獄,同時製造了四個互相關聯的社會危機。

1. 孤獨危機

人與人之間互不相干的情況所導致的心理、社會和道德成本,高得嚇人。取自pexels

人與人之間互不相干的情況所導致的心理、社會和道德成本,高得嚇人。取自pexels

45歲以上的美國人,有百分之三十五長期處於孤獨狀態。只有百分之八的美國人表示他們會和鄰居聊一些重要的話題。在1950年,不到百分之十的家庭是單身家庭;現在已攀升到百分之三十。30歲以下的女性所生的孩子,絕大多數出生於單親家庭。這些都是普遍性疏離感的徵兆。

事實上,人與人之間互不相干的情況所導致的心理、社會和道德成本,高得嚇人。

2018年,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公布,美國人平均壽命連續三年呈現下滑的趨勢。這個趨勢不容小覷。在有凝聚力的富裕社會裡,平均壽命會逐漸提高,這是理所當然的事。美國人最近一次平均壽命下降到這個水準,是在1915至1918年,當時美國正經歷世界大戰和流感大流行的威脅,有67萬5000個美國人因此死亡。現今美國人平均壽命之所以減短,是因為死於絕望—輕生、藥物過量、酒精成癮導致的肝臟疾病,諸如此類。而絕望是我們周遭無所不在的社交孤立所導致的。

2. 不信任

第二個危機是疏離。社會學巨擘尼斯貝把疏離定義為「將社會秩序視為遙遠、難以理解或欺詐的心境」。美國現今的態勢幾乎是如此。老一輩的人普遍認為自我犧牲是很合理的事,因為當你為你所屬的組織服務,它就會給你回報。但是民調專家楊克洛維奇數十年前就指出,相信「付出必有回報」的社會契約已經瓦解。現代人的想法是,如果你付出,別人會毫不手軟的拿走。如果你犧牲,別人就會占你便宜。

早期的基本社會調查顯示,約有百分之六十的美國人認為鄰居是可以信任的;現在這個數值已掉到百分之三十二,千禧世代的信任度甚至掉到百分之十八。年紀愈輕的年齡層,信任感就愈低。

早期的基本社會調查顯示,約有60%的美國人認為鄰居是可以信任的。取自pexels

早期的基本社會調查顯示,約有60%的美國人認為鄰居是可以信任的。取自pexels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哈佛大學教授普特南指出,這個情況有個非常合理的解釋:現代人變得不值得信任了。這倒不是因為觀感變差,而是人的實際行為劣化了。我們的人際關係的品質變差了。不信任只會製造更多的不信任。當人開始懷疑別人,就會認定一切只能靠自己。

3. 意義危機

第三個危機是意義危機。儘管我們對人類的大腦已經有更多了解,但現代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包括憂鬱症)卻不降反升,這現象非常令人訝異,而且情況似乎正在快速惡化中。在2012年,百分之五點九的年輕人受重度憂鬱症所苦。到了2015年,數值爬到了百分之八點二。

一部分原因在於智慧型手機出現,另一個原因是有太多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著。當你把共同的道德秩序拿掉,並告訴所有人生命的奧祕要靠自己去定義,大多數的人會一臉茫然。遇到困難時,他們無法用一個有說服力的故事來解釋人生的意義。戴蒙在寫《邁向目的之路》時曾做過一項研究,發現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年輕人擁有明確的人生目標。

賴永祥攝

賴永祥攝

4. 部落主義(Tribalism)

上述三個危機引爆了第四個危機,它不是極端個人主義的某個面向,而是我們對極端個人主義做出的反應。

正在經歷存在焦慮的人會陷入一個危機模式:「我遇到危險了!我遭受威脅了;我必須反擊!」他們的演化反應是自我保護,因此他們會回歸最古老的本能,藉此對威脅做出反應:敵我誓不兩立。部落主義者用簡單的二分法,將人分成好壞兩個陣營。他們尋求確定性,以克服令人難以承受的懷疑心態。他們尋求戰爭(政治或軍事的戰爭),為自己的生命賦予意義。他們回歸了部落。

部落主義似乎是重拾社群連結的一種方式。它確實能把人連結在一起。但事實上,它創造的是一個黑暗版的社群。社群的連結建立在共同的情感之上。部落主義的連結建立在共同的仇恨之上。社群的基礎是共同的人性;部落主義的基礎是共同的敵人。部落主義總是在豎立疆界,製造不是盟友就是敵人的對立。部落的心態是建立在匱乏思維的戰士心態:人生是一場爭奪稀有資源的戰爭,不是敵人,就是自己人,零和思維。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政治是戰爭。觀念是戰鬥。不殺人,就被殺。不信任是部落主義者的世界觀。部落主義是孤獨自戀者的歸屬之地。
《第二座山:當世俗成就不再滿足你,你要如何為生命找到意義?》一書,大衛.布魯克斯著, 廖建容譯,天下文化出版。

《第二座山:當世俗成就不再滿足你,你要如何為生命找到意義?》一書,大衛.布魯克斯著, 廖建容譯,天下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