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用電腦問診,護士拿著PDA(個人數位助理)巡房,這不是未來世界的電影畫面。
美崙山上的雲來來去去,在台灣的後山——花蓮,醫療資源雖比不上西部的大醫院,但是山下俗世的慈濟醫院,e化的腳步一刻不得悠閒,躍動的數位世界,電腦精靈在這裡快速的穿梭運轉著。
「8月底,帶著最先進的PACS(醫療影像資訊系統),慈濟第一部遠距醫療巡迴車將開動,」花蓮慈濟醫院院長陳英和說。
因桃芝風災重創的花蓮,地型狹長多山,救人,山高水遠,不怕無心,只怕距離。醫療救援,如何能搶在第一時間,成了救人救命的難題。
不過如果遠距醫療車啟動,病人與醫生之間,不再有距離,任何角落的病患,都可以透過PACS系統,直接把病兆影像,確實的傳輸到醫生面前,就可立即接受問診開藥,或是決定是否轉送。
花蓮慈濟,不但是數位醫院,也是行動醫院。陳英和說,這不僅在台灣,在全世界都是屬一屬二的創舉。
在院長辦公室內,陳英和在電腦桌前熟練地叫出病人的病歷資料,操作著PACS系統。PACS即是Picture Achieving&Communications System的簡稱,即醫療影像資訊系統,是由慈濟醫院結合國內廠商,自行開發設計的大型傳輸系統。
這套系統同時可以結合醫院內的HIS(電子化病歷)系統,讀取相關病歷及檢驗報告。
陳英和是國內骨科的權威,尤其是治療僵直性脊椎炎,他曾治癒脊椎側彎達一百六十八度的病患,在國際間享有盛名。盛夏盛暑,全省西半部各地慕名而來的病人,指名陳英和,忙的時候,一天動十刀,立即顯象的PACS系統,成了他最重要的左右手。
以往病患診療,必須透過醫師開藥單,再到放射科照X光片,再經底片沖洗、等待過程,再交給醫師診療,一般花費時間保守估計要十五到二十分鐘。
不過透過PACS影像傳輸,每位醫師只要坐在電腦前,點下指令,幾秒內就可以取得病患的報告。
由於患者接受拍片後,影片直接傳輸至電腦,任何一位院內醫師想讀取病患資料,都是原始資料,有助會診,而且病人出院或轉診,醫院也可以把影像壓縮成光碟,讓病人自己把病歷帶著走。
醫療無距離的時代,事實上PACS上線後,除了花蓮慈濟可以立即顯影外,在遙遠中央山脈的這一頭,慈濟嘉義大林醫院也可以同步問診,醫療無距離的時代,讓未來的醫療世界,多了許多救急救難發揮空間。
陳英和說,未來如果有其他醫院願意與慈濟合作,病患的資料都可透過醫療密碼共享,除了可以節省醫療資源外,對病患而言,也可免除重覆診療的不便。
使用PACS系統,除了讓慈濟變成科技醫院,也變成了環保醫院。慈濟醫療志業副總執行長林碧玉說,「慈濟一年要消耗的X光片,數量非常可觀,使用PACS系統後,一年至少可以節省8000萬元的沖片費。」
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X光片洗片水帶來大量的鉛污染,同時也可以節省X光片儲存檔案的空間,達到無片化的境界。
不過當初在推動PACS系統時,阻力相當大,因為醫生個個覺得麻煩,叫苦連天,不過陳英和說,「我堅持使用這項技術,」尤其是七十多歲的前院長曾文貴,親自帶頭key in(鍵入資料),讓許多醫生不得放下執著,徹底進入e化的行列。
除了醫生之外,慈濟醫院的護士,也開始全員配備PDA。
骨科病房的護理長王孝榮說,使用PDA的好處是,所有病人每天的病情資料,都可以直接透過PDA在網上連線,不必重新填資料報表,醫生透過電腦也可以對病人的情況一目瞭然。
在全院e化目標下,慈醫已購置了五百台電腦,公文也是用電腦跑,林碧玉說,「全院已幾乎可以做到『無紙化』。」
本身隨身攜帶筆記型電腦的林碧玉,早在1994年微軟推出office中文軟體時,就開始使用e-mail,總指揮的e概念下,慈濟醫院的e化,絲毫沒有山水之隔。
尊重生命 人本醫療
走進花蓮慈濟醫院挑高的大廳,迎面出現的是一幅用彩色磁磚拼貼的巨幅「佛陀問病圖」。
人生多苦,但病苦尤深。巨畫中躺著的病人,是一個人人嫌惡的乞丐,又臭又髒,但佛陀本著尊重生命,眾生平等,依然視病猶親。
e化的醫院,更重是醫心。「在我心中,一位良醫必須具備至少三個條件,一是『視病猶親』,二是『專業精進』,三是『用心』,」陳英和說。
人本醫療,醫病也醫心,是慈濟醫院最被推崇之處。
日日度生死大關的癌症末期的心蓮病房,送走的人,進來的人,在這裡生死輪迴,很難逃脫。
癌症末期,最苦是痛,病痛,心痛,非凡人能悟。中醫師張慈璘,受心蓮病房家醫科主任王英偉所託,正在研究各種可以減痛的中藥,體恤病痛,研製成茶包,減輕病苦。
生老病死,一如人生四季。在花蓮慈濟醫院的三樓,醫病關係變成人生的道場。這裡可以聽到出生的喜悅,可以看到老人的輕安照料,可以看到心蓮病房的生死自在。
尤其在醫療細節上,將心比心。心蓮病房有價值不斐的超音波按摩浴缸,無法移動的病人也可以享受泡澡之樂。另外也有不計成本的芳香療室、電動病床、生機花園,陪伴患者走完生命的旅程。
人生疑無路,常常也會柳暗花明。除了在花蓮慈醫的心蓮病房之外,隔山的嘉義大林醫院,也有醫苦病苦人性化的一面。接受腫瘤治療的病患,抬眼所見,天花板變成了天空,乍見群鳥飛掠,而治療室沿路,輾轉迴廊,花木扶疏。
大林醫院是病床數一千兩百床,預計可服務超過一千五百萬雲嘉南民眾。8月13日大林醫院剛滿周歲。
慈濟醫療網
相較於剛滿周歲的大林醫院,花蓮慈醫已滿十五歲,像人一樣,由青澀少年,轉邁入成熟期。
雖位處台灣後山,陳英和說,基於醫療品質精進,花蓮慈醫非常重視高科技醫療的啟動,除了心臟外科、腦神經外科手術,有很好的進展,另外在器官捐贈,骨髓移植上都令人刮目相看。
因十方善士的捐贈,與西部各大醫最大的不同是,慈醫在器官移植、骨髓移植上,都有相當完整的資料庫,其中骨髓資料庫,是繼歐美之後的第三大資料庫,東方人第一大骨髓庫,也是世界最大的華人骨髓資料庫。
從美國紐澤西回來捐贈骨髓的張蕙芬,剛剛完成手術,師兄師姐們正在積極地為她進補。
「存在何意?生命何價?人生何存?在這裡可以看到生命融入生命的悸動,」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說。
目前慈醫已建立二十二萬筆骨髓移植的資料,骨髓移植病房馬上也將啟用。在這裡,聽得最多的恭喜,是「恭喜你能救人!」
檳榔,在花蓮滿山滿谷,但也同時是東部地區口腔癌的殺手。花蓮慈醫目前已成立特別的醫療小組,結合整形外科及耳鼻喉科,為病患進行切除及美容手術。
陳英和描述,整個過程由耳鼻喉科先做切除手術,再由整形外科來進行重建,「你可以看到有些病人臉一半部都拿掉,整形外科再完整地補起來,」這方面可以看到慈濟在地區性疾病的用心。
不過因為慈濟的用心,最近在醫界反而引起極大的反應,尤其當慈濟宣布要在大台北地區蓋新店慈濟醫院,許多醫界人士不以為然。
慈濟因為以非營利事業做醫療事業,反而造成志業發展最大的瓶頸。
目前慈濟規劃設立的全省醫療網中,除了東半部花蓮慈濟醫院之外,在花東縱谷有玉里及關山兩家醫院;西半部有嘉義大林、台北新店、台中潭子。
不過在西半部的醫療網計畫,遭致相當多的批評,一年前剛成立的嘉義大林醫院,開業因績效太好,立即遭到周邊醫院抵制,而正在籌建新店慈濟及台中潭子醫院,也被醫界認為是爭搶資源。
最讓慈醫頭疼的是,在醫療及慈善角色上,外界常常以雙重標準視之。醫界認為慈濟是慈善團體,蓋醫院應蓋在偏遠地區;既然是慈善團體,醫療的收費界線也難拿捏。收,有人會說慈善事業為什麼要收;不收,醫界又認為是惡性競爭,慈醫怎麼做,都動輒得咎。
慈濟醫療志業發展處胡雅玲說,「也許慈濟只做慈善事業,還不會這麼辛苦!」
不過林碧玉很堅定地說,「每當外界對我們有很多批評,我只問我自己,我是不是為病人而做。」
林碧玉認為,醫界應該要「為善競爭」。任何對病人好的事,一切以病人為出發點,才是醫界良善的循環,台灣的醫病關係才有進步空間。
醫病苦,醫心更苦,但在慈濟醫院,雖可以嗅到心地清香;但出了慈濟的世界,凡塵俗世的眼光,讓愈來愈龐大的慈濟醫療志業,面臨了空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