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2030轉職地圖》一書, 以下為摘文。)
張海德,是一位想到日本工作的臺灣男孩,卻在就職過程中四處碰壁。後來他選擇於非洲落腳,最後透過社交人脈網的力量,讓日本企業主動邀請他加入團隊。
CSR青年的日本夢
海德的故事要從高中時期開始說起。
2010年,鬧得沸沸揚揚的「白海豚事件」啟發高中生的海德關注「社會責任」,並投身於多項活動。他領會到環境改善需要借助龐大的力量來解決,如果可以讓大型企業共同參與,勢必能帶來更大的影響力。他開始深入探討「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發現日本是一個實行CSR的好模範,因此下定目標,找日本企業作為大學實習的對象。
大學時期的海德,透過日本企業精工愛普生(Seiko Epson)的研習機會,研究CSR、社會觀感,以及如何顧及當地社區與投資人的關係;舉辦中山大學日語讀書會,促進與日本或其他國家留學生的交流;鑽研農業相關領域,嘗試微型農業創業計畫。
這一連串的行動,加深了海德大學畢業後前往日本發展的決心。他的方向很明確:以產業別為優先,再以職業別為次要考量。
以老二哲學,先在非洲卡位
當時,海德赴日的求職過程幾乎花上所有積蓄,投了五十多家履歷,參加了N場就業說明會,就是沒有爭取到任何目標企業的工作機會。
最後,他得到一份非洲貿易公司的邀約。
「非洲?那麼貧困落後的國家……不好吧?」
周圍的人極力阻止海德。
困惑的他在臉書上與追蹤許久的《自媒體百萬獲利法則》作者許維真(梅塔/Meta)交流。當時,梅塔在日本擔任網路運營經理,熟悉日本當地文化,給了海德直白的建議:
「如果你的最終目標是在日本生活,那麼現在的你,大學一畢業立刻到日本就職,只會被認為是『次等公民』,你會過得非常不快樂,年薪大概只有200萬日圓,而且難以翻身,你確定要過這樣的生活嗎?依照你的專業領域農產來看,我建議你先去非洲一趟,在外地累積實力與名聲後,再到日本工作。」
海德聽取梅塔的建議,冷靜分析自己的職涯。雖然非洲並非首選志願,他改以「老二哲學」,先從冷門的地方卡位,再找機會進階,目標是三十歲前赴日工作。就這樣,他不顧周圍的反對,前往大家印象中「危險的非洲」發展。
從非洲到日本,串聯起獨特的社交人脈網
到了非洲,海德不忘赴日的初衷,努力尋找機會。
他運用社交軟體Meetup與InterNations,主動參與當地國際人士的活動,甚至在酒吧找陌生人攀談。無論是線上還是實體,總之就是不放過任何社交機會,竭盡所能善用現有管道與資源,建立國際性人脈網。
海德積極的態度受到許多日本企業的關注,並且主動找他洽談:一是在InterNations認識的CSR相關公司;二是在酒吧認識的貿易公司;三是透過日本佐渡島「誰都可以免費來住的家」活動的朋友所介紹的顧問公司,還因此展開一連串的引薦與認識:
活動朋友→課長→部長→總經理
這位朋友在一家日本顧問公司打工,她將海德介紹給公司主管。就這樣,海德一路獲得層層長官的賞識,在非洲的寶貴經歷也備受矚目。該公司正積極拓展海外業務,因此主動挖角海德赴日工作。一個活動的際遇與層層的引薦,讓他完成三十歲前在日本就職的目標。
剛到日本的第一週,海德馬不停蹄地與在非洲相遇的日本朋友們聯繫,主動建立一個日本群組,在群組裡發動週日慢跑活動、平日獵美食活動,迅速將在日本的社交人脈網串聯起來。短短二週內,善用手中的資源,適應了當地的生活。
海德在這間日本顧問公司經手不少CSR相關案子,目前與日本總公司董事兼中國分公司CEO共同開發以中國為主的海外市場,打拚海外事業版圖。
最後,我們再來拆解海德規畫職涯的每個步驟:
第1階段【臺灣】
1. 從興趣定位(CSR)
2. 選定方向(日本就職)
3. 失敗(求職碰壁)
第2階段【非洲】
4. 找到備案,準備新旅程(前往非洲)
5. 自我成長①(建立人脈網,與日本連線)
6. 轉機到來(獲得數家日本企業邀約)
第3階段【日本】
7. 回到初衷,達成目標(30歲前於日本就職)
8. 自我成長②(串聯非洲到日本的人脈網,快速融入日本)
9. 職涯進階(與日本董事共同開發海外市場)
職涯規畫,要從興趣之中探索
我從事招募工作以來,最常聽到大家抱怨目前的工作沒有發展性、對未來迷惘、考慮是否該留職停薪出國進修等等。
最近,我與一位國際教育機構的總監聊上這個話題,他點出許多人過得不快樂是因為找不到工作的熱忱。而熱忱要從何而來?他在國際論壇的發表中指出,為自己的「興趣」而工作,才能找到熱忱。那麼,你的選擇是勇於跨出那一步?還是依然停在原本的位置,怨天尤人呢?這位總監所說的話,對應著海德的案例。
還是學生的你,可以在種種興趣中思考自己的未來與對應的職場。已過了學生時期的你,也可以像海德一樣分析自己的興趣,將冷門與熱門選項放在一起研究,規畫出一條自己的路線。
你可以這樣向海德學習首選志願碰壁,改以老二哲學,從次要選項卡位。經營社交人脈網,尋找更好的機會。串聯跨國社交人脈網的力量,成為快速融入異國生活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