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複製人的知難行易

李彥甫
user

李彥甫

2001-09-01

瀏覽數 22,200+

複製人的知難行易
 

本文出自 2001 / 9月號雜誌 第183期遠見雜誌

「複製人」最近再度成為熱門話題,不但科學家與宗教界激辯,連政客及聯合國都要插上一手,你來我往的爭論,卻沒有使複製人的問題愈辯愈明,反而迷失了核心焦點。

美國國會經過激辯投票後,以兩百六十五票對一百六十二票表決通過「禁止複製人類法」,全面禁止複製人類胚胎;但隨即不久,義大利羅馬大學胚胎學家安提諾利宣布11月將大規模進行複製人類的試驗,而且將使用1997年蘇格蘭科學家複製「桃莉羊」的技術,並得到美國「複製援助」(Clonaid)生物科技公司的支持。

安提諾利的作法已引起全球譁然,宗教界的反彈尤強,迫使各國政府不得不做出反應,美國總統布希8月上旬宣布有條件地支持「幹細胞」研究,看似政治折衷的決定,事實上仍是傾向阻止所謂「違反道德」的科學前進。法國和德國甚至要求在9月的聯合國大會中,討論全球禁止複製人類的問題。

是否應該禁止「複製人」相關研究與試驗?科學、宗教、政治、法律、產業等各界人士各有其主張。但如果爭議科學本質,討論或許可以較為單純。

在科學上,必須先認清一個被誇張渲染的事實,大眾媒體、好萊塢電影與科幻小說採用的「複製人」說法,其實太過於簡單,而容易使一般民眾誤會,似乎複製科技現在已可以讓人類「再造一個我」,於是,許多人都擔心希特勒再世。

成長環境無法拷貝

事實上,科學的事實指出,複製(clone)絕對不等於拷貝(copy),複製生命不像是影印文件,每一份都與原稿一樣。

「複製」(clone)希臘文原意為「小樹枝」,係隱喻樹木的每一小枝都有相同的遺傳特質。「複製」基本上是一種「無性生殖」,也就是放棄精卵融合產生新生命的有性生殖方式,而用身體細胞繁殖另一個具有相同遺傳特性的生命個體或細胞集團。

如果說得更精確一些,每一個人的體細胞(somatic cell)核都含有與受精卵細胞核相同的基因,科學家取出母體的卵細胞核,變成無核卵,再用細胞核移植手術,把體細胞核移入無核卵內,用電流刺激使之開始發育;如果成功,再移入子宮,經過一般的懷胎過程,生下來的生命即為複製個體。

也就是說,「複製」只是帶來基因相同的個體。但是「人」之所以為人,基因帶來的遺傳特質只占一部分,創造基因圖譜的科學家凡特(Venter)也曾不斷強調,「基因不可能告訴我們人是什麼!」

也有科學家引用「命運」兩字形容,「命」是由父母遺傳來的基因,「運」是教育環境與生活經驗。每個人的命運不同,「命」固然是元素,但「運」卻更為關鍵,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基因),卻有機會改善環境和教育。

更廣泛地說,如果基因科技真能協助人們孕育下一代,它能控制的只是「起點」,而非「終點」,科技並不能決定一切,而環境對「人」則具有絕對影響力。科技可以複製不同生命個體的相同遺傳特性,卻不能拷貝相同的成長環境。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認清複製科技的本質後,以現階段而言,複製科技仍有一項現實,科學家不得不承認,複製技術存在很高的風險,成功率仍低。

經過兩百七十七次的失敗後,第一隻複製羊「桃莉」才真正誕生,過去五年來,科學家也成功造就了複製鼠、複製牛、複製豬和複製猴。但是,複製哺乳類動物的困難重重,其實並不順利。

複製哺乳類困難重重

科學家遭遇的問題包括流產、早產、基因異常,而且看似正常的胚胎複製,隱藏的缺陷卻在複製成功之後才發現,例如胚胎異常肥大、胎盤異常,或是有呼吸、心臟、循環方面的問題,像是桃莉羊後來就出現肥胖異常的問題。

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則是疑似「老化」的現象。由於體細胞是已分化的成熟細胞,當它取代精子並和卵細胞質結合時,唯有透過外力(通常是電流)刺激,才能誘發成長,但是因為體細胞「年紀」較大,胚胎往往才剛出生,就已「老」態龍鐘,身體狀況與上一代很像。

因為這些障礙,至少在現階段,即使成功複製胚胎,科學家仍無法預測複製胚胎能否順利發展成正常的個體。

或許,一如贊成複製人一方的說法,生育本身就有風險,複製人自然也不例外,科學界可以設法降低其風險,避免因為過程的失敗,而製造出許多不正常的人。

但是複製人事件最讓人擔心的,也就是「自大」與「自信」的人類態度,支持複製人的「複製援助」公司主持人布莉姬‧波依塞莉葉便是最明顯的一例,她居然可以宣稱,「我認為,現在擁有的資訊已足以複製人類;再進行動物複製的實驗,已無法為複製人類提供更多必要資料。」

人類現在對待體細胞的複製科技,或許正可以用「知難行易」形容,複製動物的失敗率高達98%,目前只有極少數複製動物存活下來或正常生長,但這些存活複製動物為何可以正常存活,仍然是謎。

甚至連複製動物失敗的原因,科學家都無法明確掌握。今年6月出版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期刊曾有科學家指出,複製動物胚胎出現不正常的原因,在於「DNA標記」(DNA imprinting)出現混亂。但也有科學家對此持懷疑態度。「DNA標記」是指有性生殖早期胚胎基因經歷的過程。

科學家對於生命現象的瞭解仍如滄海一粟,目前只掌握了「如何做」的複製技術,對於為何成功或失敗的知識仍有許多空白;人們知道可以這麼做,但至少現階段,人們仍然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做會成功?

科學進展一日千里,挑戰大自然的情形不斷發生,有的成功,失敗的也不少,複製科技是其中的一環。不論是贊成或反對,也不管是順從或挑戰,當知識仍有空白時,「謙卑」面對於大自然應是最基本的態度。(作者為資深科學記者)(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