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景氣低迷的雲層籠罩在台灣的上空,人心惶恐又人人自危。裁員風潮甚囂塵上,時至鳳凰花開,又有一批生力軍加入職場體系,為5月份4.22%的失業率再闢攀升空間。
景氣不佳的壓力,讓許多人煩惱得睡不安穩。新光醫院精神科主任張尚文就表示,因為這樣的壓力而前往求診的病患約占了四分之一。
「他們大部分擔心的都是怕被裁員、股票被套牢、公司要遷到大陸……,而導致失眠,」張尚文說。
睡眠障礙逐漸成為現代人的「精神殺手」。台大醫院精神科曾進行一項睡眠障礙調查,結果發現國內十五歲以上的人口,約12%有綜合型失眠問題,相當於兩百七十六萬人。另外,中正大學心理系教授蔡玲玲在該校心理系開設「睡眠管理」課程,首次選修人數也高達全校大學部學生的十分之一。
至於何謂睡眠障礙?美國精神醫學會(DSM-IV)就曾提出下列定義:
一、連續睡眠障礙時間長達一個月以上。
二、睡眠障礙程度足以造成主觀的疲累、焦慮或客觀的工作效率下降、角色功能損傷。
睡眠障礙包括了失眠、嗜睡、淺眠等,其中又以失眠為最普遍。而造成失眠的病因,大致上可分為:
一、精神疾病所引起的失眠(如焦慮、憂鬱、躁鬱)。二、身體疾病引起的失眠(如頭痛、胃痛、睡眠呼吸暫止症)。三、藥物、飲食引起的失眠(如酒精、咖啡因飲料、類固醇、降血壓的藥)。四、原發性失眠,又以「學習性失眠」為最常見的因素,也就是當患者曾有過短期失眠的經驗,一旦再面臨到相同的睡眠時間或環境時,會因焦慮和自主神經的興奮而無法入睡。
情緒障礙是失眠主因
在精神疾病所引起的失眠當中,情緒障礙也算是其中的一種。「當某種狀態,如:焦慮、妄想……,已經嚴重到會影響正常的生活運作,就算是情緒障礙了,」林口長庚醫院睡眠障礙聯合門診精神科許世杰醫師進一步說,因為情緒障礙所造成的失眠,就占了就診病患中將近五成的比例。其中比較特別的病例,是一名年約五十歲的傳統產業中階主管,因為公司人事精簡和遷移大陸,個人必須擔負三、四個部門的管理,且又牽涉到非專業擅長,該中階主管因而失眠了四個月。「被裁員的人會失眠,被續用的人也會失眠,」令許世杰印象深刻。
情緒障礙可能導源於壓力,但是壓力並不一定會嚴重到造成情緒障礙。
壓力是一種主觀的認定,跟個人人格特質有很大的關係。「各年齡層皆有其相應的生理、心理變化及學校、社會或家庭的壓力,因此瞭解各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應有助於睡眠的管理,」蔡玲玲分析。
以上班族而言,因為生活忙碌,加上外在大環境急遽的變動,難免產生適應不良,而感到有壓力。針對這一點,張尚文語帶輕鬆地說,只是因為一段時間的壓力而發生暫時性失眠,不一定需要進一步的治療。任職圓林超媒體的高淑怡就是一例,她前陣子因為擔心找不到想要的工作,加上寄出去的履歷表都還沒回應,造成將近兩個禮拜的失眠。「不過這個問題在我找到現在的工作後,恢復正常了,」高淑怡說,壓力源移除後,惱人的失眠問題也隨之除去。
預防重於治療
中國清代著名文人李漁曾說,「養生之訣,當以睡眠為先。睡能還精,睡能養氣,睡能健脾益,睡能堅骨強。」有鑑於古人對睡眠的重視,身為現代人的我們當然不能輕忽。
拜醫療科技進步所賜,睡眠障礙的真相逐漸大白。在睡眠障礙的治療當中,首先從病人主訴來問診,瞭解其疾病診療史,再進行病史評估,確定是否符合所謂睡眠障礙的定義。因為服用藥物或身體不適所引起的睡眠障礙,可直接針對病源來處理。但若出自於情緒障礙或學習性失眠,則傾向採取適當藥物(安眠藥)和行為放鬆技巧的治療。
「新型的安眠藥比較沒有副作用,只要適時適量地搭配使用,通常可以很迅速有效地處理掉失眠問題,」張尚文呼籲民眾不用過於擔心。
另外,「行為放鬆技巧」又可分為:一、肌肉放鬆法(利用肌肉收縮與放鬆的方式來達到真正的鬆弛);二、生理回饋法(透過儀器瞭解生理緊張壓力指標);三、心理治療(認知治療和心理分析治療);四、冥想訓練法(一種類似坐禪的自我冥想放鬆)。至於治療方式的選擇,視患者特質和問題癥結點而定。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的失眠其實是屬於「學習性失眠」,由「暫時性失眠」導致而來。因此,在面臨暫時性失眠時,只要即時掌握一些克服原則,通常都可獲得改善。
張尚文以自己為例,偶爾在睡前喝了咖啡、茶,或是和太太聊得太晚而超過入睡時段,除非隔天有重要會議行程,才會服用微量的安眠藥,否則大多會起身去看看書、翻翻資料,等待睡意的降臨。
許世杰也談到,「刺激控制法」是治療「學習性失眠」最常採用的方式。睡不著就不要強迫自己入睡,換個環境做一些靜態放鬆的活動,等到想睡再上床去睡,久而久之,就培養出「看到床就想要睡覺」的反射直覺。
「刺激控制法可以減低睡眠時的焦慮程度,」許世杰一語道出箇中原理。
失眠的情形若太常發生,會直接影響個人的睡眠節律,因此應該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另外,許世杰也鼓勵大家多培養休閒活動,尋找心靈的出口,而不要依賴酒精和藥物來幫助睡眠,因為這兩者的耐受性(身體對酒精和藥物的承受力愈來愈高,劑量需求便增多)和成癮性,不但降低睡眠品質且又傷身。
中國傳統養生學中提到許多安眠良方,若想要一解「不寐」之苦,除了參考現代名醫之建言,何不妨也聽聽唐代名醫孫思邈之言,「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裡食少,自然睡少。依此三少,神仙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