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國先生去世消息初傳的一月十三日晚上,台北市有幾處地方和台南市反對人士高李麗珍服務處都傳出鞭炮聲。自立晚報報導,高李麗珍服務處並且準備張貼紅紙條。
一向持寬容態度的經國先生去世後,反對黨會有怎樣的舉措?又會遭到怎樣的阻力?這本來就是大家憂慮的台灣前途重大變數之一,聽到鞭炮聲的人,尤其感到心頭像壓了一塊鉛。
萬民矚目兩黨動作
中華民國政黨政治才剛起步,社會上存在著一股兩極對立的情緒,兩黨的動作堪稱萬民矚目。
法律學者黃越欽相信,推動民主,是經國先生體認客觀潮流之後的堅持,如今客觀條件未變,沒有理由擔心執政當局會改變政策。一位政府官員觀察出,我國已經超越了民主的「回歸點」。
正準備加入民進黨的前美麗島事件受刑人張俊宏也認為,台灣的中產階級相當鞏固,不可能接受軍事或極權統治。
黃越欽指出,目前比較值得擔心的是:反對黨能不能體認時局?
被譽為「黨外最有政治理念者」的張俊宏承認,民進黨現在還沒有脫離「反制」的階段,許多動作都是為反對國民黨、因應國民黨而來,所以氣概既不及組黨初期,領導國民的功能亦無由發揮。
專欄作家杭之分析:任何一股反對勢力,剛開始的時候都是靠著執政黨的錯誤來成長。國民黨如果一直犯錯,民進黨便會一直陷溺在「反制」的漩渦中,不能走上民主政黨的常軌。
「當資本家可以靠廉價勞工賺錢時,他何必忙於技術升級?」他打了個譬喻。國民黨若能把眼光放遠、胸襟放寬,領導全民向前邁進,民進黨便不能在情緒問題上做文章,為求生存,也就必須提出具體議題來。
主動權在國民黨
因此杭之認為,民進黨內部意見分歧、方向不明朗,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看國民黨怎麼做。
張俊宏也指出,政治情勢的主動權操之在國民黨。國民黨的一位中常委有相同的體認,他略帶激動地說:「民進黨的前途看國民黨……,國民黨如果有了問題,是自己不爭氣,予人可乘之機,不是民進黨強大!」
張俊宏坦陳,民進黨今天最大的功能便是督促國民黨。一位本省籍的國民黨高級幹部客觀地剖析:過去經國先生憑其威望,尚可抗拒黨外壓力。如今他去了,黨內再無人有此能力,變革在所必行。
但是反對人士一味向國民黨施壓也不明智,運用壓力的人必須有相當智慧,施以國民黨所能承受的最大壓力。換言之,反對人士所提出的要求必須是執政黨能做到的。「壓力太大可能遭到反彈,若小則進步慢。」他說。
杭之相信兩黨之間現有的爭執會繼續。國會全面改選、立法院與行政院的關係、實施總統制或內閣制、地方自治法制化等問題,仍將是民進黨用力的重點。在國會全面改選實施以前,議會路線與街頭路線仍會交叉運用,「我看不出有改變的可能。」
「台獨」的聲音也會持續,但是聲音的大小,又要看國民黨的智慧,和與中共的互動而定。主張「台獨」的人有其歷史背景,只能化解,不能壓制,否則「觀眾可能愈聚愈多」。
不能「樂觀其敗」
黃越欽建議執政黨加快改革的腳步,幫助穩健之士取得反對黨的控制權,從而消除執政黨保守人士的恐懼不安A避免兩極化的現象。
在兩黨互動的過程中,執政黨必須扮演主導角色,不能「樂觀其敗」,袖手看民進黨穩健派受夾擊。他形容反對勢力是一棵枝葉參差的樹,「執政黨幫助它修剪成以穩健派為主幹,對大家都有好處。」
他承認這當中變數太多,每個人都要抱持「如履薄冰」的心情,一步一步摸索前進。成功與失敗也許只有一線之隔,但是「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只能懷著「極其審慎的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