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為生存,長期抗戰十五年

林婉蓉
user

林婉蓉

2001-08-01

瀏覽數 22,300+

為生存,長期抗戰十五年
 

本文出自 2001 / 8月號雜誌 第182期遠見雜誌

1999下半年與2000年,台鹽營業額新台幣35.7億元,稅後盈餘5.48億元;2001年1至5月營業額13.4億元,稅前盈餘已達3.38億元,由余光華領導的台鹽,在諸多虧損的國營企業中,表現突出,尤其是在這麼不景氣的2001年上半年。

台鹽除賣鹽外,還推出多樣化商品,並跨足生物科技與資訊科技。這些轉型是余光華1989年為台鹽訂定的「新生計畫」,實施迄今,台鹽得以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生存獲利。目前台鹽一年營業額不到25億元,預計將於新生計畫最後一年(2005年)達營業額39億元,稅後盈餘5.7億元的目標。

2002年7月,台鹽即將民營化,未來製鹽與配合政府政策的土地開發將降低比重。余光華主張,土地開發未來最多占5%,而製鹽比重希望降為10%,台鹽發展生物科技和資訊科技的比重加上海水化學工業(含鹽)將達95%,不過台鹽事業蓬勃發展,製鹽只降低比重,不會萎縮。

目前台鹽三項轉投資案,預估可在三年後開始獲利。資訊科技廠投資10億元,預估第三年可獲利。生物科技方面,醫療用膠原蛋白廠投資2.45億元,微生物製劑廠投資2.48億元,皆預計第三年可以獲利,約五年半能回收所有投資。

發展生技新方向

生物科技與資訊科技是台鹽轉型的新方向。兩年多前,台鹽公開徵求公司內部與全國各界提供轉型計畫,經由台鹽召集專家學者召開審查會公開選評,以產品周期長、進入門檻低、成本不會太高與台鹽產品相關等條件為考量,選出醫療用膠原蛋白、微生物製劑、雷射印表機碳粉匣中的有機感光鼓三個方案,並公開招標。

負責這三個轉型方案的台鹽公司生技廠與台鹽南科分公司,於2001年7月獨立,顯示台鹽深耕新領域的決心。生技廠包含膠原蛋白廠與微生物製劑廠,目前膠原蛋白廠已竣工試車,微生物製劑廠預計8月底完工,台鹽南科分公司所屬資訊科技廠也已開始試產。

醫藥用膠原蛋白和微生物製劑皆深具市場潛力,台鹽計畫以低價搶下國內進口產品的市場。膠原蛋白應用於美容或燒燙傷皮膚修復材料,台鹽從牛皮中提煉,與從豬皮、雞皮等部位萃取相較,品質最穩定,人體的排斥性最低,傷癒速度快,復合疤痕小,且純度達99.8%以上。台灣目前醫療用膠原蛋白皆由國外進口,未來台鹽量產後,與美國同品質的價格相比,低三分之一。

微生物製劑是微生物性農藥,可以改良土壤,幫助植物在惡劣環境生長,目前以大陸為目標市場。台鹽生技廠主任工程師吳繼光表示,世界人口多於耕地,土地使用率高,土壤易酸化,導致產量下降,為維持產量施加化學原料,卻易造成農藥中毒與污染水源,例如大陸滇池已經發臭。台鹽公司生技廠主任廖惠正分析,由於大陸沙漠化愈來愈逼近北京,大陸要開發大西北地區,對於微生物製劑有大量需求,因此目前先集中對大陸行銷。

台鹽兩個生技廠的建廠、技轉和銷售都統包給得標公司負責,同時解決技術取得和市場行銷的問題。廖惠正指出,醫藥用膠原蛋白廠由中鼎工程與美國BioCore生技公司合作得標,技轉來自BioCore,未來銷售則針對醫院和健保。微生物製劑由鴻福得標,鴻福過去經營微生物製劑代工業務,具基本客戶群,現已關廠,專職行銷。台鹽與中鼎、鴻福簽有兩年行銷合約,產品上市後,他們兩年內的銷售必須達一定營業額,「簽約的目的在於確保他們移轉的是在市場上有競爭力的技術,」廖惠正說。

台鹽南科分公司生產有機感光鼓,以供應回收碳粉匣更換有機感光鼓的回收市場為策略,自己行銷。台鹽當初選擇這個計畫案,是由於可取得工研院材料所技術移轉,而且有機感光鼓技術成熟、市場大。台鹽南科分公司經理魏毓熙表示,全球每年有機感光鼓需求有兩億支,回收市場至少三至四成,因環保問題日益受重視,歐美許多國家皆要求碳粉匣回收使用,市場很大。台鹽的行銷方式有二:一方面到國外參展,直接與客戶接觸﹔另方面透過雜誌、網路搜尋客戶資料,送樣品給客戶,推銷自己,讓客戶瞭解台鹽的產品,目前已接獲香港廠商的訂單。

行銷是台鹽當務之急。工研院光電所列印技術組列印原件部經理陳俊融解釋,國內列印耗材產業都以回收市場為策略,由於成本與環保考量,以回收再加工賣出的方式,產品成本才能降低,售價才會便宜,不過前提是品質要好。台鹽還在試生產線,量產品質如何尚不得而知。台鹽欲搶占市場,應加強行銷方式,建議台鹽要有清楚的市場定位,且因其量大,可以找國際做耗材的經銷商洽談,也要盡量「拋頭露面」,讓大家知道。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台鹽三寶一炮而紅

台鹽轉型其實已進行十餘年,依余光華1989年制訂的新生計畫各階段進行,期使台鹽於2005年,在全球市場機能考驗下,仍是屹立不搖的企業。新生計畫分為四個階段:

1.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1990年至1992年)

2. 產品多樣化(1993年至1995年)

3. 企業多角化(1996年至1999年)

4. 經營現代化(2000年至2005年)

余光華回憶,接任台鹽董事長時,台鹽只賣一包15元的鹽和農業、工業用鹽,產品單一,絕非長久之計,於是捫心自問,要將台鹽帶往何處?為使台鹽日後能在市場機能下打仗並存活,因此規劃為期十六年的轉型。「民營企業可以快速轉型,屬於國營企業的台鹽若無長期規劃,不會有今天,台鹽不是突變,而是有策略一步步走過來,」余光華解釋。

服務於台灣鋁業二十年,從台鋁基層到擔任總經理的余光華,深具企業經營頭腦與實務經驗。他一進台鹽即著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爭取產品開發時間。余光華到台鹽的第八天,馬上親自下鹽田現場找出提高生產效率之道,改革生產流程,將曬鹽期延長三個月,使得鹽產量增加三倍。行政效率的提高也是降低成本的作法,原本從位於台南的台鹽到台北開半天會皆出差三天,現在至多有一天半的公出假,節省了金錢和人力。

此外,余光華要求行銷人員變成專業行銷工程師,行銷者本身要有工程的經驗,能夠迅速將消費者的意見回應到生產線上,並協同改善,甚至具備當場幫客戶調整改良的能力。「原本台鹽一個員工的營業貢獻是160幾萬元,現在是500萬元,」余光華說。

除了提高效率「節流」,余光華更積極多角化「開源」,台鹽多角化從與「海」相關的產品著手。二十年前,余光華看到國外報導,二十一世紀人類增加的速度將使陸地上食物缺乏,須依賴海中的食物,但並非魚蝦,因其周轉率太慢,因此要吃海藻,台鹽開始研究藻類,從海藻開始接觸生物科技,也培養人才與經驗。

台鹽還從海水中提煉許多物質,如鈉、鉀、硫酸鈣等,鈉與鉀可製鹽,而全台灣的豆腐都是加入台鹽的硫酸鈣凝結豆漿製成。海水中含量最多的水則被台鹽以海水淡化方式製作蒸餾水,不僅在市面販售,也將供應南科,並將蒸餾水加入高級氯化鈉做成洗腎液出售。

由於企業多角化亦非一蹴可幾,余光華以產品多樣化維持台鹽生存。余光華指出,台鹽先做一些多角化相關且較容易達成的多樣化部分,因此有沐浴乳、洗髮乳、洗面乳(台鹽三寶)、鹽皂、藻皂、健康低鈉鹽、健康美味鹽、健康超鮮鹽、藻醬油等多樣產品問世,1999年下半年度與2000年,台鹽盈餘5.48億元,多樣化產品獲利將近2億元,占台鹽盈餘36%,貢獻良多。「因為我們要活下去,以免壯志未酬,所以先做到產品多樣化,賺錢養家!」余光華直言。

鹽的本業所占比例將降至10%,發展重心移往海外。目前台鹽於台灣只留下七股鹽廠,並自1996年起投資澳洲鹽廠。「台灣的鹽埕有三公分,我們欣喜若狂,若有五公分,台鹽那一年就賺翻了,但是澳洲一般鹽埕少則三十五公分,多則四十五公分,在澳洲生產較適合,」余光華敘述原委。

今年六十一歲的余光華,自成大冶金系畢業後,即進入台鋁服務,從實習員、值班工程師、一般工程師、科長、主任、副廠長當到總經理。當初臨危授命接掌台鹽,不僅擘畫台鹽十五年的長程發展,台鹽也因他的計畫而新生。

禁得起各項考驗而長存是余光華的期許與展望。余光華認為,一個真正的企業體必須禁得起市場、時間、全球競爭的考驗,還要能不斷創新,因此他規劃了台鹽的轉型。「當初政大企管系教授司徒達賢評我的策略規劃時說,連程序都和教科書一樣,就看能不能實現,」余光華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