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感受新東方花藝大師 - 凌宗湧的生活美學

台灣走在歷史轉捩點上

張作錦
user

張作錦

1988-02-01

瀏覽數 14,450+

台灣走在歷史轉捩點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8 / 2月號雜誌 誰來領導?

蔣總統經國先生走了!

經國先生真是「一身繫國家安危」。從現代民主意識上說,這不是好事;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實。

這樣關係重要的一個人走了,大家在驚愕之餘,不免要問:台灣會不會亂?我們今後怎麼辦?

依我看,台灣不會亂;至少短期內沒有亂的可能。原因很簡單;大家都怕亂,所以會小心翼翼的防止。

在老百姓立場來說,台灣安居樂業,雖然也有不滿意的地方,但並不是經濟、政治上的根本問題,一亂,既有的一切就很難把握。

再說執政黨,希望社會穩定是天經地義之事,無待多言。 至於在野勢力,識大體、顧大局者,當然不會在此時生事,即使有想利用機會取利者,恐怕也不敢,因為那樣做違反人民的意願,犯眾怒是政治人物的大忌;何況,平時在街頭嚷嚷鬧鬧,執政當局也許多所容忍,這會兒若鬧事,即使動手抓人,恐怕都會得到民意的支持。

台灣亂的可能性不大

一般人所謂的亂,還包括軍人干政。其實這是本末倒置。根據發展中國家的經驗,多是社會亂了,行政部門無法維持秩序,軍人才出來干預。即使是有野心的軍人,也要有這樣的藉口才行。台灣既然不亂,又有一個能控制全局的領導中心,軍人干政的事就不會發生。

所以說,台灣亂的可能性不大。不過「不大」並不等於「沒有」。在國喪期過後,國民黨安排執政核心的人事,如果爭權奪利,內鬥激烈,而又終止了革新求變的步伐,這時靠「群眾運動」起家的在野勢力,再度把政治訴求升高,把群眾帶上街頭,增加了衝突的危機,社會就可能不安定。因此,今後的幾個月,國民黨和在野黨勢力的作為,關係重要。

經國先生逝世後幾小時,副總統李登輝先生即依照憲法的規定,宣誓繼任總統,風平浪靜的轉移了政權。元首一日無缺,政府功能不廢,這是台灣遭逢巨變而能安定如恆的主要原因之一。

經國先生生前,當新聞記者問他有關繼承人的問題時,他總是回答,依照我們的憲法,這不成問題。現在回想起來,這是經國先生的遠見與睿智,也是他留給我們的一筆政治資產。

集體領導是必須的選擇

李總統在政府服務,先後擔任過地方、農復會、台北市和行政院的各項職務。從他的表現看,雖不是天才橫溢或勇猛精進型的領袖人物,但是他受過高深教育,待人謙恭,篤信宗教,是士大夫中的君子。在國家當前的局勢下,他出任最高行政首長,有以下幾項優點:

第一、他在美國唸書,受過西方民主的薰陶,有利於國家的政治革新。

第二、他從基層做到中央,嫻熟各級政府事務。

第三、從他公職紀錄觀察,他不是有野心、好攬權的人,在未來黨政權力分配時,能夠協調各方,凝固領導中心。

另外,李總統是台灣省人,他居於這樣的職位,將可降低有關省籍問題的爭論,並有助於淡化分離意識。

也正因為李氏是台灣省人,外界不免有兩項疑慮:一是他能否得到黨政各方面的支持,另一他是否是未來的執政黨主席。

全年唯一超值優惠!兩年訂閱送一年,最低25折起,錯過要再等明年!

從興中會算起,國民黨成立已一百多年,連續執政也數十年了。這樣的一個黨,當然有歷史性的包袱,連經國先生背起來都相當吃力,他人固無論矣。將來如何組成一個權力核心,困難必不可免。

從國民黨高階人士中,還找不到一個像經國先生一樣可以把大局一把抓起的人,所謂「集體領導」就成了必須的選擇。雖說「集體」,總還要有一個帶頭的人,由於登輝先生的總統地位,那就非他莫屬了。是他,大家都可接受;是別人,定有爭議。所以不是黨政當局支持不支持他,而是非這樣不可。

李總統會成為黨主席嗎?

李總統是否一定成為黨的李主席,這是今天熱門議論題目。主張「黨政合一」的人說,縱觀世界各國,執政黨的黨魁必為國家最高行政首長,甚少例外。再說台灣在政權轉移時期,需要加強團結,領導一元化當然優於政出多門。

贊成「黨政分離」者則認為,黨魁工作繁重,不宜由元首兼任,而且今後社會及政治結構都會變成多元,經國先生以個人領袖魅力的領導方式,大概將成絕響,所以權力不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

這些話,不管主張為何,在學理上或事實上都還持之有故。但是有些認為「應以實際態度面對省籍問題」的人士卻指出,如果李總統不作李主席,則表示有人不願給他實際權力,總統就成了虛位元首。這話,我不大贊成。簡單的說:如果有一個人或一群人,能不讓總統行使其權力,那麼「讓」他當了黨主席,這一個人或一群人,照樣可使總統加上主席也行使不了權力。李總統是否有權,留待以後觀察,至於他是否兼任黨主席,都不應該與籍貫有任何牽扯。

國民黨自建黨以來,似乎即常有人事紛爭。這恐怕不僅是國民黨,大概中外所有政治團體都是如此。我們與其在人事問題上兜小圈子,不如大開大闔,放眼時代的大環境,找出國家政局的出路。

中國從古代的專制皇朝過渡到中華民國,而民國後又有各種因素,使國家未能步上正軌,人治的色彩是很濃的。

經國先生辭世,標誌著強人政治的結束,今後不可能再有這樣的人作權威型的領導了。即使在經國先生的晚年,他也理解到這種領導方式的不可恃,台灣政治民主化已在加速推進。經國先生雖然走了,但是他已為國家回歸憲法、建構民主,鋪好了路。 今天的台灣,正走在一個歷史的轉捩點上,國民黨應該把握這個千載一時的契機,重塑黨的體質,真真正正成為一個民主的政黨,完成蔣故主席的遺志,把國家置於民主法治的磐石之上。

把握機會實踐民主

國民黨自稱為「革命民主政黨」,革命無關本文主旨,民主顯然做得不夠。在大陸的失敗以及今天面臨在野勢力的挑戰,都應記取與反省。

民主是世界潮流,執政黨如不迎頭趕上,把自己變成一個民主政黨,不僅得不到黨員的向心力,也不能和別的政黨競爭,更無從推進國家的民主化,也就失去了執政的立場,這樣政黨的結局如何,是值得國民黨人警惕的。

國民黨若要民主化,目前就有一個實踐演練的機會。「十三全」已定七月七日召開,國民黨應該以民主的方式選出代表,代表在會中以民主的方式選出中央委員,中央委員以民主的方式選出中常委,甚至黨主席。如能這樣,國民黨不僅對其黨員,也是對全國民眾上了一堂民主政治課,影響之深遠,將難以估計。

不僅在黨內,對國家的政治民主化,也不能以遭逢巨變的理由擱置,甚或倒退。這是全國同胞所期待的,是蔣故主席的遺志,更重要的,開放才能進步,進步才能保障安全。

國家這幾年的表現,固然與執政者的努力有關,但是在野人士的監督策動尤功不可沒。如果沒有他們的鍥而不捨,很多改進不會這麼快出現。不過,如果在野黨目前還沒有作好接掌政權的準備,或者選民的票數還不夠,那麼在政治鬥爭上就必須講求手段,必須考慮我們國家和社會的承受能力。目前這個民主化的好時機,需要在野黨和執政黨衷心合作,才能作最好的利用。

任何一黨此時若貪婪自私,罔顧大局,把一黨利益置於國家前途之上,都將得不到人民的寬恕。

經國先生一生的際遇,有人所不能忍者。就在辭世前的十九天,他還坐著輪椅到行憲紀念大會演講,闡述他的民主信念;臨終前的十三天,還勉力主持開國紀念儀典;憂勞國是,死而後已;我們哀悼他之餘,更要珍惜他留給我們的政治遺產和促進國家現代化的時機。這個時機能否掌握,正考驗朝野政治人物的良心與智慧。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