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第一位英特爾大陸籍中國區總經理的楊旭,1986年離開四川重慶老家,十九歲的他以天才青年之姿被英特爾選拔到美國GMI(通用汽車學院)半工半讀。口音帶著台灣腔調的楊旭,離開四川時還不太會說普通話(國語),到了美國念書期間經常接觸台灣朋友,除了學習普通話外,更重要的是學到掌握市場脈動的敏銳觀察能力。
在英特爾的十五年期間,楊旭從基礎的實習生做起,歷練了技術營銷工程師、業務開發經理到中國區經理等職務,2000年中共國慶日(10月1日)楊旭被任命為英特爾中國區總經理。
這位常自稱「被英特爾認養」的英特爾中國區總經理楊旭,目前正肩負起推動英特爾在大陸的企業用戶資訊化工程,並帶領一千五百人的英特爾大陸分公司搶攻後PC(個人電腦)時代應用市場,預計在2005年中國大陸將成為英特爾第三大的市場。
創造雙贏
2000年全球個人電腦市場寒氣逼人,Dataquest(迪訊)與IDC(美國市調公司愛迪西)相繼調降對全球個人電腦成長率的預測,一個冷過一個的消息使得國際個人電腦大廠打起寒顫;然而,地球另一端的中國大陸卻以30%的驚人成長率快速前進。
楊旭觀察大陸個人電腦市場高度成長現象,卻有著不同的看法。他表示,雖然目前大陸每年都呈現大幅度的成長,許多企業相繼進行電腦的採購,作業環境從網路時代進步到多媒體網路應用時代;但對於企業用戶與一般消費者而言,「use model(使用模式)卻沒有多大的進步,」楊旭指出。
楊旭進一步解釋,目前大陸企業用戶對於個人電腦的應用大都停留在文書處理、資料統計等基本應用層次,遠遠落後於歐美的e化程度。「企業不瞭解信息技術對於產業的幫助,」楊旭點出大陸企業資訊化的盲點,也因此導致「今天買電腦與明天買電腦沒啥不同」的怪異現象。
就在大陸企業用戶以價格取決電腦採購的趨勢下,英特爾擬定「改變use model,支持local industry(本土產業)」的大陸市場經營策略。
楊旭表示,「目前大陸IT(資訊科技)產業leader(領導者)太少,follower(追隨者)太多,需要強有力的leader。」未來英特爾將在新進技術與軟硬體廠商中間扮演牽線搭橋的角色。
首先在改變使用模式方面,楊旭提出「產業聯盟」的觀念。他規劃由英特爾擔任火車頭的角色,透過最近宣布成立的中國實驗室與轉投資的十七家軟、硬體公司,共同開發尖端的網路、無線及軟體應用技術,並適時將最新的技術引進給大陸的軟體、ISP(網路服務供應商)、ICP(網路內容供應商)及電子商務服務商,共同創造完善的多媒體應用環境,並經由行銷通路教育中小型企業用戶如何利用電腦提升營運績效。
「這就是取之於local(本土),用之於local,互利觀念的延伸,」楊旭說。英特爾相信唯有創造豐富多元的網路應用環境,才能夠真正帶動對於高性能電腦的需求。
在創造多媒體的應用環境後,英特爾在大陸地區進一步提出硬體標準化平台的構想,由英特爾建構開放式硬體架構,提供電腦業者一個完善的開發平台,降低開發新產品時的風險,以扶植本土產業。
目前大陸的個人電腦廠商激戰正酣,英特爾身為這些業者的CPU(中央處理器)、晶片組的軍火供應商,正著手與大陸的聯想、方正、長城、同創及TCL(王牌)等個人電腦大廠合作,採取開放性架構,將其硬體模組標準化,協助OEM(原廠委託製造加工)廠商開發自己的系統,縮短「Time to Market(進入市場時間)」的時間,間接地擴大英特爾CPU等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創造需求、提供技術、擴張版圖,」楊旭說明英特爾深耕大陸市場的三部曲。
培養人才 注重本土化
楊旭接任中國區總經理一職,除了肩負打下中國市場的艱鉅任務外,更重要的是培養人才與進行組織再造工作。
隨著英特爾持續加碼對中國市場的經營,「人才本土化」也逐漸被重視,「為提升競爭力,外商不能再空投國外的專業經理人,localize(本土化)更顯重要,」楊旭指出。為擴張大陸個人電腦市場版圖,英特爾近幾年來在大陸積極培養大陸籍幹部,透過一連串的管理與領導統御課程訓練,培訓出多位專業經理人與技術部門主管,逐漸成為英特爾縱橫中國時的重要將領。
此外,由於英特爾在中國的員工已經超過一千五百人規模,為避免組織過大、橫向整合不易的問題。楊旭提倡「主人翁」的觀念,要求員工必須完全瞭解公司的營運目標與策略方針,並藉由跨部門的合作將員工融入公司的文化中,並形成團體作戰的共識,所有員工主動做好工作,強化組織的互動,「共同為英特爾品牌努力,」楊旭說。
英特爾積極布局中國大陸市場,並投入大量資源用於新技術的研發。元大京華投顧研究員王文宏分析,英特爾除擴張在中國大陸的市場版圖外,更重要的是「吸納人才,貼近大陸市場的需求」。英特爾對大陸的加碼投資,對於剛起飛中的大陸IC(積體電路)產業而言,無異是間接帶動當地的IC產業發展,也正逐漸拉近台灣與大陸的IC設計落差。(江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