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連續近二十年為國人死因之首位,然而,至今國人對癌症及其治療仍有不少誤解。因此,去年和信醫院決定,以它為主題出書推廣正確的癌症醫療觀念,做為十周年慶的主要活動。於是,我們就與《康健》雜誌合作出版癌症系列書籍。最近,第五冊正進入最後校稿的階段,這是一本有關癌症醫病關係、病人權益、病人與家屬、病人與生命觀的書。它牽涉到相當複雜又困難的人際關係。前日,參與撰寫編輯此書的同事,向我表達了他們心中的憂慮,因為目前受到國內諸多制度和環境因素的限制,有不少書中所描述的境界,在執行上有困難。
這十一年來,和信醫院雖然很努力地在倡導全人、身、心、靈的照顧。但是,一方面不合理的健保支付制度是阻力,另一方面醫護人員對於新觀念的接受,進而內化為日常行為的修練仍待加強。因此,同事們擔心把這樣「美好的圖像」描繪出來,將使得病人和家屬對我們的期待更高,而我們又做不到時,不是反而會帶來麻煩嗎?我瞭解他們的憂慮,但是,我的看法是,生命的價值和對人權的尊重,應該有一個普世的標準。固然,因為政治制度、經濟狀況,以及文明進化程度之不同,在不同的國度或社會?,生命與人權被尊重的程度有別。國內目前確實有不少還須努力的地方,這時更應該很清楚地把我們的理想彰顯出來,而這本書的出版,雖然是為了提供國人一個思考的方向,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讀者應該是我們的醫師,我們可藉以提醒自己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如果,我們沒有目標,沒有理想的話,就沒有求進步的動機,而自我期許與外來的刺激和壓力,就是進步的動力。
其實,台灣在二十年前經濟起飛以後,因為有全球化貿易的推力,有關醫療新資訊、技術、儀器、藥物的引進速度並不慢,但是在醫療文化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面,則因少有外力的衝擊,改進的情形就遲緩許多。
近十年來,國內隨著政治的民主,人權意識逐漸抬頭,病人權益也開始受到重視。在政治上,全國上下對於民主的觀念和實踐,都正在誤解、犯錯和學習的階段。在醫學領域中,對於醫病關係的認知,也同樣地還在學習和調適中,這中間難免有不少的誤會和衝突,這時候最需要的是,由醫病雙方公開地、誠實地一齊商討我們嚮往的目標在那?,以便同心協力去移除眼前的絆腳石。
國內病人權益的保障、醫病關係的改善,有賴政府、醫界和民眾群策群力去追求我們共同期待的境界,而在這個學習和調適的過程中,則有賴醫師和病人以最寬容的態度去相互體諒,攜手並進。(本文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