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中橡發展雙主軸事業

林婉蓉
user

林婉蓉

2001-08-01

瀏覽數 40,050+

中橡發展雙主軸事業
 

本文出自 2001 / 8月號雜誌 第182期遠見雜誌

黑色粉末狀的碳煙屬於高污染性產品,為合成橡膠產品中最重要的添加物,任何黑色物品大概都有碳煙的成分,也是中橡公司的主要產品。

1996年,中橡製藥事業營業額為14.5億元,2000年增加為21億元,全公司營業額亦從1996年的61億元成長為2000年的87.5億元。1996年稅後淨利為5億元,至1999年攀升至7.5億元,2000年因碳煙進料油價大幅上漲增加成本負荷,與英國青黴素業務發生損失等因素,稅後盈餘僅為1.1億元(見表一)。

過去二十年,台灣橡膠輪胎業起飛,中橡隨之成長茁壯,然而今日下游客戶外移大陸,世界碳煙供過於求,中橡將以生物製藥及資訊電子等高科技,做為事業發展策略的另一個主軸,以分散碳煙單一產品的風險。

無論是多角化經營,或是本業的擴張,中橡都慣用購併策略,借力使力。

多角化經營以避險

中橡跨入製藥領域已有十年以上的歷史,長期願景為發展研發、生產到行銷的全方位製藥公司。目前中橡以購併與出資支持新藥開發計畫為主要發展策略,截至目前為止,投資都已回收,可望開始獲利。

中橡在生技製藥的發展並非一蹴可幾,如同中橡總經理吳丁凱所言,「不是我們做傳統石化工業,某天靈感來了,就開始做生物科技。」

中橡經過嘗試錯誤才有今天的成績,第一個嘗試是購併北英格蘭的青黴素藥廠。吳丁凱指出,1986年,中橡股票上市,考量單一產品會受經濟循環影響,風險較大,經營團隊檢討之後,認為應朝多角化經營,原先決定做合成橡膠中的乙烯丙烯膠,但因缺乏原料只好放棄,其後又選中了特用化學品中的青黴素。

當時選擇青黴素是因為中橡經營團隊認為特用化學品價位高,希望進入高附加價值領域。中橡與工研院化工所合作,將特用化學品分類,逐一考量,發現台灣人喜歡用抗生素,尤其是青黴素系列,但當時台灣製藥廠只做加工,上游原料都控制在外國人,於是中橡到國外觀摩、找技術,擬了一份企劃,最後在1991年買下英國葛蘭素藥廠的青黴素廠。

中橡生產青黴素,初期表現亮麗,但最後還是在市場過度飽和下,黯然退出。中橡購併青黴素藥廠後,青黴素價格節節上升,在一年半之內回本。對於藥廠的經營管理,中橡只延攬一位華裔製藥界先進過去,未撤換該廠人員,安定了員工的心;並積極改善藥廠設備,頭五年的產能擴充了40%,還得到英國頒發給高科技業出口極佳廠商的女王獎。然而中國與印度近幾年也紛紛設立青黴素藥廠,造成供過於求,產品價格下跌50%,2000年年底,中橡認為青黴素市場過於飽和,於是在該藥廠三年虧損後將其賣出。

退出青黴素市場後,中橡調整定位,發展研發、生產製造、行銷等全方位的製藥事業,以龐貝式(Pompe)孤兒藥(罕見疾病用藥)跨出成功的第一步。中橡一位董事認識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遺傳系主任、研發龐貝氏孤兒藥的陳垣崇,中橡認為陳垣崇從基因研究著手的想法很好,而且在美國研發孤兒藥享諸多優惠條件,例如研發成功可有七年獨占權,並且可快速通關,將人體試驗的第一期和第二期一起做,研發時程因此可縮短為三至四年,投入經費也相對較少(一般新藥研發平均需時十年,投入5億美元),因此決定支持陳垣崇的研究。

由於中橡尚未成立全方位製藥公司,因此龐貝氏孤兒藥開發到一定程度之後,決定授權其他公司接續孤兒藥開發,及後期人體臨床實驗、上市等後續工作。2000年5月16日,中橡與在那斯達克已上市、開發孤兒藥的Genzyme General簽定新藥專利權授權合約,中橡拿到1950萬美元的初期授權金,抵償開發此藥的所有花費。且未來Genzyme每開發一個新區域市場,中橡都可再得到一筆里程碑付款(milestone payment)。龐貝氏孤兒藥若成功問世,未來十年,中橡還可以拿到4至6億美元的權利金,可說在此投資案已穩賺不賠。

中橡沒有自己的生技研發團隊,因此經常借重外部資源。吳丁凱說,「中橡喜歡用境外(台灣以外)的資源,包括硬體、軟體、人力,不過決策中心在台灣。」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因此,中橡在製藥業方面,希望研發、生產製造和行銷都能全方位發展,不過每個部分都有彈性,可以自己做,也可以投資、合作。近程目標為與歐美洽談亞洲行銷和生產代理權,推出台灣沒有的新藥。同時也運用先前投資所累積的人脈與資源,在英國、美國成立據點,以尋覓好的投資案和研發構想;中橡也在台灣取得景德製藥公司的經營權,建立亞洲基地。

技術為轉型之鑰

繼生技產業之後,中橡也跨足資訊電子業,投資鋰電池製造,並購併知名品牌電池廠,為未來手機鋰電池搶占市場鋪路。

中橡投資電子產業是由創投居中牽線。1998年,中橡成立生產方形(手機用)鋰電池的能元科技,技術人員為曾於美國生產勁量電池公司服務多年的團隊。由中橡轉任能元科技副總經理的邵中指出,傳統產業轉型最欠缺的並非資金而是技術,如何掌握技術人才才是傳統產業轉型最大困難。「因為他們真正懂技術、有經驗,所以我們相信這個團隊有能力做鋰電池,」吳丁凱解釋。

購併市場知名品牌Molicel,是能元進入電池市場一大助益。全世界一年生產一億支手機,台灣廠商去年只生產兩千萬支,大陸手機一年則有五千萬支的成長量,台灣市場太小,必須放眼全球。然而邵中表示,市場看得到不見得吃得到,因為電池有安全性與品質的問題,產品品質與一致性良好,客戶才有信心,「不是產品一出來,客戶就拿去用了,」邵中解釋。不過2000年初,能元購併日本NEC集團所屬生產圓形(筆記型電腦用)鋰電池的加拿大廠,由於該廠電池品牌Molicel在市場上已有知名度,能元手機鋰電池沿用該品牌,容易提高知名度,攻占市場。

能元科技2000年營收19億元,目前尚未獲利,預計2002年達成損益平衡。工研院工業材料研究所高分子電池計畫研究員楊長榮表示,台灣鋰電池未來頗有發展契機,然能元科技屬台灣自製鋰電池第一波,需要時間和資金來建立實力。

雙主軸經營策略

中橡多角化經營,積極轉型,但仍努力發展本業。中橡擬定碳煙與高科技(製藥和資訊電子)的雙主軸事業經營策略,並以成為世界前三大碳煙廠與亞太地區全方位製藥公司自許(見表二)。

中橡積極橫向擴展,進行一連串購併,朝世界前三大碳煙廠前進。1995年,中橡購併了美國大陸碳煙公司所屬三座碳煙廠、研發中心與一座碳煙實驗工廠;2000年,中橡買下大陸安徽省馬鞍山炭黑廠與印度德里碳煙廠;2001年,中橡又購併了大陸遼寧省鞍山化二廠所屬炭黑廠。中橡碳煙年產量達三十萬噸,成為世界第四大碳煙廠。寶來證券投資處研究員張永立指出,中橡在亞洲地區的碳煙產業漸居主導地位。

中橡與世界前三大碳煙廠作法不同。吳丁凱分析,前三大碳煙廠在先進國家放了許多棋子,中橡則在開發中國家布局。中國大陸與印度是未來碳煙發展的黃金地段,中橡將把研發中心放在台灣。中橡在本業的願景是進入世界前三大,並且是最賺錢的碳煙公司。

碳煙本業獲利與成長有限,但較穩定,高科技產業風險大,獲利有高有低,中橡將兩者結合,既穩健又積極。吳丁凱表示,中橡總投資約160至170億元,碳煙本業占一半,四分之一在生物科技,四分之一在高科技,未來希望增加生物科技投資的比重。

中橡一方面固守碳煙本業,一方面多角化經營,目前製藥業小有所成,資訊電子則待技術突破,較大獲利皆需時間等待。寶來證券投資處高級研究員王為敏預測,由於龐貝式孤兒藥最快於2003年才會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因此中橡今年可能無法從生技方面獲利。在鋰電池方面,元大京華投顧研究部副理馬嘉禾認為,鋰電池技術門檻高,台灣需要時間突破量產技術瓶頸,提高良率,才能使價格具競爭力,最快於2002年後會有成果。

中橡經營團隊穩扎穩打,但勇於嘗試,又能彈性變通。「中橡一直運用台灣人的優勢,像變形蟲一樣,找出自己的路,」吳丁凱道出中橡成功之道。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