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延燒超過一年,影響企業布局,台灣夾在兩大經濟體之中,是利多還是利空?對台灣產業哪有些實質影響?2019年第17屆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請到經濟部常務次長林全能分享政府如何幫助企業在變動環境中,掌握商機。
回顧貿易戰的起因與美中摩擦,林全能歸因,長期以來,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有愈來愈大的趨勢。2001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約有831億美元,約占20%;到了2008年已大幅提升至4192億美元,占比達33%。
造成美中摩擦一夕爆發的導火線,則在於「非關稅障礙」,尤其是科技產業影響最深,終於讓川普簽署301條款,希望能導正中方對美方許多不公平的貿易措施。
林全能舉例,中國大陸限制外資投資科技業、金融業的持股比例,迫使美商用技術移轉的方式在中國生產,包括LED、LCD、半導體都有這樣的情形。又如中方要求美商以非市場價格技術授權等。至於中企在美,則有中方政策性支持其投資,以獲取尖端技術,中企竊取營業祕密的情形層出不窮,都讓美方傷透腦筋。
中美貿易戰 重創全球經濟成長率
影響所及,則反映在數據上,去年下半開始,雙方砲火猛烈,互相透過關稅作為談判武器,抵制對方貨品。美國從去年7月以來的四波加稅,已經加增5500億美元,對涉及的貨品增幅稅額達到25%,中國大陸也不甘示弱,祭出1850億美元加稅還擊。
即使雙方攻勢隨著近期談判進度略有進展而稍歇,但對全球各國的經濟已造成不可忽視的後果。今年9月18日信評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公布預期全球經濟成長率,幾乎都是調降,僅少數地區如台灣是調升。
在貿易方面,南韓受到的衝擊不小,9.8%的貿易額受到影響。台灣在今年1至9月雖僅有2.5%的貿易額比例受到波及,但也造成今年除了6月與8月兩個月外其他月份的出口都呈現衰退的現象。
近一步看台灣廠商的產業布局,過去台商接單後在大陸生產的比例偏高,隨著貿易戰帶來的出口障礙,也讓台灣廠商的外銷訂單,在台灣本地生產的比例在2018年達到47.9%,與前一年相較,提升了1.1%。
在美中貿易戰下,台灣出口貿易市場,對中國大陸在今年9月前已經衰退了6.7%,對美國貿易卻有17.7%的成長,可見貿易戰對台灣並非全為負面。林全能認為:「貿易戰帶來的結果有好有壞,就看產業如何能適當因應!」
站在政府的角色,林全能說,政府就是要幫助企業,在好的地方持續延伸,在貿易戰受害的地方,讓產業順利復甦。
林全能以對美國出口的產業別為例,台灣對美輸出的資通訊設備在貿易戰後就大幅提升,化學品輸出卻呈現下降,因此各個產業別的因應策略不盡相同,經濟部會與各個產業分別溝通,發想出不同的因應措施。
至於國內廠商,除了回流,並加碼投資台灣,他建議,也要慎選生產基地的位置,在大陸與台灣之外的第三地,尋求設立生產據點的可能性,因為投資影響所及牽動未來20至30年的區域發展。
資通訊、自行車及汽車零件業 極具優勢
林全能盤點台灣目前在中美貿易戰下的優勢產業,包含資通訊、自行車及汽車零件業。資通訊因受到美國對台灣資安保障的信賴;自行車產業在整車及零件的供應,因台灣產業鏈完整;汽車零組件也仰賴台灣彈性生產的經驗,這些產業都可以順利回台扎根。
「此刻,經濟部長沈榮津正飛往新南向國家,他感謝產業界的配合,在大變動中,一起創造最多的經濟價值!」林全能也趁此機會謝謝產業界始終如一的支持,並承諾政府會積極與新南向國家簽訂投資保障協議。具體作為,包括設立單一回台投資服務窗口,在人才、水電資源與土地問題上,政府會陪伴產業界走完回台投資的最後一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