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和平東路和金華路間,多所大學和公務機關齊聚的潮州街,過去是有名的文教區,只是隨著時光推演,逐漸褪去了風華。然而,今年重登世人眼前的「潮小屋」,不但榮獲第19屆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的非住宅類首獎,更打算成為當地「社區創生」中心。
要找到潮小屋並不難。沿著潮州街漫步,看見街角有棟整面翠綠磚牆的三層樓老屋,外型充滿古典美,極具辨識性。
目前潮小屋的一、二樓,是知名的台式餐飲空間「貳房苑」(LiviGreen),坐在窗邊用餐,就能俯瞰街景,三樓則是「雙好實業」(2byWu&Chen)的設計工作室。開幕幾個月來,雅緻的建築美感吸引不少藝文人士走訪,更常有網美在此打卡、拍照。
圖/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這片搶眼的「潮州綠」,就是循著當地歷史脈絡長出來的。因早年鄰近軍用基地,潮州街一帶的建築外觀,都被要求使用低調的大地色系,加上居民常以植栽與樹木增添居家造景,構成了這附近社區的視覺符碼。
因此構思重建時,設計團隊便以「PANTONE色票的5463號綠」的外牆,配合台灣建築常用的丁掛磚,呼應當年的城市紋理,將之命名為「潮州綠」,還推出專屬的釉燒馬克杯,讓人感受那時的生活意象。
圖/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委員會召集人黃金樺表示,「現在整棟房子就像是街區環境裡的『仕女』,非常優雅!」讓人看到細緻的改造手法。
不當文青店 要為社區尋覓新活力
其實潮小屋問世前,這裡原本是1963年完工的日式泥作老房,過去是台電公司的保安警察隊宿舍,曾閒置近20年,歷經一番整頓和翻修,總算改頭換面。
負責規劃的「真實建築」創辦人陳佳蔚說明,為拉近與街坊的距離,潮小屋先加大開窗、降低側牆高度,再使用透明浪板,設置仿若透明屋頂的天井,大量引進自然光,將過去狹長的室內空間,化暗為明。
圖/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除了彰顯這棟半世紀老房的特色,特別保留部分的窗框、實木扶手和既有建材外,潮小屋也採用復古歐風的家具和燈具,用本土蕨類植物營造室內景觀,讓人在體驗古早台味之餘,也能感受異國風情。
問及當初設計的難度,陳佳蔚不假思索地說:「就是讓它不要變成過一陣子就退流行的文青咖啡館!」改造老屋除了建築結構的「重生」;在經營想法上也要與時俱進的「更新」。
圖/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開幕不久,這裡已辦過多場展覽和藝文講座。二樓多功能梯形空間更是絕佳的展演和交流場地。在在說明,老屋也能變得很「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