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揭密貝多芬的感動

彭廣林口述、郭大微整理
user

彭廣林口述、郭大微整理

2001-06-01

瀏覽數 16,050+

揭密貝多芬的感動
 

本文出自 2001 / 6月號雜誌 第180期遠見雜誌

你,狂愛貝多芬,認為他的音樂撼動人心,但卻說不出為什麼?

這個答案,在6月20日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的逍遙音樂會「我雖然聽不見,但是我很厲害──樂聖貝多芬」當中,彭廣林將為觀眾揭密。

這場音樂會,可說是貝多芬交響曲的濃縮精華版。彭廣林將像堆樂高遊戲一般,把音樂解構再結構。透過現場演出搭配各樂段的解說,企圖帶領觀眾聽出貝多芬音樂的「門道」。

今年以來,「逍遙音樂會」已經舉行過兩系列。從第一場的巴洛克音樂,到4月以幾乎同時代的海頓和莫札特為主題。這一次主角人物則是由稍微後期的貝多芬登場。表面上,「逍遙音樂會」系列主題依音樂史的年代畫分,實際上,整個規劃是從人性角度出發。

由「人聲」發展至「器樂」

音樂雖是「器物性」,也就是「形式」的東西。但從音樂發展在社會價值的功能來看,它所表達的是人類內心複雜的綜合想法。

回歸到西方文化的發展歷程,古羅馬帝國由於北方蠻族入侵而瓦解、社會結構轉變,導致音樂在生活中賦與的角色也被重新定位。當時社會秩序跟著帝國瓦解、道德崩潰,必須找出一個新的力量來維持秩序,那就是宗教。羅馬帝國式微後,人們的信仰由多神教變成單一教派(天主教),宗教在社會上的角色確立。而近代音樂,就是從宗教念經文——也就是從「人聲」開始發展出來。但當時音樂完全是為宗教和統治者所服務,例如皇宮貴族的加冕典禮等。雖然當時也有民間俗樂,但有點像我們的野台戲,並沒有經過有系統的整理。

到了巴洛克時期,音樂才漸漸由「人聲」發展到「器樂」,但仍依附在宗教及貴族之上;這個現象一直到十八世紀才改變。

十七世紀末,哥白尼發現地球不是宇宙中心,引發自然科學革命;然後工業革命、十八世紀初的啟蒙運動相繼出現,真正對我們今天的人類,產生前所未有的影響。

巴洛克時代以來,音樂一直被認為是上帝賦與人類的恩典;所有的創作或演奏,也只能在讚美上帝的情況下使用。這是當時一位德國音樂學者,在名為《音樂的美學觀》書中,特別提出對音樂角色的詮釋。因此,當時的創作主題,幾乎完全與聖經故事有關,巴哈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

以自由意志創作音樂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啟蒙運動後,這樣的看法完全改觀。1776年,英國學者柏尼(Charles Burney)指出,音樂是一個「單純的奢侈品,它對我們的生存絕非必須,但讓我們在聽覺的觀感上,有很大的進步和滿足」。柏尼的觀點,完全把音樂附屬於宗教、神話、社會金字塔尖端的角色,變成全民皆可享用。

海頓、莫札特時代所代表的音樂,就是典型為服侍上帝和貴族而做。海頓可說是貴族的僕人,所以音樂創作上受到許多禁忌。莫札特晚他一輩,但他直到後來去歐洲旅行三次,大開眼界,決定脫離父親庇蔭到維也納獨立生活,才真正脫離舊世代。只可惜他太早逝,所以終其一生,完全依照自由意志創作的時間不長。

海頓和莫札特面對新舊世代交替的反省和掙扎,自由思想開始成形,卻未能完成。直到貝多芬才成為一座大山,對後世產生巨大的影響。

啟蒙運動成熟的第一個分水嶺是美國獨立戰爭,但真正的引爆點卻是法國大革命。盧騷提出「天賦人權」論,人民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可以當家作主。

當時歐洲最大王朝是首都位於維也納的奧匈帝國,主政的約瑟夫二世作風開明,促使啟蒙運動開花結果。他默許有限度的言論自由,也默認秘密結社的共濟會,讓許多知識分子敢於批評政府。貝多芬後來據以創作第九號交響曲的「快樂頌」,就是德國詩人席勒此時的創作;他的原文充滿露骨的批評,貝多芬後來才予以改寫。

啟蒙運動的影響極為正面;過去被神話、形象化的東西、不能碰觸的話題,全都轉換成今天我們人類應用的常識(commonsense)。音樂發展勢必也受到影響,而貝多芬正躬逢其時。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貝多芬以完全的自由意志,創作出發自於人性的聲音。

貝多芬用音樂大聲說話

貝多芬創作第一號交響曲是在十九世紀第一年,當時音樂已被認為是自我表達的一種形式,源自於人的價值,而不再依附於某一皇權或神權之上。貝多芬的音樂聽起來有血有肉、有個性,似乎就跟別的音樂家不同。從音樂角度,他使用了許多過去大環境不能接受的音樂語言。他會突然間讓音樂變得很大聲、很激烈,產生對抗的效果;他就是要大聲說出想說的話。

貝多芬第一和第二號交響曲還處於醞釀期,仍具模仿成分。但從第三號英雄交響曲到第九號,就一路顯現不同的氣勢。尤其是他的第九號交響曲,可說完全凸顯他音樂創作過程和心境的轉換,等於是西歐古典音樂的縮影。

這場音樂會雖然定位在七歲以上的聽眾,但其實是針對成年人而設計。過去,有太多人表示喜歡貝多芬的音樂,但卻不知為什麼。我將在音樂會中,解構他的音樂,分樂段介紹。甚至會把很多外表用的裝飾節奏拿掉,還原到最基本的音樂,讓觀眾真正體會音樂本身的感動。

如果你聽完這場特殊的音樂會後,再去聽貝多芬音樂的CD,相信會有更深的感動。(以上內容由東吳大學音樂系教授彭廣林口述,郭大微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