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張忠謀奪魁

成章瑜/李思萱
user

成章瑜/李思萱

2001-06-01

瀏覽數 18,850+

張忠謀奪魁
 

本文出自 2001 / 6月號雜誌 第180期遠見雜誌

台灣科技發展何去何從?誰最能給答案?在過去,是李國鼎,他開啟了台灣成為科技島的可能,現在愈來愈多的科技產業人士期待有另一個「李國鼎」,可以再為台灣開啟下一波產業先機。

《遠見》雜誌特別在2001年5月7日至5月11日進行「誰是台灣科技接班人調查」,由《遠見》雜誌《台灣科技精銳200大》「Info Tech 200」企業及前20大創投業者票選,希望能找出台灣科技新領袖及未來接棒的明星產業。

票選結果,台積董事長張忠謀以35.3%拿下最佳接班人的首選。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名列第二,得到15.3%的支持;聯電集團董事長曹興誠名列第三,支持率為11.8%。(見一五四頁表一)

由企業家、學者取代政府官員,擔當科技接班人,過去相當罕見。在科技接班人排名中,可以發現企業界人士居多數,除了第一名的張忠謀、第三名的曹興誠及第五名宏?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其他列榜的還有旺宏電子董事長胡定華、神通電腦集團董事長苗豐強、台積總經理曾繁城、明?電通總經理李焜耀,都是科技產業背景出身。

令人意外的是,政府官員上榜者,僅有經濟部長林信義一人,只名列第七,排在屬於舊政府時代的前經建會主委江丙坤、前行政院長蕭萬長之後。過去被視為是可能接班人的前行政院副院長劉兆玄、前政務委員楊世緘、半官方的資策會董事長黃河明,反而排名不高。

「在二十世紀的戰亂中,國家的命運常由英雄主導,當今的和平時代,將由企業家主導,」這是張忠謀自傳裡,高希均教授寫的序文中的一段。似乎也間接印證「政治退位,企業接班」的時代來臨。

國家政策基金會執行長江丙坤說,「科技是台灣生存的命脈,張忠謀是很務實的人,希望透過他的領導,整合科技界的力量。」

由於科技產業殷殷期盼下一個李國鼎早日出現,本刊也特別約訪了「科技之父」李國鼎,李國鼎有感於目前台灣競爭力節節衰退,檯面上卻又不知是否有適當的人、適當的政策,原訂於5月23日早上接受專訪。然而,5月20日晚間李國鼎意外中風,採訪因而取消。

不過,在之前約訪當中,李國鼎非常細心,積極著手準備有關張忠謀的資料,並且也建議政府訂定「知識經濟發展條例」。識者皆知,當年就是李國鼎從美國積極延攬張忠謀回台發展半導體產業。李國鼎隨後並策動行政院開發基金投資1億美元,成立台積,也奠定了張忠謀今日IC教父的地位以及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基礎。沒有當年的李國鼎,就沒有今日的張忠謀。

支持張忠謀的業者指出,張忠謀除了是企業家強人,同時也有意見領袖的特質。他除了把台積帶上世界舞台,其對提倡的「創新」概念「innovate」加入「do(做)」,就是台灣目前最缺乏的執行力。

張忠謀認為,台灣現在對於創新沒有誘因,在創新最需要的籌資階段,法令反而不准上市上櫃;另外吸引人才投入的員工分紅入股(stock option)制度,有效度也不及美國的十分之一。

張忠謀語重心長地指出,當今台灣產業出走,活不下去,是因為沈浸在過去,換血的速度太慢了。「有太多老的公司、老的idea(觀念),沒有及時更新。」他認為,在快速變化的後摩爾時代,應該好好想想可用的idea,「新血,需要新觀念、新技術、新的business model(商業模式),不是一直重複。」

另外,張忠謀身於知識經濟,卻不迷於知識經濟,讓業者認為其具有科技舵手的特質。他對新經濟全面性的反思,「贏者圈」與「非贏者圈」造成的貧富差距,就一針見血點到科技達爾文世界的盲點。

不過,當九十一歲的李國鼎,交棒給年近七十歲的張忠謀,另一種解讀不知是可敬,還是可悲?「政府沒有像李國鼎這種人了,也代表了政府根本找不到科技接班人,」中研院院士于宗先說。

一位半導體公司發言人就不諱言,選擇張忠謀是不得已的,因為科技領導人原本應來自政府體系,「但是我實在看不到,也選不出來。」

也有受訪者擔心,張忠謀畢竟是企業家,排行榜前幾名雖有具宏觀視野的業者,也有國際級的學者,共通點卻是「不懂得政府體系運作。」

也有人持另種看法,即使不懂,也許反而可以有大格局、大突破的創新。

從去年的核四到今年的南科高鐵震動,台灣的科技、經濟與政治已經糾結成難解的連環套。受訪者認為,在如此複雜的環境下,台灣的科技接班人,可能更需要的是溝通協調能力,才能為台灣解套。

對科技產業敏感度最重要

業者選擇張忠謀做為科技接班人的理由,排名第一的是對科技產業敏感度高,二是視野前瞻,三是有國際觀。(見一五四頁表二)

不只張忠謀,李遠哲及曹興誠也同時有這三項特質。一位受訪者指出,從這個答案可以反推,科技業者是多麼徬徨,多麼希望台灣有一個宏觀視野的領導人出現。

當前,不僅新舊世紀交替,新舊經濟也在接軌中,加上兩岸問題懸宕,業者非常急切如何在新世紀找到台灣產業的定位。一位光電業受訪者就說,「生意人就是不能等,台灣如果再繼續內耗下去,一下子就會倒退三到五年。」

中經合創投董事長劉宇環說,「台灣現在就缺乏李國鼎這種無私心、又敢做的人。」不過,劉宇環仍推薦施振榮為科技接班人第一人選,雖然選施振榮的業者只有4.7%,排名第五。

高希均在十三年前曾為文形容李國鼎是「創新者,做很多人家不敢碰、不敢做的事。」

光電、生技產業接棒

台灣下一個接棒產業是什麼?科技精英票選的台灣明星產業,第一名為光電(20%),第二名為生物科技(18.2%),第三名為光纖通訊(13.6%)。(見一五四頁表三)

其他尚包括無線通訊(11.4%)、IC設計(10%)、軟體(6.4%)、微機電(2.3%),但是也有2.7%的人認為台灣沒有未來的明星產業。

這樣的結果,與目前業者的投資焦點似乎相當一致。根據竹科管理局統計,光電及通訊已連續三年分居廠商投資總額的二、三位,是繼半導體IC後接手的強棒。「目前就有七家光電廠、七家通訊廠,等待進入竹科,」竹科管理局表示。

光電產業其實已經在台灣產業結構中,占有一席之地,2000年台灣光電產業總值已達新台幣4480億元,其中尤以光纖通訊最被業者看好,在一片不景氣中,光纖通訊仍可逆勢成長84%。工研院光電所所長劉容生認為,「光纖通訊未來發展速度會比所有預測還快。」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人類基因族譜定序,生物科技產業成為全球另一個耀眼的新興產業。中國「彭祖八百歲」的傳說,似乎也正呼應全球追求生技產業的夢想。

在《遠見》調查的同時,行政院院長張俊雄宣布,將基因體計畫提升為國家級計畫,並在中研院內設置國家級基因體研究中心,張俊雄宣示,「生技研究,是繼半導體後,下階段台灣重點發展的產業。」

政府決心發展生技,更得到陳水扁總統的背書。陳水扁說,「台灣的生物科技,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

未來,政府每年將投入100億元以上,五年內投入共520億元進行生物科技研發,十年內成立五百家以上的生技公司,提供兩萬五千個就業機會。

統一企業集團總裁高清愿認為,要發展生物科技,首要必須想辦法吸引美國的台灣生技人才回來,「過去半導體也是這樣發展出來的。」台灣能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嗎?

雖然光電及生技在調查中獨占鰲頭。不過《遠見》在進一步訪問中,仍發現許多廠商對這兩個產業的發展看法分歧。在全球一片光電及生技熱中,台灣究竟不應該缺席,還是應該走自己的路?也有悲觀的廠商形容,如果台灣要發展生物科技,「可能會像王寶釧苦守寒窯,一等十八年,台灣能等嗎?」

交大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徐作聖分析,光電及生技非常政治。背後都需要軍事力量支持,法國的醫療、通訊;美國的Internet、軟體都是從軍事發展出來,這是全球在玩的遊戲,台灣應該換種方式,才有機會勝出。「打籃球打不贏,下圍棋總可以吧,這才叫策略,」徐作聖說。

短期策略,立委柯建銘及徐作聖反而看好微機電及IC設計。他們共同的論點是,台灣IC製程領先全球,以此為根基發展微機電,可以抓住千百種商機,而且微機電一樣可以切入光電及生技領域。由於微機電比較接近商品化,不論是小如姆指晶片或膠囊微型攝影機,都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一位IC業者指出台灣生存的利基。

「無論如何,我們必須要找到未來十年台灣不會被大陸或世界取代的產業,」建邦創投副總經理蘇拾忠說。

人才是根本

人才,是發展明星產業的重要根本。此次調查結果也顯示,未來政府若要協助發展明星產業,業者第一希望政府做的事就是培育人才,占21.8%; 其次是開放兩岸合作(19.5%);第三為發展基礎科學研究(17.3%)及提供賦稅優惠(17.3%)。(見表四)

科技的智慧財產就是人。受訪業者指出,其實前三名的答案可以互相呼應,目前台灣的基礎科學落後,台灣如果要找到未來明星產業發展的人才,勢必得開放兩岸合作。

一個產業的發展並不簡單,指甲大的biochip(生物晶片),除了用光分析,轉成電送進電腦,需要的是化工材料到化學物理的整合,更需要跨領域的視野。「台灣基礎科學人才不足,跨領域更是少之又少,應趕快借重大陸人力,」于宗先說。

與大陸合作也可達到規模經濟的效果。柯建銘分析,不論是光電或生技,規格都由大國主導制訂。像最近大陸訂定的3G(第三代行動電話),就自訂TD-SCDMA規格,「台灣如果真要搶搭明星列車,與大陸合作或許還有機會。」

受訪業者指出,政府應「唯才是問」。企業絕對有能力去各地找人才,如果是人才,就不應該限制是外籍還是大陸。 因此,19.5%的人認為開放兩岸合作是發展明星產業的要件之一(見表四)。雖然戒急用忍政策延後鬆綁,仍有68.7%的業者表示,將繼續對大陸投資。(見一五六頁表五)

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薛琦表示,「台灣若不利用大陸做為台灣的機會,反而視為威脅,經濟就會繞過台灣發展。」

王永慶說,「我只希望政府實事求是。」一位受訪業者就指出,「沒聽說過IBM前進大陸,美國政府責難企業外移,但這種事情到了台灣,很可能就成為台灣政府責難的對象。」

有近七成的業者不顧禁忌前進大陸,業者表示,「畢竟形勢比人強。」

台灣科技政策陷入迷宮

此次調查中,30.9%的科技人認為,目前台灣科技業發展最大的問題,就是 「科技政策不明」。其次是基礎建設不足(18.6%)、沒有主導推動的人物(18.2%)、公權力不彰(16.4%)、缺乏技術自主性(16.4%)、人才培育質量仍待提升(16.4%),都是科技人認為目前台灣科技發展遭遇的瓶頸。(見一五六頁表六)

柯建銘先前因製作「綠色矽島首部曲」紀錄片,與李國鼎有深度訪談。根據柯建銘轉述,李國鼎在2000年5月20日新政府成立後,他曾建議,應訂定「知識經濟發展條例」。他認為「知識經濟」及「綠色矽島」大方向正確,可惜至今沒有明確的執行計畫。

全國工總常務理事許顯榮指出,日本推動知識經濟,已經選出兩百五十項新興產業,訂定獎勵措施,預計在2010年創造出兩百六十萬個就業機會。

台灣呢?從接班人由企業家取代官員擔綱,就可看出科技業對政策的失望。江丙坤說,「政策不明,包括沒有政策。」

更糟的是爭搶資源。新政府上任後,在反對聲浪中成立總統府科技諮詢委員會,與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決策重疊,引起軒然大波。中研院設立「基因體研究中心」,與榮陽團隊、國家衛生研究院爭搶研究經費,更鬧得不可開交。李國鼎認為,「讓副總統來執行科技政策,疊床架屋一定會有問題。」

如此混亂的情況,柯建銘認為客觀因素是舊時代李國鼎布局的政策,現在看來有些過時,卻沒能及時創新;主觀因素則是政府行事風格過於主觀,「他們常連問題都聽不懂。」

李國鼎認為適當的科技決策體系,應是行政院有政務委員,專門帶領科技政策;國科會帶動基礎科技;經濟部推動應用科技,三管齊下,為台灣找出下一步發展方向。

政治真的能退位嗎?政策不明影響最大的是科技人的信心。從去年核四爭議開始,民眾對政府的信心,已出現臨界崩潰點。徐作聖認為,太平盛世裡政府可以減少干預,但是民眾缺乏信心時,政府卻不能不干預。這也難怪16.4%的科技人認為,政府的公權力不彰,是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的問題,因而有18.2%的人引頸期待主導科技政策的人物出現。(見表六)

李國鼎曾總結台灣經驗是,「適當的時機,適當的政策。」他認為當前台灣產業發展最大的隱憂,一是政治,二是人才。產業外移大陸,李國鼎說,多少都是政治因素,「怎麼去除,我也沒有主意,但怎樣減少,這事很重要。」李國鼎強調用人要有彈性,「今天的國際發展,都是科技優先,用人要強調全球策略。」

新政府喊出「綠色矽島」「知識經濟」,卻看不出如何執行。台灣的科技產業政策似乎還在走迷宮!?不管接班人是誰?接棒產業是什麼?政治的務實,也許才能打破經濟的僵局,讓產業界重拾信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