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IDC市場大戰正式開打

李翠卿
user

李翠卿

2001-06-01

瀏覽數 27,800+

台灣IDC市場大戰正式開打
 

本文出自 2001 / 6月號雜誌 第180期遠見雜誌

延燒三十五個小時的東科大火,重創了兩百多家企業,也燒出資料安全的問題。如何尋找一個安全穩定的IDC(Internet Data Center,網路數據中心),成為企業主必須優先考量的議題。

從2000年下半年開始,ISP(網路服務供應商)業者、固網業者、資訊業者,甚至房地產業者競相投入IDC市場。經營IDC,必須具備的條件很多,諸如頻寬、客戶基礎、資訊know-how、硬體設備、建築物等等,上述四類業者各掌握其中幾項優勢,由於競爭者太多,業者之間的硝煙味相當濃重。

「業者必須找到區隔點才能生存,」台灣愛迪西公司網路研究經理譚修齊表示,除非先天條件很好,否則一定要有一些niche(具市場區隔的)加值服務,才能吸引用戶青睞。

各路人馬競相投入

在新經濟時代,每家企業都有迫切的網路需求,但是隨著業務日趨複雜,自行經營一個MIS部門並不是最聰明的作法。

根據Goldman Sachs的研究顯示,從1999到2003年,亞太區主機代管市場將會成長97%,IDC商機吸引了許多電信、資訊相關業者投入經營。

電信業者倚恃的是充足的頻寬與既有的用戶基礎(如HiNet、Seednet與東森國際網路等);資訊業者則以資訊專業、人才見稱(如敦緯、安?、數位通國際、美商泛亞聯網等)。此外,由於IDC需要相當廣大的建物坪數,因此連房地產業者(如新光、霖園)都來分一杯羹。整個IDC市場可以說是熱鬧滾滾。

頻寬與機房是基礎條件

純就生意的邏輯來看,IDC是絕對有利可圖的。根據台灣愛迪西公司的研究報告顯示,以兩年的時間為限,委外託管和自行建設網路軟硬體所需的成本相差近五倍(見一八○頁表一)。

不過譚修齊對市場規模持保守態度,他認為今年的市場規模可能只有新台幣14億元,這個胃納量並不足以養活這麼多IDC。

光靠基本服務(如主機代管、網站租用、網路管理等)是不夠的,得有加值服務才能夠站穩腳跟。

穩定的頻寬以及安全可靠的機房環境是經營IDC的基礎條件,頻寬與機房是電信業者的先天優勢,「電信業者做IDC是順水推舟的事情,」Seednet副總經理傅志忠表示。

電訊盈科總經理馮敬淞表示,頻寬是經營IDC最大的成本。

對ISP業者來說,經營IDC只是將原有業務加以擴充,機房與頻寬都是現成的,比起其他領域的競爭者,可以撙節許多成本。

「高品質的網路是經營IDC的命脈,」傅志忠指出,如果頻寬不穩定,很容易就掛掉的話,企業用戶的損失該如何估算?中華電信副總經理許奎璧也自信滿滿地說,「只要企業有需要,我們馬上可以提供頻寬。」

除了ISP,三家民營固網也插足這塊市場。譚修齊表示,目前ISP的確享有頻寬優勢,不過固網開台以後,這個優勢會被侵蝕,不過,傅志忠也表示,頻寬成本的下降並不是一蹴可幾的,就目前的狀況來看,頻寬還是所費不貲,「不要頻寬還沒降價,錢就燒光了。」

異地備援能力

防水、防火、防震的可靠機房是IDC另一個基本要件,特別在東科大火後,IDC的異地備援能力更形重要。由霖園集團投立成立的神坊資訊,便發揮大樓遍布全省的優勢,強調異地備援條件。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對於有業者諷刺房地產業者經營IDC是做「靈骨塔」生意,「反正空著也是空著,不如想辦法增加利用價值,」霖園集團投資的神坊資訊總經理陳翼良不以為然,「IDC應該是『保險箱』,貴重的東西才會放在那裡。」

陳翼良表示,資訊是一種「活財」,除了房地產,霖園集團也以保險業聞名,「做保險的最有憂患意識,」神坊資訊對於資料的安全性相當重視,標榜close to customer(貼近客戶),在北中南都有標準的IDC機房,可為企業做異地備援,而且位置都設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萬一出狀況不會鞭長莫及,」陳翼良說。機房設在市中心的許奎璧也有了同樣的看法。

不過東森國際網路IDC副總經理徐武孝覺得地點的遠近只是「心理作用」,傅志忠亦表示,基於成本考量,許多IDC都把機房設在內湖,「也不算很遠吧,」他認為地點並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建設是否標準才是重點。

客戶在哪裡?

由於IDC的建設成本相當驚人,因此,除了電信業者以外,投入業者多半有集團背景。電信業者以既有的客戶基礎為主要對象,而有集團背景的IDC業者則以近水樓台的關係企業為目標。

HiNet與Seednet原本就有廣大的用戶基礎,這些用戶都可能成為IDC的客戶。

然而,數位通國際董事長吳振生並不看好,他表示,ISP的客戶群多半是individual consumer(個人消費者)或dotcom(網路公司),用戶數雖多,但是利潤卻很薄,「這叫做『小孩多餓死爹』,除了HiNet,根本就是賠錢在做,」一般用戶對IDC的貢獻有限,而且,ISP業者的機房並不是為企業量身打造,無法提供企業高階服務。吳振生誇張地比喻,「誰會特地建一個五星級飯店給滿街的流浪漢住?」

傅志忠反駁,很多人都以為ISP只做一般撥接用戶的生意,事實上,ISP的專線客戶也不容小覷,當初建制機房時,早已把企業需求考慮進去,他們有兩千多個企業用戶,這些都是IDC的潛在客戶。

有集團背景的業者則有關係企業撐腰。以神坊資訊為例,霖園集團旗下的國泰醫院有十五個院區,X光片、病歷等醫療資料相當龐大,透過IDC可做有效的儲存與轉移。此外,霖園集團全省有兩百六十幾棟大樓,有四百多個營業單位,這些企業都可視為神坊的目標。

有些業者由多家集團合資成立,這些股東自然成為客戶人選。例如,數位通國際由北電、統一、鴻海、仁寶、華新麗華合資成立,其中,仁寶便是數位通國際的客戶。

發展特色才能生存

「削價競爭百分之百會發生,」譚修齊表示,IDC供過於求,價格戰無法避免,為求生存,光是提供主機代管的基礎服務是不夠的,必須要發展加值服務才有可能生存。

徐武孝表示,IDC削價競爭的結果,業界可能像當初提供免費撥接的ISP一樣,提供免費主機代管,「加值服務才是獲利的重點。」

由於競爭激烈,網路管理、電路管理、安全控管等等原本可能被歸類為「加值」的服務,漸漸變成「基礎」服務。廠商為了脫穎而出,無不挖空心思提出更有區隔性的服務,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應用軟體租賃服務)以及內容就是許多業者著眼的重點。

吳振生表示,台灣是中小企業體質,財力有限;而大型企業須將資源集中在核心事業以提高競爭力,ASP是最好的解決方案。數位通國際的full e-service標榜一次購足(one-stop-shopping),提供多種套餐供企業選擇。

不過,譚修齊表示,國內ASP市場相當不成熟,中小企業對委外的認知不足,大集團對資訊委外多所顧忌,此時發展ASP會比較辛苦。徐武孝也質疑所謂「一次購足」的ASP服務固然立意甚佳,然而多數企業的資訊建制並不是一片空白,標榜「一次購足」的ASP恐怕是「有行無市」。

徐武孝認為「內容」才是關鍵,把重心放在內容的轉檔與製播上,朝寬頻影音中心的方向發展。HiNet則與漢世紀數位文化策略聯盟,成立HiPRESS電子書倉儲中心,可望為出版業者提供另一種新服務。

IDC市場競爭激烈程度,已經到了短兵相接的地步。無法支撐下去的IDC可能面臨被購併、轉型甚至關門大吉的命運。

「最後,可能只有少數有規模的IDC能屹立不搖,」譚修齊說。網路事業大者恆大的遊戲規則,套用在IDC事業是否靈驗,有待時間來驗證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