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0歲的王犀,是第1位把公司帶進美國Nasdaq的矽谷大陸華人創業家。
1995年,王犀和朋友因緣際會地創了Viador,提供企業信息門戶(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企業資訊入口網站)的服務,幫助企業在電子商務的時代更快速的和客戶做更快速的訊息交流。1999年,王犀帶著Viador上市,這是中國大陸華人第1次進入華爾街。
父親是哈爾濱一所大學的教授,王犀從小功課就很好。1985年夏天自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畢業時,王犀聽到早一步來美國的哥哥形容,對美國有了一些嚮往,因此開始考托福、申請獎學金,1987年正式踏上美國國土。
一開始,王犀的目標是當教授。他在加州理工大學做機器人方面研究時,因為研究項目牽涉到國防機密,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的他很難得到信任,因此,他的教授美夢破碎。
當不成教授,王犀到了矽谷。進入了甲骨文公司學軟體。在這裡,王犀體會到什麼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從哈佛計算機系畢業的同事在1小時內寫完他1天才寫得出來的程式,讓王犀覺得深受打擊,但是卻更激起了他的鬥志。在甲骨文一待就是4年,「我是很不服輸的,愈是這樣,我愈想把東西做好。」
1995年12月,就是個朋友聚在王犀家,在餐桌上大家交換了一些想法。大夥湊了50萬美元決定要開公司,就這麼開始了Viador。
和別人不同的是,王犀一開始籌錢不找創投而是找客戶。由於初期工作只牽涉到研發,1996年,產品設計出來,王犀就先出去找客戶。包括思科、花旗銀行、嘉信理財等都是Viador的客戶;結果,1996年的營收達100萬美元。
王犀認為,Viador能夠一開始就表現良好,是因為有很好的創業團隊。也許正是因為營收表現良好,Viador在1997年開始向創投公司募資時,還反過來拒絕有興趣的投資者。「什麼釘子都碰過,5年來很苦很苦,」王犀回憶說。
Viador另一個與眾不同的創業模式,就是co-founder(共同創辦人)特別多。能夠維持7人的向心力與良好創業氛圍,王犀自有一套溝通原則。首先,大家說好,絕不談個人的好壞,只談客戶的需求要怎麼滿足;再者,7個人有爭執一定是關起門來談,打開門還是一致對外,什麼不愉快都不存在。
在矽谷,王犀已經闖出名堂了,和陳宏一樣,王犀也參與了華源科技協會的事務,回過頭去,他其實更想要幫助其他在矽谷奮鬥的華人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