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三十一日中午,正是台灣的農曆大年初八,台灣還籠罩在過新年的氛圍。穿越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加州聖荷西灣區,所謂的矽谷,早已是藍天白雲,每個人上緊發條過日子。
矽谷的華裔創業之神陳五福日子也早已忙碌起來。《遠見》雜誌記者跟著他一個星期期間,看得到的是:每天早上七點起床,就打開餐廳的電視看清晨的財經節目。二月的這段時間,陳五福極為關心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葛林斯班(A. Greenspan)的利率操作動向,美國景氣的前景等。
矽谷當地華人形容陳五福為華裔創業之神。從1985年,在美國東部波士頓起家,陳五福以一名無名小卒的身分起家,連續開創三家公司,都炙手可熱,很快就被買走。由他所開創的第二家公司Cascade被買走上市之後,一度市值高達一百億美元。
1995年陳五福的第四家公司還未開創,美國網路設備巨人思科(Cisco)就急著問陳五福第四家的創業構想,並立即要跟陳五福合開新公司。不到六、七個月,就把新公司買走,並把陳五福請去當思科的技術副總經理,把陳五福綁在思科一年,以確保他能繼續讓新公司的產品出來。陳五福因此成為思科第一位華人副總經理。
這樣的一個陳五福,日子過得簡單與忙碌。
每周有三天,清晨七點半,不打高爾夫球,也沒有空打高爾夫球的陳五福會與同事也是他台大電機系同學、也是美國電機博士的鄭瑞明一起在住家所在的小山坡走山一個小時。這天清晨剛下過雨,又有《遠見》記者隨身採訪,陳五福改變路線,選擇比較好爬的車道山路。
雖是平坦山路,不常走的人上坡時,仍會氣喘吁吁。五十一歲的陳五福卻臉不紅、氣不喘,一路說話到山上,又說話下山到半山腰的自宅中。所談的都是鄭瑞明最近所看的一些最新的投資案,也互相溝通投資的方向。
八點回到家中,吃個簡單的麵包早餐,外加紅茶一杯,或者太太親手熬的冬蟲夏草人蔘茶……。
陳五福給人的感覺是很沈靜的,但是投資的行為很精準。他投資的動作很大,臉部的表情卻從不誇張。八點半多一點,穿著藍襯衫、卡其褲,深藍西裝外套,現年五十一歲,A型、雙魚座(1950年生)的陳五福戴上墨鏡,自己開著黑色LEXUS轎車就上了280公路,往南方到位於Cupertino的Acorn Campus(橡子園育成中心)。一進去,就是連續兩個會議在等他。一個是投資銀行家來拜訪他;一個是他幫一個他所投資、即將上市的公司面談新的財務長。
中午十二點,他又開著車,上高速公路,前往另一個CRIMSON公司(昆仲投資公司)的會議室邊吃沙拉,邊與Santera的CEO David Heard等,三人開會整整兩個鐘頭。這家公司初創辦時,是陳五福擔任CEO,後來他就把棒子交給現任CEO已將近一年 。通常陳五福擔任CEO只有一年,接著他就會找人來把CEO的棒子交出來。
David Heard會後接受採訪形容,他覺得陳五福很smart,也很有遠見,很能掌握趨勢與很快抓住重點,但就是太忙了。
「他很有遠見,感覺很nice,一點都不急不緩,很intelligent,可以讓很多人都搶著投錢進來,」與陳五福現在同為橡子園伙伴的林富元說。
陳五福的太太郝士巾就覺得陳五福不會跟人家爭。很多公司是他創立的,可是他就一直把權力交出去。陳五福最多曾同時兼六個公司的CEO,現在只剩一家公司。
把CEO的棒子交出去之後,陳五福通常會留任董事長。目前他身兼七家到八家公司的董事長。
事實上,陳五福也相當知道他要的與不要的。他認為擔任CEO,太累了。CEO每天要在辦公室處理很多事情,很難有CEO不待在公司,因此陳五福一個禮拜至少要去他所擔任CEO的公司兩次。即使這些公司都在矽谷,陳五福每天開車轉來轉去,也是很累。「我想做更多事,就不能再做CEO,」陳五福說。
雖然現在只兼一家公司CEO,陳五福這種一度兼很多公司CEO的模式一度引起美國各大學管理學界研究的興趣。二月初,哈佛大學還請他去哈佛演講。
「我自己是比較low key(低調),像平常過日子 ,我就隨便穿,我並沒有想要改變我的生活,」陳五福邊開著車邊說。據聞 ,但未經他本人證實,他的身價起碼超過十億美元 。可是他手上戴著的是一只黑色塑膠石英電子錶。
橡子園育成新企業
去年四月,陳五福與另外三個矽谷的伙伴成立Acorn Campus(橡子園)。陳五福解釋橡子就是橡樹的種子,橡子園是個育成中心,代表把一顆顆種子扶養長大。此外,橡子園又像是校園,代表所有在橡子園創業的企業,將來育成獨立出去之後,好像是同一個學校畢業的校友一樣,可以互相合作。
橡子園的四個創業合伙人都各有特色。陳五福是橡子園最具象徵的領袖人物,最能掌握電訊產業及網路產業的動脈與趨勢;林富元能言善道,很活躍 ,又有喜感,是橡子園比較活躍的公關人物;臧大化很早就在灣區創業成功,對半導體產業有深入研究,人又極為和藹可親 ;王大成,是物理博士,在加州矽谷是以開發房地產致富,可以說是橡子園的行政總管家。橡子園的辦公室就是他去找來的。
曾在美國開設電子、資訊產品銷售通路的林富元每天看最新的投資案。「在這個過程的學習是最重要的,」林富元說。
橡子園成立不到一年,已經招進十家企業,有一家叫Pine Photonics的光纖公司已經畢業出去獨立成為一家公司。
基本上,橡子園希望花六個月到一年的時間,育成一家公司可以獨立出去營運。
發揮團隊力量
成立橡子園,可以發揮團隊的力量,也可形塑創業環境。陳五福認為,一個人再怎麼能幹,如果沒有發揮潛力的意念,就都沒有用。
陳五福認為意念與環境是影響人潛力能否充分發揮的兩大關鍵因素。有時候有人會認為一個人曾經失敗過,所以不能用,陳五福倒不覺得,他喜歡往好的方向想,失敗過的人也許有好的一面。陳五福一直相信團隊的力量,團隊可以讓人把力量集中,讓人比較容易發揮潛力。
橡子園是Measurex Honeywell的舊廠房。本身是一個兩層樓的木頭建築,有四個創辦人的辦公室,及幾個職員的共同辦公室之外,就是一個個小小的會議室,及一間間小小的新創公司的辦公室。裡頭的工程師有大陸出來的年輕工程師,也有滿頭白髮,有惠普出來的台灣工程師,他們鎮日讀書、實驗、討論、研究。他們都是經過橡子園的創辦伙伴認可,才進來橡子園孵蛋創業……。
投資重點在光纖與無線
目前橡子園正在育成的九家以及已經畢業出去的一家的產業類別都是放在光纖通訊與無線通訊。
像橡子園這樣的環境給了一些創業者可以安心創業的環境。在這裡的環境,「創業不是那麼大的風險,」Pine Photonics的創辦人龔行憲說。
龔行憲指出,離開SDL(Spectra Diode Laboratory )之後,龔行憲幫助過許多想要創業的人。他指出,創業的人有的人注意科技,有的人注意整個市場發展,另外也有很多團隊,以前沒有經驗,也沒有可信的記錄,也需要帶著他成長。橡子園就是扮演這樣的角色。
訪客不斷
橡子園鎮日訪客不斷。二月上旬《遠見》記者終日守在橡子園,自由進出各辦公室及會議室發現:訪客有大陸復旦大學來的、有台灣來的尋求轉型方向的個人電腦業者、也有香港李嘉誠集團來的高級主管來與橡子園的創業伙伴一起評估一些通訊投資的案子、也有美國的創投公司前來拜訪,尋求合作……。
其中更多的是一個個帶著創業技術來的工程師們、也有史丹佛大學的教授們等前來口頭報告他們的創業點子。
陳五福相信,光纖通訊與無線通訊是未來最有潛力的兩項產業。「我想做使網路硬體設備變更快速、更聰明的軟體產業投資,以提供網路通訊業界能更降低成本,提供更好的業務,」陳五福說。
也就是說,陳五福整個投資重點在提供通訊服務業者服務顧客的設備,而這些設備是可以幫助這些服務業者降低成本,同時可以接觸到更多的顧客。
陳五福的投資相當有重點,都是在光纖與無線通訊這一塊領域。他的決斷速度很快。為什麼?陳五福解釋,有時候你看一個東西看很久,譬如說你要買一個房子,你已經看了一年,你去看一次,馬上就決定了。
陳五福的意思是他在無線通訊、網路通訊設備已經打下二、三十年的基礎。
在美國,由零起家
陳五福可以說是在美國由零起家的。他在台灣的經驗很陽春。台北縣南港的農家之子,是家中十一個兄弟姊妹的第十個小孩,第五個男孩。他也是當時家中第一個出國留學的,哥哥都在上班,不像陳五福懂得做生意。
1972年,台大電機系畢業的陳五福,當了兩年兵,循著一般台大電機系畢業生常走的路,就是飛飛飛,飛到美國去。
陳五福到美國所申請到的學校是佛羅里達大學的電機工程研究所,當時他所申請有獎學金獎助的科系就是電磁波。
1974年,在由台北飛到佛羅里達,在洛杉機轉機的途中,陳五福在洛杉機有一個短暫的停留。遇到一個在南加大當教授的台灣人告訴他,不要念電磁波,因為念電磁波、物理學的人,在當時,並不好找到工作。
後來很巧,飛到佛羅里達時,來接機的一位綽號雷公的台灣同學,正巧因為念電磁波就念了六、七年,不敢畢業,因為畢業就是失業。
陳五福踏上美國的頭兩個都市,都同時有人勸他轉行。
因此,一進學校,陳五福就轉念電腦科學。在佛羅里達電腦科學碩士班上,陳五福專攻電腦作業系統。電腦作業系統等於是電腦的頭腦,陳五福認為要在電腦業站得穩,基礎的東西一定要學得扎實。當時學作業系統的人很少,因為這麼上層的系統學問很複雜,所需要的人不多。
念完佛羅里達大學電腦碩士之後,陳五福申請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念電腦科學博士班。念了一年以後,陳五福又碰到了一個轉機,那就是他沒有通過博士班資格考。由於是口試,陳五福當時在語言上有點吃虧,口試教授只給他十五分鐘的時間,陳五福用英文回答得慢,沒問三個問題,口試時間就到盡頭了,被趕出去,否則他當時筆試的成績都是A。
從那次挫敗的口試之後,陳五福就開始盡量去講,訓練自己。今天看陳五福與美國人談技術、談生意,語言幾乎無障礙。
剛好當時,陳五福有了第一個小孩,必須找個工作養家,加上語言吃虧,陳五福就想說出去就業一年,再回學校念書。於是他就近在舊金山找了一個總部在東部,在舊金山有個業務代表處的辦公室做系統工程師。沒想到這一工作,陳五福就再也沒回學校。
喜歡做比較前線的工作
系統工程師主要工作是跟著業務推銷員在進行銷售時,做一些技術上的支援。當時陳五福就發現做工程師的就是跟在業務員後面做技術支援的工作。「我比較希望的就是做比較前線的工作,譬如銷售 、接近顧客……,」陳五福回想當時年少的心情,「很多商業上的大決定,都是在餐桌上,這是工程師根本不會參與的。」
每遇到一個轉折點,陳五福都很有彈性在調整他的想法。做了系統工程師之後,陳五福就想他不要一直做工程師,雖然學的是技術。
「那不做工程師,做什麼呢?」陳五福又想。
進一步思索:「一個外國人來到美國,語言能力比不上人家,那你要什麼時候,才能爬上主管的位子?」
如何破解這個難題?陳五福的答案就是自己創業 。「假如我自己開公司,自己管控人力,就很快可以走到前面,」陳五福當時就突然有這個想法。
但是在異國要開公司何其容易?要資金,要工作經驗,也要有開公司的經驗。這三項要素,當時的陳五福什麼都沒有,那要如何走到下一步?於是他給自己的遠程目標是十年後創業。
立定十年長程目標
從立下十年目標開始,陳五福每天做事都會想:「我是不是朝那個方向一步一步跨過去?」
也就是說,即使是一個很不起眼的系統工程師的工作,也會給陳五福這麼大的啟示。
有了這樣十年的遠程目標,陳五福開始行動。首先他是學技術的,因此必須先把技術學穩,然後讓人家願意接受他去參加一個新組成的公司,去學習人家怎麼樣開新公司。
所以第一步陳五福決定花幾年的時間學會電腦技術。
1979年,陳五福轉到波士頓,分兩段時間學習技術。花了半年時間做系統工程師之後,就到一家技術公司學了一年最底層的技術──作業系統( operation system)。在佛羅里達念碩士班時學過,到了這家技術公司,陳五福形容,「重新學了一次,學得很徹底,就好像房子底層地基打了很穩以後,就開始往上走。」
學的基礎夠穩固之後,陳五福還要往技術的更上一層樓走。於是加入當時總部設在波士頓的王安電腦。當時王安正好要成立一個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資料庫管理系統)。陳五福對這種資料庫管理系統的技術很有興趣,因為他念柏克萊博士班時就是專攻這套技術。
在王安工作的頭一年期間,陳五福利用晚上的時間,去修一些MBA學分。頭一年,在王安學的資訊管理技術學得差不多之後 ,陳五福有意識到必須把技術的基礎再放寬一些。
也很巧,當時王安正在發展通訊方面的技術,陳五福就轉到王安的通訊技術部門,在通訊部門又待了一年多。在王安,總共兩年。後來王安雖然失敗,但是王安的新部門卻造就了陳五福日後的成功。
總而言之,在前後兩家公司大概待了三年多,陳五福也 扎扎實實學了三年工夫。
在往後的創業歷程中,陳五福都是因為扎實、精準的技術,讓一些大公司很快想買走他的新創公司。
邁向創業的第二步是找家新公司學習如何創業。陳五福開始放點空氣出去:「我想要參加新公司,如果你知道有什麼機會,就帶給我。」
二十多年前,在美國東部,創業風氣不盛,比較沒有人敢放棄安穩的工作,加入新公司。有一個有七、八年工作經驗的學長,剛好有到新公司上班的機會。但是這位學長不太想加入新公司,就把機會給只有三年工作經驗的陳五福。
陳五福加入這家台大電機系學長的新創公司成為第四個員工,前前後後工作了五年。一進去,由軟體工程師做起,後來就負責管理軟體、工程部、開發部等等都管。五年下來,公司發展得還不錯,員工達一、兩百人。
五年後,陳五福決定工作經驗有了,開公司經驗也有了,就決定可以走下一步:自己要開公司。
由在舊金山的一個小小系統工程師立志十年後要自己開公司,陳五福札札實實踏了八年多的馬步,就真的美夢成真。
開創第一家公司
1985至1986年,陳五福花了一年時間,籌到一百萬美元開設了一家新公司CEC(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mmunication )。公司成立一年半之後就賣掉了。陳五福認為他所開創的第一家公司不是很成功,但很幸運地公司還是賺錢,約賣了七、八萬美元,平均下來,一個投資家約賺了兩倍多。
第一家公司賣掉之後,陳五福留在那家公司約一年。後來為了開創第二家公司,陳五福就離開了他所開創的第一家公司。
第二家是在台灣與曾是初中同學的友訊董事長高次軒合開新公司。這家新公司是做網際網路比較高檔的互聯網集中器(internet concentrator )。第一次回台灣創業,也是截至目前為止,唯一的一次台灣創業經驗。陳五福發現台灣的大股東再創新公司,總是希望新公司仍對原來的母公司有幫助,希望新公司做的新產品對原來的公司不要有影響。這樣的想法,難免會讓老公司與新公司有利益衝突,使得新公司處境為難,只能由友訊這個大股東收回經營。
以Cascade立下戰功
1990年,陳五福回美國波士頓與一個印度人一起開設第二家新公司Cascade Communication 。Cascade是使得陳五福一炮而紅的大成功案子。陳五福動作相當快,創立三年半,Cascade就在1993年上市,上市價值更曾高達一百億美元。「這大概是我創業以來,最成功的一家公司,」陳五福說。投資家投資Cascade ,回收大概有二十倍。
陳五福興趣不在於管很多人,而是創業,因此在Cascade待了五年,陳五福就離開。
Cascade賣掉之後,1995年,陳五福又創立Arris Network,不到一年,產品還沒有出來,Cascade的人就跑來找陳五福談Arris 在做些什麼,Cascade就急著以2億美元買走Arris。
Arris是做給上網的人用的remote access server(遙控連線服務)。陳五福認為上網的人會成長很快,需要這樣大型的工具同時接受一千個人同時打電話進來。
陳五福創業所做的技術都與packet switching(封裝元素交換器)有關。也就是說,電話事業由過去的circuit switching(即線路交換器,一個人就有一條電話線,不管有用沒用,就是占住一條電話線)轉成packet switching(在網路上交換,沒有保留一條線固定給一隻電話線用,可以同時很多人同時使用,使得整個電話交換系統效率提高許多)。
也就是說,因為網路設備與技術的興起,使得電話業起了很大的革命。陳五福就抓住了網路業興起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連續兩個公司都如此一鳴驚人,陳五福至此成為網路技術之寶。網路設備巨人思科原本想買Arris沒買到,思科的技術總監就打電話問陳五福接下來還要做什麼?思科想跟他合作開新公司。談一談就談成了。陳五福因此轉移陣地到矽谷的思科總部去。
轉戰矽谷大西部
1995年,陳五福由波士頓轉戰矽谷。在矽谷,陳五福與思科合作成立Ardent,本來是與思科合資,說好一年以後,如果做好,思科就把新公司買回去。但是六、七個月後,思科就覺得差不多了,不想等了,就以2億3000萬、2億4000萬把Ardent買回去。八個月內,投資家的回收大概有十倍左右。
1992年,德州有三個大陸教授,要跟大陸郵電部合資開公司。由於陳五福創業名聲已很盛,就來找陳五福在德州合開Samcom。Samcon做兩個產品,一個是有線,一個是無線。做兩種太複雜,後來就一分為二,Samcon做有線產品,Seawill做無線。Samcon在大陸有一家合資公司叫高鴻,一家叫信威。
Ardent被賣給思科之後,思科要求陳五福一定要在思科工作一年,陳五福就在思科做了一年的技術總監。
從1977年說要有十年的創業遠程目標,陳五福真的做到了。他說,「很多事不是有計畫,應該也要有計畫。」他又說,「十年創業很遠,其實不遠。」
機緣也是需要掌握的
一路走來,陳五福認為人生就是機緣。而他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不會忽略任何的一個對談、一個不起眼的起步工作。這些對談、舊金山的一個系統工程師的工作,都會讓陳五福對人生做一些重大思索。由於有思索、有行動,讓一些別人視為過眼雲煙的事情都成為陳五福人生的因緣。
陳五福認為他連續開創幾家成功的公司,機會千載難逢,不是會一直有的。
所謂的機會就是網路。「網路業突然上來,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需要很多的技術,來幫助這個產業成長,時間就變成是金錢,」陳五福說。
「因為發展很快,六個月就像是永遠,」陳五福形容,「早六個月下去做,價值就很高。他們也知道商機在哪裡,假如現在不動手下去買,等個半年、一年,可能要花五倍、十倍的價錢去買。」
成為思科第一位華人副總經理
到了矽谷,進入思科擔當技術副總經理,使得陳五福成為思科第一位華人副總經理。
在思科待了半年之後,陳五福又計畫再開一家公司,隨後又開了一家。一直到離開思科以前,陳五福就又開了兩家公司。離開思科之後,陳五福就去這兩家新開的公司擔任總經理。之後,又開了好幾家公司,最多的時候,陳五福一次同時擔任六家公司的總經理。
到目前為止,陳五福已有三家公司,產品還沒有做出來,就有人出價要買 ,「當價錢高到一個程度,我就會賣了,」陳五福說。
陳五福強調,他不是創公司來賣的。如果你創公司的目的就是要賣,那成功的機會會降低很多,因為你就會想說這個要賣,這個不需要做,那個不需要做。
歸納陳五福連續創業成功的因素是:第一,他懂得掌握技術;第二,他抓住正在快速成長的網路、通訊產業。網路通訊產業結構分成七層,陳五福認為第三層以上是大有可為的機會;第三,他知道抓住那一個階層的技術的顧客群在哪裡。他通常由市場行銷的角度來定位公司的方向,並且在做產品以前,就已想好顧客群在那裡,才開始做產品。「marketing的重要性非常高,幾乎比技術還重要,」陳五福說。
也就是說,陳五福不喜歡插花的投資。
陳五福認為,投資家不是只有給錢,要想他能幫多少忙。「如果覺得我沒有辦法幫他,那我寧可不投資,」陳五福說。
對技術下的工夫深
陳五福對技術抓得準,還是得歸功於他早年在技術所下的工夫。一個是在作業系統上所下的工夫,一個是他在資料庫儲存所下的工夫。
更重要的是陳五福對技術的發展趨勢看得早。大概在二、三十年前,陳五福就相信電腦跟通訊總有一天會連在一起。他當時認為,資訊總要用,而且需要儲存,也需要傳送給別人,因此資訊與通訊一定會結合,所以他學了作業系統的基礎,也很快學資料庫的儲存。如今,資訊與通訊的結合,就很快運用到他早年所學。
陳五福初到矽谷時,許多台灣來的投資家都希望跟陳五福合作。但在矽谷,能進入第一回合的創投時,通常這個投資家要能對這家新成立的公司能有幫忙,不只是投錢而已;到第二期需要比較大金額的投資,錢比較重要時,才需要台灣的創投家進來。
陳五福最近比較熱衷投資光纖領域。陳五福指出,光纖產業中,零件技術還不夠成熟。零件技術不成熟,就表示還有投資的機會。
陳五福雖然投資的是光纖通訊系統的公司,但是系統需要零件來建構,所以他會進一步做零件產品的投資。「我要知道他做什麼零件來幫我做更好的系統,相輔相成,」陳五福說,「如果發現有零件不存在,那就是個商機。」
為了滿足他可以更全方位關照他所投資的公司,2000年四月,矽谷一些天使投資家,邀集陳五福組成Acorn Campus(橡子園)創投公司。藉由橡子園,陳五福希望能找到給與愈多幫忙的投資家,而不是只是有錢的投資家。
喜歡創業勝於創投
從創立第一家公司,陳五福一直保持他對創業的深厚興趣。
四年前,陳五福到矽谷,一開始開一家公司,後來開三家,最多到六家。陳五福每天就開車開來開去,在矽谷不同的公司跑來跑去。後來陳五福覺得這樣下去很累,不如成立一個育成中心,把可以投資的新創公司集中在橡子園一棟建築物內一起育成,等待時機成熟,每家公司可以獨立運作,再移出去外面租廠房,獨立運作。
即使成立橡子園,今年二月初見到的陳五福,每天的日子仍很忙碌,除了每周四、五,固定留在辦公室開會之外,他也常常開著那部黑色轎車往外跑。
現在雖然大部分留在橡子園,但是一遇到他所投資的公司要開董事會,或者有什麼新案子要談,陳五福還是會往外跑。
陳五福現在一個星期至少周四、五會留在橡子園與其他三個創辦人開會,或者帶裡面一、兩個公司,聽他們會報,給他們一些意見。
每周五橡子園會有一些新案子進來做會報,橡子園四個創辦人加上陳五福的同學鄭瑞明,也會一起聽,再一起決定要不要投,或者會後有些疑點,需要有人去進一步瞭解,再決定要不要投資。「投資的目的,不是只是投錢,還要幫他忙,」陳五福說。
每個月也會有一個周三的晚上六點到十點,橡子園的一、二十位天使投資人會到橡子園邊吃簡單的晚餐,邊聽取起碼三個投資案的口頭報告。通常一個案子只被准許報告三十分鐘。
陳五福原本對創投、投資都沒有興趣,只對創業有興趣。由於對創業有興趣,又不想一次只創一個公司,又希望創很多,所以陳五福以橡子園育成的模式:既能參與,又順便投資一些錢。
管理新公司的重點不同
有開創多家新公司經驗的陳五福認為,管理新創公司與管理舊的公司有些不同。他認為,新公司通常人事的問題比較小,會來新公司的人通常都是想來這邊努力,創業成功,所以人的問題比較小。通常重點就放在怎麼去定位產品方向、技術方向,還有因為新公司膨脹很快,所以要一直找新的人加入,找人。
當產品開始做了以後,陳五福的重點就會移到比較對外的活動,譬如找客戶、找關係。陳五福大概前六個月就定下產品技術方向,就開始對外。公司成立一年之後,陳五福通常希望就能找到新的總經理來接任他的位子。
陳五福找新企業的CEO ,都比較注重他是否有市場行銷能力?然後要對產業有所瞭解,及在這產業是否有相當時間的經驗?但是遺憾的是,他感嘆,中國人理工技術很強,但市場行銷能力弱了一點。
所謂的市場行銷能力是必須能夠瞭解市場的競爭與需要,再訂出產品策略方向。
在矽谷的陳五福已忙得不可開交,但令他的伙伴如臧大化不解的是,陳五福還有力氣前往達拉斯複製另一個橡子園──即將在達拉斯這個未來的電訊重鎮設立Genius育成中心。
最近,加州電力頻傳危機,矽谷的房地產價格節節高漲;另ㄧ方面,達拉斯又積極朝向通訊重鎮發展,吸引陳五福往達拉斯再創新天地。
高中時就問人生活著是為什麼?
這麼一個忙碌的陳五福,快樂嗎?
年紀很大,陳五福似乎愈能夠轉念及平靜。這主要歸功於陳五福與一貫道的因緣。
雖然陳五福年輕時就想創業,但後來創業成功的因緣一個個出來,陳五福認為有些事情也不能計畫,靠的大概是因緣。
會歸因於因緣之說,與陳五福從小與一貫道的因緣有關。
陳五福的家族都是信奉一貫道。陳五福長期處於創業的高壓力環境之中,「一貫道讓我想事情比較容易轉念,轉念就是碰到好的就是好的,碰到不好的就轉念,我已經盡了力嘛,」陳五福說。
陳五福每個星期日早上都會與太太一起去參加聖荷西的一貫道聚會。他形容,每次聽完經回來之後 ,就好像全身經過梳洗一番,很清爽。陳五福指出 ,信一貫道是要對人家好 ,要無我,要把我漸漸縮小到無。「一貫道的力量一直牽引著我,當然我還是積極競爭,但當牽涉到人的問題時,我就不會做得很極端,」陳五福說。
陳五福個性的特色是講話不會講得很白以及很直接,以致使自己沒有轉圜的餘地。
另一方面,與任何人的關係,一直都是維持著不具侵略性的安全距離。「你也可以看出來,我比較內向,比較不會處理對人的關係,」陳五福說。
但也由於陳五福跟人不夠近,所以他跟每個人都可以相處。「碰到人來,我就看著他的優點來做事,對著事來處理,」至於看不過去的缺點,陳五福說,你就不要看。
也有人認為陳五福滿會看人,但接近陳五福,會發現他不太會嘰哩呱啦地談很多人的事。他幾乎是相當沈默,一與人談話,就是在談技術,提到人的時候,通常是在談這個人的技術專長、個性,可以在新創辦的公司扮演什麼角色?
陳五福在台北念建國中學時,住在八德路的四哥家,四哥家就是一貫道的佛堂,使得陳五福那時就跟一貫道有因緣。他當時就已經疑惑過:他的一生是來幹什麼的?
四十五、六歲時,由美國東岸來到西岸,也歷經離婚的挫折,來到矽谷,碰巧姊姊的孩子也在矽谷設了個一貫道的佛堂。陳五福又開始比較接近一貫道,每周或每兩周,固定到佛堂聽經或靜坐幾個鐘頭。「去充一下電,讓心情平靜一下,」陳五福說。
「有些人做事很極端,我大概做事不會很絕,」陳五福說。
祖先的福氣都到他身上
另外,陳五福把他的成功也歸因於祖德。
陳五福的祖父是南港的地主,常常在幫忙窮人。陳五福的父親是獨生子,沒有田種,在鐵路局工作,就沒有錢了。因此,祖父所積的陰德都讓陳五福享用了。
連陳五福在內,兄弟姊妹共十一個,陳五福是第十個小孩,他生下來時,家中經濟很不好,小孩都沒有牛奶喝,都是喝米漿 。剛好陳五福生下來那天 ,有人送奶粉,家人覺得陳五福帶來福氣,又是第五個男孩,就叫他五福。
在中國人的觀念,五福指的是福、祿、壽、修好德(做好事)、善考(有善終的意思)。
陳五福自己也有五個小孩,福也有、祿也有,而他的太太(第二任婚姻)郝士巾也成立一個基金會,一直在幫陳五福做好事。
此外,陳五福在美國國內飛來飛去,或者是飛到海外,陳太太都會作陪。連在橡子園,郝士巾的基金會辦公室就設在陳五福辦公室的隔壁,目的在於能好好照顧陳五福的飲食起居與健康。譬如到了下午,陳太太就會擠一杯檸檬汁給他喝,補充陳五福的維他命C。
打算與台灣人合作
陳五福在美國一直走的是美國路線,也是極少數能進入美國主流創投業的華人,他的合作伙伴大部分是美國人。最近美國資金比較吃緊,台灣資金才比較有機會挑到一些好的投資案源。因此,陳五福最近有意也走一點台灣路線,也就是說跟台灣人合作的意思。
陳五福認為,現在很多公司都在籌措資金,好讓公司可以撐到年底。陳五福現在外面所參與的公司,人數有一兩百人,因為一個月開銷比較大,都要好幾百萬美元,比較緊張一點。這些公司有的陳五福與來自俄國的猶太人開的,是做光纖系統公司,裡頭都是一些博士,所做的機器一台成本要一千萬美元。這個公司的客戶群是大型電話公司。
在達拉斯,陳五福也與一個大陸人合開一個三百人公司,準備籌資一億美元就可上市。所做的都是光纖、通訊、語音方面。
之所以一開始就走美國路線,與陳五福一開始是由美國東部的波士頓起家有關。由1979年到1995年,陳五福在波士頓一待就待了十六年。
陳五福自1974年到美國留學後,一直到1989年才第一次回台灣。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陳五福的父母過世得早,在陳五福當兵時 ,母親就過世,父親則在陳五福到美國後半年內就過世。也就是說,陳五福的奮鬥過程、成功過程,陳五福的父母都不在。
上海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未來,上海也是陳五福的一個投資重點。陳五福準備在上海自己做、自己投資。
在上海做什麼呢?陳五福指出,一個是類似橡子園育成中心的想法,一個是發展生產技術,因為用當地的人比較便宜。也就是說,陳五福進軍上海的第一個目標不是當地的市場,而是當地的人才。等到利用當地的人才做得比較穩定之後,再開始開發大陸國內的系統,同時也等待大陸進入WTO之後,制度會比較完整。
創投也是助人成功
陳五福已經很成功了,為何還要繼續投資?某種意義而言,創投也是幫助別人走上陳五福走過的成功之路。
一月三十一日下午才五、六點鐘,橡子園外面漂亮、清澈的藍天一下子就為黑幕籠罩。此時,橡子園還在召開例行的CEO會議。有一個擁有技術,但十分不社會化、已經負債六十萬美元的老技術人員,向橡子園四位創辦人口頭報告他的技術。陳五福靜靜地聽著。四位創辦人的結論是這個人的技術很新、很有彈性,但這個人不好相處,必須幫他的新公司找到合適、且可以與他共事的CEO。這天橡子園四個創辦人結論是傾向於幫助他,但要經過進一步瞭解,明日再做最後決定。
這位滿頭風霜白髮、來自台灣,已旅居美國幾十年、穿著暗棗紅毛料西裝外套,西裝外套肩膀上有許多白色的頭皮屑。看得出這位技術老人的執著與辛苦。
顯然同樣是來自台灣,技術背景出身,陳五福的境遇比他好上許多。
陳五福成功了,接下來他可以幫助像這位老先生以及其他華人技術創業者嗎?
把中國人企業變世界級
陳五福目前最大的追求是有機會把中國人的企業帶成世界級。
陳五福認為他人在矽谷,相當有機會達成這目標。他指出,在矽谷的工程師有一半是華裔與印度裔。「尤其是配合華裔和印尼,」陳五福說。
「做任何事要成功,一定要有能力和興趣,」陳五福說。
看陳五福目前似乎也有直接略過台灣,把重心移往上海,這可以給台灣人什麼樣的警惕呢?
台灣科技界需要大加思索:由陳五福的故事得到什麼啟示?該如何善用矽谷的華人實力?又該如何學習矽谷的創業機制?
陳五福對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七層的看法
通訊產業有七層。最底層是實體層(physical),電話線、無線、光纖,這層的機會很多。第二層是資料鏈結層(data link),主要是確保影像有傳到,即加了error protection(錯誤防護),陳五福有這層產品。陳五福創立的Cascade公司所做的產品(ATM)就是能確保語音能不受干擾的傳送。陳五福創立的Arris Network的一個產品remote access service(遙控連線服務),也是做一些轉接的工作,也是屬於第二層。另外陳五福與中國大陸郵電研究所合資的高鴻公司(Samcom)也是做與Cascade類似的ATM產品。高鴻的產品在大陸賣得不錯,不過他發現與大陸合資的公司,要轉型不好轉,高鴻終於準備上市,但是大陸政府一直希望把他買回去,變成政府的。
第三層是就是思科做的,如路由器(Router即決定你的電話走那一路徑最快)。也就是消費者由打電話到接聽中間的路程所需的設備,就是思科的主力產品。第三層並不是陳五福的重點,因為思科已占住最大一塊了。最近有一家Juniper崛起,在跟思科競爭。這一層的投資很大,陳五福大部分是做與思科配合的產品。
陳五福認為第三層以上都很有未來的投資機會。
第四層以上就是network layer如何將資料由一端送到另一端,並在其中找尋最佳路徑。陳五福指出,第四層到第七層的產品,現在沒有分得那麼清楚。
第七層產品主要是應用階層,有許多應用,如voice call,voice service。陳五福現在也做些content switching(內容交換器),讓電腦更聰明,直接根據內容分類,直接把資料送給他要送達的對象。
OSI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說明
7 應用層 (Application layer)
提供了使用者網路上服務,如電子郵件、語音服務等。
6 展示層 (Presentation layer)
將傳輸資訊義的表達,包括字碼轉換、編碼、資料壓縮與解壓縮等
5 會談層 (Session layer)
管理各使用者之間資料的交換形式
4 傳輸層 (Transport layer)
確保資料在網路層與會談層之間的傳輸品質。TCP/IP就是屬於傳輸層協定。
3 網路層 (Network layer)
負責建立、維護及終止使用者間的連結,資料傳輸是以封包模式傳送與接收。
2 資料鏈結層 (Data link layer)
建立可靠的通訊協定介面,使第三層網路層能正確地存取實體層資料。
1 實體層 (Physical layer)
可供資料傳送的實體傳輸媒介,例如,電器規格、電話線傳輸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