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目光的焦點都集中在大陸B股時,上海永華投資諮詢公司總經理洪永沛卻已將資金鎖定在即將在下半年登場的大陸創業板。
1990年,洪永沛選擇台股跌入谷底時,從銀行轉進怡富證券;1993年被派駐中國,成為怡富證券駐中國的首席代表;1998年暴發亞洲金融風暴之際,他又選擇離開怡富,在上海自行創業。洪永沛,說「我選擇在景氣循環的谷底,作為我職場生涯的轉折點。」
「在市場最低迷的時候買進,」這其實也正是洪永沛的投資哲學。他永遠走在市場主流的浪頭上。
在怡富證券派駐中國的五年間,主要業務是協助大陸國企赴海外上市;並擔任中外企業購併案的合資顧問。洪永沛不僅長期接觸大陸的證券市場,更藉著購併案的顧問身分,深入瞭解大陸國有企業的體質與問題。「長期著墨於中國大陸市場,卻使得我與台灣的市場脫節,」投資中國成為洪永沛勇往直前的不歸路。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席捲全球,中國大陸也不可倖免。當時大陸股市的A股、B股都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迷,就在市場一片愁雲慘霧時,洪永沛卻看到了機會。他毅然辭去怡富證券的職務,集資三百萬美元,透過威京群島的控股公司,成立了上海永華投資公司。
洪永沛的首役戰場,就選擇在他最熟悉的資本市場,當時大陸證券市場市況低迷,洪永沛採取「你丟我撿」的策略,低價吸納了滿倉。1999年大陸證券市場回升行情,一直延續到2000年,即使是全球股市皆墨,大陸股市仍是一枝獨秀。兩年一倍多的漲幅,洪永沛的創業之作,大獲全勝。
不過就在大家一頭熱,投入大陸股海之際,洪永沛卻又預先看到了大陸證券市場的新浪頭──創業板。洪永沛說,過去大陸創投業由於沒有退出機制,市場始終不成熟.。
「1993年以前第一波投資大陸國有企業的,死得都很難看;1995年以後,創投業開始轉向三資(獨資、合資、中外合作)企業,跟著台商走,不過成功的也不多,」洪永沛敏銳地觀察著大陸市場的脈動。「不過大環境產生了變化。」洪永沛分析,在加入WTO的壓力下,中國當局意識到國有企業將無法面對跨國企業的競爭,於是政策上由國企改革,轉向扶持民營中小企業的創業。
政策推動創投
中國標舉著科技興國的大旗,五十三個國家級的高新技術開發區迅速崛起;政策上鼓勵學術機構的年輕學者創業; 廣設孵化樓(台灣稱育成中心),對有潛力的技術或產品,政府提供信保基金、甚至提供無償的創業資金;政府本身也成立風險投資公司(台灣稱創業投資公司)。洪永沛強烈地感受到大陸產業結構轉變的脈動。於是他在2000年底逐步將投資重心轉向創業投資板塊。開始尋找具爆發潛力的中小企業。洪永沛說,預計下半年在深圳掛牌上市的創業板,提供了創投業過去最困擾的退出機制。
在洪永沛的投資順位裡,創業板排第一順位,然後才是B股,最後才是A股。洪永沛分析,A股多半是國有企業,平均本益比高達六十倍,長線價位偏高,隨時都有向下修正的可能;B股的本益比平均在十二倍到二十倍之間,價位雖然合理,但流通性不足;而創業板的上市公司以民營的高科技產業為主,最具爆發潛力。
洪永沛的投資公司資金規模從創建時的300萬美元,持續擴大。而隨著市場環境的改變,投資策略與資金配置也不斷地調整,目前有三分之一的資金已轉進創投。他說:「投資新創公司,未上市前的獲利爆發力,還要倍於上市之後。」隨著創業版即將登場,洪永沛正將大部分資源全力轉進創投。他再次強調,「未來三年內,創業板將是中國最佳的投資機會。」洪永沛敏銳的觀察力,讓他始終走在大陸證券市場的新浪頭上。(蕭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