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三通之後,香港有沒有明天?

陳叔靜
user

陳叔靜

2001-03-01

瀏覽數 14,150+

三通之後,香港有沒有明天?
 

本文出自 2001 / 3月號雜誌 第177期遠見雜誌

二○○一年,二月。香港維多利亞港口。

溫暖的陽光下,盤旋著幾隻海鳥。遠方邊界群山環繞,簇擁著蔚藍的天空,數十艘貨輪停歇在海港水道上面,等候卸貨;右方九龍半島岸邊,葵涌填海地上貨櫃碼頭,貨櫃一排一排,堆積如火柴盒般整齊。

這裡是世界上最大貨櫃港口。

每天約有一百零八艘遠洋船隻在香港海面上裝卸貨物,將近六百艘遠洋船隻進出港口,船上貨櫃裝載到岸上八家私人公司經營的貨櫃碼頭。

二○○○年,港口吞吐量貨物高達一千七百八十萬個二十呎標準貨櫃單位(TEU),與第二名新加坡的一千七百萬TEU並列,遙遙領先世界第三位高雄港的七百四十萬TEU。

沿著地平線,往西方海面延伸,是大嶼山島上北方的香港新機場。

亮麗的光線,攀過高聳突起的屋頂,穿過多角型龐大的透明玻璃天窗,毫無阻攔地噴灑進來,流竄在室內各個角落。

這裡號稱擁有世界最寬大的室內空間。

二○○○年是香港空運交通有史以來最忙碌的一年,共有三千三百四十萬旅客在此停留,也就是每天九萬四千人次的人群,往返世界各地九十個國際航點,裝載了近兩百三十萬噸的航空貨運量。每週有五百二十八班次航班,往返台灣,台灣旅客可以直接在機場內加簽台胞證,轉接到中國大陸內地四十一個城市。

擁抱著許多個世界第一的香港,卻潛藏著一個長期的隱憂。

直航造成的衝擊

從一九九五年起,高雄港與對岸福州、廈門兩個港口,開始進行船班定點直航,兩岸貨物轉運出口,貨物不入境台灣的新措施,不少香港商業界人士,就開始憂心香港的未來。他們認為,作為兩岸轉口貿易與中介運輸的三角中運站,香港在兩岸進行直航後,將面臨嚴重的挑戰。

一般估計,海峽兩岸的進出口貨物量,至少占香港貿易總額的一○%;台灣旅客人數占抵港訪客總人數的二○%;兩岸往返旅客,是香港國際機場總空運交通量的一○%。摩根士丹力(亞洲)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謝國忠估計,如果所有條件不變,兩岸實施三通後,光是在貿易和觀光上面的損失,香港國內生產毛額就減低了四%。

另外一派比較樂觀的看法是,即使香港失去了所有兩岸貿易,結果也不會如大家預期那麼悲觀。「假設兩岸三地經濟形態不變,但三通之後,經濟互動會上升,香港可能會得到一些好處,」香港中文大學亞太所教授王家英分析。

三通之後,台灣的未來?

香港未來的定位,取決於兩岸三通政策的走向,香港角色的轉變和台灣的未來,都建構在這個大中華經濟圈的經貿版圖之上,環環相扣。

先看看三通之後,台灣會朝哪個方向發展。

二○○一年元旦,台北宣布的小三通政策,二月初,兩岸順利完成象徵性的互航之後,正式在金門、馬祖前線揭幕,結束了半個世紀以來的軍事冷戰對恃局面。

下一步,台灣海峽的海域領空將會呈現什麼樣的光景?兩岸經貿形態將會如何重新組合?

未來的一年內,兩岸即將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WTO)會員國,兩岸直航的目標將進入關鍵期。

中國方面的官方學者認為,世界貿易組織將迫使台北融入更自由的國際貿易潮流,無法長期拒絕市場的需求,遲早都得與大陸直接貿易,達成通商、通郵、通航的大三通協議。

對台灣來說,世界貿易組織規範會員國的法律機制,至少可以提供現行毫無準則的兩岸貿易一個遵循的規範,讓台海未來正式三通,有個互相信任的基礎架構,是三通實行之前的出發點。

「不管從任何觀點來看,三通對台灣都有絕對的好處,」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經理胡祖六認為,前任政府戒急用忍的政策,就像鴕鳥,只是把頭埋在沙堆裡,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國際經濟學者與商業領袖一致認為,三通是台灣對促進產業升級必走的途徑。大陸製造業的體質與國內經濟互補,有便宜的勞動力,寬闊的土地,低廉的原料,還有快速成長,世界級的國內市場,不但提供台灣傳統產業和低價電腦產品一個合適的海外製造基地,也是國際高科技公司,包括台灣企業在內,一個兵家必爭的明星市場。

另外,中國對大哥大無線通訊產品的需求,已經高居世界第二位,僅次與美國,高於日本,並且很快將超越美國的領先地位;大陸也是低價電腦、半導體晶片少數仍然維持在高檔成長的國際市場。

多年來,在台的美國商會與歐洲商會一直不遺餘力促成三通,而國內的企業領袖,如宏?電腦董事長施振榮,也不斷呼籲台灣的未來在大陸,台灣應以大陸廣大的市場為腹地,擴充台灣的企業規模。

經濟競爭取代武器競賽

實施三通,意味著五十年來,政治勢力所小心翼翼搭築起來的關障壁壘,勢將逐一瓦解,台灣企業可以不必再透過海外第三地(包括香港在內),設立一個借殼公司,來進行大陸投資;兩岸貨物,不必轉繞第三地港口,航行到日本琉球石垣島海面外等候,加蓋一個圖章,來符合政府形式上的規定;穿梭兩岸的台灣旅客與商人,不必再苦守香港國際機場,枯等接駁班機,台北到上海航線,將是地圖上所描繪出來的一條直線,航程將至少減少四個小時。

短期之間,釋放出來的自由市場的力量,必然加速台灣內部產業外移對岸的腳步。

以石化業、紡織業等勞力密集產業為例,台灣的母公司和位於大陸的工廠,可以節省約五%的關鍵零組件和原料運輸成本。

「正面的經濟效益很明顯,」美林證券亞洲集團北亞經濟研究部門副總裁馬國南說,對台灣來說,台灣的小生意人很明顯馬上減低生產成本,你可以快速進入世界最大、經濟成長最快速的市場,並雇用便宜的勞工。

長遠來看,台灣賴以維生的高科技行業,必須想辦法快速增強競爭力,保持產品領先的地位,否則對岸的競爭對手很快就會超前;優秀的台灣公司在大陸市場的占有率會快速提高,營運規模擴大到國際水準,經營效率相對提升。

另一方面,三通所帶來的兩岸經貿交流與人員互訪,緩和了兩岸劍拔弩張的緊張局勢,北京強硬派將很難挑起軍事衝突的爭端,海峽經濟實力的競爭取代武器裝備的競賽。

「實施三通傳達了一個非常強烈的訊息給投資人,告訴他們不必憂慮台灣海峽可能爆發的軍事衝突,」香港美國商會會長馬畋說,「投資貿易活動著重在確定性,投資人希望能夠預測投資前景,他們很關切台灣海峽的安全。」

在未來世界貿易組織的架構下,台灣遲早得經歷以上所勾勒出來的產業升級過程,三通只是讓潛在問題提早浮現,刺激產業事先尋找對策,強者將更加強大,弱者將迅速被替換。

謝國忠認為,不管台灣如何限制兩岸貿易,長遠來說,都無法與中國大陸在製造業相抗衡。「台灣終究得面對現實,台灣必須轉型為服務業導向的經濟形態,沒有別的選擇,三通只是加速這個轉型的過程。台灣和大陸的生產成本實在差距太大了,」他說。

中國大陸每年有一百萬名準工程師從大專院校畢業,他們充滿理想與精力,工資不到台灣工程師的十分之一;裡面有很多人將會進入國際級大廠,IBM、摩托羅拉等位於大陸、不斷擴張的廠房就業。

中國目前已是開發中國家裡,吸引最多外國直接投資的資金,二○○一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更可望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有前景的投資地點。

如果三通是台灣必經之路,為什麼政府單位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國民黨主政時期,憂懼傳統產業遭受打擊,國內經濟產生空洞效應,民進黨的新政府視三通為兩岸政治談判籌碼。兩者都不斷在思考,如何克服實施三通的最後障礙:維持國家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

香港未來角色的重要性,在此浮現。

是緩衝地還是前線?

目前香港被視為獨立於中國領域之外的一片緩衝地,國家安全防衛線的延長。九七政權轉移之後,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成立特別行政區(Special Administration Region),大陸方面重視的是一國的象徵性,台北的政策強調的是兩制的分別。在名義上,這個特別行政區一直是位居於中國主權之下,稱為中國特別行政區(SAR,China),在大型的國際會議上,香港必須加冠上「中國」這個法治名稱,對台灣人習慣於「香港特別行政區」這個稱號,往往有種現實錯亂的感覺。

現實層面上,香港雖然享有高度港人自治港人事務的程度,這個自治權卻不包括國際事務與政治主權問題。

香港對台政策全盤承襲北京兩岸政治的觀點,香港比較具批判性的傳媒如︽信報︾,就批評香港特區首長董建華至今仍沒有勇氣前往拜訪台灣,將香港視為兩岸緩衝地恐怕是台北一廂情願,這裡實際上比金馬離島前線更像戰地。

今天一批一批香港的海關人員,前往大陸,接受內地海關單位的訓練,學習如何駐守一國兩制的分界;不少大陸入台的非法勞工,向人蛇集團購買假護照,由香港轉道入台。台灣駐香港的外事人員,更有如進軍前線,在港接受移民局嚴苛怠慢的待遇,一律禁止前往中國內地,每年工作簽證只可加簽一年,不像一般來港工作人員,多半延長兩年;其他單位駐港公務人員,更得千方百計掩飾其官職的身分。

春節之後,駐港單位光華旅行社總經理張良任,經過兩國論的風暴,歷經台灣兩位總統,三位行政院長,等候一年之後,終於獲得香港政府同意,入境上任,香港方面的媒體普遍認為,必然是陳水扁政府私底下做了某方面的妥協。

在貿易上,以香港作為轉口站,早已淪為形式化,徒增運輸成本。船運界人士指出,華南地區,福州、廈門路線,主要是台灣入大陸轉口貨物,走兩岸直航高雄的轉口路線;華中地區,進入上海、寧波,由台北經日本琉球石垣島,成本是貴了點, 但是也是貨物直通兩岸;華北也是一樣,到天津、青島等地,也是到石垣島打個轉。「海運該三通的,都三通了,」香港付貨人委員會總幹事何立基樂觀地說。

何立基估計,具有台灣背景的六家在香港成立的船運公司,萬海、立榮、億通、正利、永利與陽明,掌控六○%到六五%之間的兩岸經香港轉口貨運量;其他的兩岸貨物則掌握在中資背景的建划與志曉船運公司,與香港本土最大航運公司「東方海外」。

香港人士樂觀的原因在於海運對於香港的衝擊可能已經部分反映出來。在一九九五年,高雄港轉運中心開始與福建廈門直航時,當時香港港航局原先估計約有一百萬貨櫃會受到影響,結果只有五十萬貨櫃量轉離香港。貨主除了費用方便考量之外,也顧慮到貨品的安全性。「香港比較可靠,貨到香港,肯定是走得到,」一位船運主管表示。

從香港官方統計指標看來,負面的衝擊還是難免的,香港目前進出口貿易量有一○%來自台灣,這個數量短期間很難替代。雖然大部分貨源早已集中在台灣船運公司手上,一旦他們削減香港作業,內部雇用的港籍員工,以及相關產業勢將萎縮。

三通之後,船運路線會如何走,在船運界人士眼中看來,是很清楚的。「有很多轉船費用,會省掉,貨品可以直入大陸,對台灣出口有幫助。台灣進香港的貨,可能跳往華中去,廈門以北都會受到影響。廣州以南,沒有量的支持,倒不如由香港轉支線,經香港設立的船公司,或是港資企業,他們有辦法,有關係。這是經營成本的問題,」一位台灣船運公司港籍主管指出。

兩岸貨運量的消長,與台灣經濟走向息息相關。二○○○年,台灣下半年投資環境逆轉,台灣原料出口到大陸市場的數量,在九月、十月之間馬上暴跌了一○%到一五%的幅度。這位港籍主管表示,島內的環境惡化,立即連帶影響在大陸設廠的擴張意願。

大三通造成雙贏?

兩岸三通最戲劇性的變化,也是最棘手的問題是空運。

每五位抵港訪客之中,便有一位來自台灣;兩岸往返旅客,占香港國際機場總客量的一○%。他們過境香港在當地消費購物,對當地經濟的貢獻,遠遠超過反映在客運量的數字。小三通開航時,香港機場管理局主管不斷被當地媒體追問,應該如何因應,當時的回答是,小三通只限於金門與廈門短途海路上的往來,未有任何影響。

大三通便截然不同了,台灣的中華航空、長榮航空,大陸官方的東方航空、南方航空集團,未來可以直接飛越海峽領空,往返兩地。這些兩岸往返旅客,沒有必要再南下轉繞香港兜一圈。

香港機管局新任總監彭定中曾經住過台灣,他說減低大三通的負面影響,香港一方面得開拓更多航點,加強與內地,特別是珠江三角洲之間海陸空貨運與客運的聯繫,另一方面得提高服務效率,創造價值。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彭定中認為,實行大三通之時,兩岸關係必然有顯著改善,大陸、香港、台灣之間的經濟貿易必定更加蓬勃,往來三地的客貨運流量更大,整體航運市場只會變得更大,形成一個雙贏局面,香港會因此受惠。

香港機場不會立即失去所有轉機前往大陸的台灣旅客,因為兩岸需要一段時間建立直航的網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隨之將刺激中國大陸對航空交通的需求,可以彌補台灣旅客離開香港的空窗,同時,整個亞太地區經濟好轉,也可提供香港機場另一個新的客源。

這方面與三通最大的輸家——國泰航空的看法一致。「國泰認為應該會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不會突然發生。國泰的市場占有率會受到影響,但是我們認為將來整個市場會擴大很多,對國泰的影響不會太大。理由是因為香港是亞洲的交通要站,也是兩岸交通樞紐,若三通發生,整個市場也會擴大,」國泰航空公司企業傳訊經理黃麗珊指出。

三通對香港的影響,終究還是維繫在台海貿易這個大餅,究竟可以膨脹多少倍。中國大陸在間接貿易的狀況下,已經躍居台灣最大出口市場,與美國並列,一旦這些政治限制解除,出口量必然凌駕美國之上,大陸產品進口台灣必然直線上升。

當兩岸轉口貿易成為歷史名詞,香港還會保有一項連北京都不敢動搖的利基:國際金融活動。

香港是大中華經濟圈中唯一的國際金融中心,其扎實的英式法治觀念基礎,是兩岸難以望其項背的;台海兩岸的商務諮詢,國際籌資活動,大陸國營企業海外上市舉債活動,完全依靠香港的金融專家。「上海無法取代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馬畋指出。

高盛(亞洲)董事總經理胡祖六(Fred Hu):三通是兩岸經貿關係必要條件

過去十年,兩岸雙邊貿易有長足的進步,每年達三百億美元,中國和美國並駕齊驅,是台灣最大出口市場,若不是要經過第三地等法律、經濟層層障礙,我確信兩岸貿易會更上一層樓,加倍成長。

台灣的成功靠貿易,出口導向。從短期來看,我們對美國經濟都憂心忡忡,韓國、東南亞都會有很大衝擊,台灣如果能夠繼續保持兩岸貿易成長,一旦美國經濟成長放慢,可以彌補對台灣出口負面的衝擊。中長期而言,可改變台灣的經濟競爭力。

台灣在IC半導體、電腦產品與日、韓競爭,最大市場都是美國,那裡需求正在放慢,中國大陸對IC需求卻高速增加,大哥大無線通訊有六千兩百萬用戶,僅次於美國的八千萬戶,日本是第三大。電腦也是一樣,全球市場正在萎縮,只有中國還在成長,中國在十年內將成IC第一大市場。

美國為什麼希望中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台灣可以自立於外,但是包括韓國的財團都到大陸了,台灣立國之本就靠貿易,只要公平競爭,台灣有很好的優勢。台灣商界領袖都知道台灣的未來在大陸。

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已經跟美國相匹,差不多二五%左右。這貿易量還是在很多障礙、沒有三通的前提下發生的,將來障礙一掃除,會快速增加。

台灣不僅可以把便宜的加工製造生產,轉移到大陸,利用便宜的勞工,同時能夠占有當地高科技市場。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架構下,兩岸貿易關係是相互倚賴,台灣最好的國家安全保障,來自經濟的保障。兩岸經貿合作加強,有助於化解政治上的緊張。台灣對兩岸經貿關係,不應該戒急用忍,大陸政府對兩岸政治關係,則應該戒急用忍。兩岸都應該認識到經貿合作是雙贏的遊戲。

香港就是個例子。

香港的經濟太重要,所以大陸小心翼翼不要損害香港的自由繁榮。台灣跟大陸經貿聯繫愈深,台灣的安全愈穩固。大陸的基本國策就是發展經濟,任何事情影響到國家的經濟利益,就更加理性,更加平衡考慮問題。三通是否會影響國家安全?軍事緊張對峙時,一百英哩的海峽,飛彈幾分鐘就越過去,有沒有三通又怎麼樣?

大陸務實派、改革派的觀點是,為了避免海峽局勢緊張,走向合作,就應該實現三通,增加瞭解接觸。如果台灣政府一直不願意在三通上有所突破,只會給大陸強硬派一個藉口。強硬派懷疑民進黨政府的誠意,但是現在是溫和派主導對台政策。

大陸對小三通比較低調,並不是大陸不歡迎,他們擔心民進黨政府用這個幌子,大三通就可以無限期延後,所以官方比較低調,他們摸不清小三通是大三通的前奏,還是一個幌子。

三通與大陸領導人發展經濟的國家策略完全一致,吸引外資、港資,增加台資;他們也希望由經貿化解兩岸政治緊張。台灣投資企業也可以給大陸企業一個示範作用。

幾乎大陸所有的財經官員都極力支持三通,沒有一個人有絲毫猶豫,沒有人想到對廈門、上海會有負面影響,即使對香港有短期負面效果,長期的利益也高於短期的負面效果。今天如果台灣說大三通,我想大陸馬上會立即反應。

很多人提到三通對傳統產業的衝擊,產業空洞化。我認為恰好相反,三通後反而促進企業升級換代,經濟調整的過程一定會有痛苦,美國也經歷過,這一點政府不應阻擋,應該促使升級愈快愈好,不管怎樣看,台灣傳統產業一定沒有競爭力,他們不可能跟東南亞、大陸競爭。

美國馬上會解除對古巴的禁運,南北韓也馬上要直接經貿往來,這是現代的國際政經演變,時代的潮流;兩岸的和解,有賴於經濟上的融合。兩岸領導人,不論是北京或台北政府,若試圖在兩岸經貿製造障礙,是很愚昧的。

在世貿組織架構下,台商有很好的競爭力,很彈性,馬上掌握當地市場狀況,但是現在和外商在大陸市場競爭,並不能平等競爭,他們要經過香港,經過第三地,負擔很昂貴的經營成本。有三通總比沒有好,若能夠利用WTO這個契機,進行三通,是很好的立足點,捷足先登,宜早不宜遲。

在台灣總統大選之前的李登輝時期,大陸強硬派說話比較大聲,現在比較克制,比較溫和,比較務實,比較配合台灣的利益,可以討論一些問題。

三通我希望能在二○○一年底實現,最晚二○○二年初發生,台灣年底還有一個選舉,台灣有些官員把三通看得很複雜,其實沒有那麼複雜,香港和大陸還不是這個情形,香港一樣有海關、移民局,什麼都有。

過去幾個月,新政府雖然沒有讓經濟進一步惡化,我也看不到明顯的改觀。核四問題應該要有比較妥善的處理,財經方面,政府漸漸意識到問題的核心,開始有改革的決心,推出新的方案。小三通是個進步,但經濟效益還不顯著。

三通之後,傳統產業要升級,這些夕陽產業在經濟進一步開放之後,能維持多久?我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工作時,很多國家都有這種產業空洞化的論調,這都是保護主義,故步自封的政策,特殊利益集團的說法。美國在一九九二年推動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時,當時總統候選人Ross Perot反對,高談墨西哥會把美國工作機會搶走,結果卻恰好相反,這就是貿易的好處。(陳叔靜)

摩根士丹力(亞洲)董事總經理謝國忠(Andy Xie):台灣須轉型成服務業導向經濟

實行三通後,最大的影響會反映在貿易上面。目前,所有兩岸貿易都經由香港。二○○○年雙邊貿易高達四百四十億美元。對香港來說,如果失去其中的十分之一,那是四十四億美元,等於香港國內生產毛額的二.八%。根據香港方面的統計,香港進出口貿易量有一○%來自台灣。大陸每年的貿易中有二五%的加值利益流向香港,也就是說,每一百元的中國貿易額,香港賺了二十五元。這些是加值利益來自貿易相關的中介服務。

同時,對香港商務旅遊的影響也很重要。台商轉道香港、進入大陸都會在此停留幾天,至少一天。抵港旅客當中,台灣旅客占二○%,每五位旅客,就有一位來自台灣,這個數字很高。觀光業對香港國內生產毛額的貢獻在六%到七%之間,如果其中二○%不見了,香港的國內生產毛額又損失另外一.二%。二○○○年香港國內生產毛額年成長率是一○%。

所以如果所有條件不變,三通在貿易和觀光上會減低香港國內生產毛額的四%,很多香港勞動人口會受到影響。

國泰航空、九龍倉集團和東方貨櫃船運有限公司會受影響;台灣的華航、長榮、陽明海運會受惠;大陸的東方航空、南方航空、中遠海運也會受惠。香港的利豐貿易有限公司也可以減低運輸成本。

對大陸來說,中介轉口貿易費用消除了,製造成本可以減低約五%,這是極大的幅度。對台灣而言,公司會受惠,石化紡織產業會外流,會有產業空洞化的效應,這些產業的勞工會受害,這種效應已經發生,高科技產業也一樣,每年中國大陸有一百萬名工程師從大學院校畢業,無論如何,台灣終究得面對現實,台灣必須轉型為服務業導向的經濟形態,沒有別的選擇,三通只是加速這個轉型的過程。台灣和大陸的生產成本實在差距太大了。

服務業導向的經濟需要有法治的社會,台灣這方面要加強。三通會迫使台灣政府正視這方面的問題,老實說,這會是很艱難的挑戰。台灣目前沒有法治的觀念,過程會很困難。

台灣有哪些服務業比較有競爭力?普遍而言,台灣企業對遵守商業合約和財務透明化不夠。放眼台灣的股市,政府和公司都在掩飾企業負債狀況,銀行還在拯救有問題的公司。台灣政府在WTO架構下談法治觀念,但是沒有真正推動。香港、新加坡具有英國式的法治系統,對大陸和台灣的政府來說,貪污腐敗一直是問題,無法剷除黑金現象。

服務業導向的經濟關鍵不在規模大小,在於效率。我們分析師看台灣的股市,沒有什麼重要的服務業公司,可以讓我們分析他們的資本回收比例、市場占有率等指標。在香港,你有匯豐銀行,有像利豐貿易有限公司公司。在台灣,你有一個大型的保險公司,但是這是建立在本土市場的公司,政府保護政策下的產物。

中國大陸有十二億人口,每年有兩百萬大學畢業生。美國跨國公司像摩托羅拉都把主要生產基地集中到大陸了,為什麼台灣公司就不行?台灣公司專長製造,但是智慧財產專利掌握在美國公司手上,製造方面的專長,很容易移轉,無法長期持有。

短期來看,台灣企業將因三通而受惠,他們會搶走一些香港的生意,製造成本會降低。這些都會發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因為台灣企業很有彈性,到時,生產基地轉到大陸,從大陸進口石化成品、工業原料會很容易。但是沒有任何一個經濟體可以長期依賴製造業,台灣必須轉型為服務業導向的經濟,而且腳步要加快才行。(陳叔靜)

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北亞經濟研究部門副總裁馬國南(Guonan Ma):三通對香港有正、負面效應

小三通不是很大的變動,只是把金門、廈門的非法貿易合法化,對經濟影響不大,這是正確的一步,可是前面路還很長。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不會改變目前的貿易形態;第二,福建、廈門不是主要港口;第三,只有上海與高雄港通航,才有意義。

兩岸一直都具有敵意,所以必須找一個橋梁,早晚都得交流,坐下來談。

我的感覺是,香港對兩岸關係比較悲觀,第一是因為從李登輝以來,兩岸沒有互相信任,大陸又不相信陳水扁;第二是因為美國長期以來不希望中國、台灣統一,希望維持兩岸敵意,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第三,因為大陸民主自由還不夠,思考由舊思維出發。

一般經濟學家,沒有那麼悲觀,大陸、台灣有很多共同處,大陸有勞力,台灣有錢,可以由互相經濟的實力中,找尋一個平衡點。雙方政府必須尋找出一個解決方案,關鍵在他們願不願意去做。

以過去十年來看,愈推遲談判,對台灣愈不利。台灣很難改變這個局勢,台灣應主動提出法律、軍隊、國際共同代表權等的最起碼要求,一起主辦奧運、代表聯合國、談判一個時間表、名稱、大中華。你只要談,大陸知道你至少有意願談,有意願尋求解決方式,不要造成大陸情緒上的反應。

大陸最不想看到的,是在三年、五年內,台灣突然宣布獨立,大陸沒法對國內交代,只有使用武力,大陸也不想。你愈不談,大陸愈緊張。

首先談會面地點、時間、代表人,就可以談兩年,實際開始談判可能是五年之後。大陸領導人要對大陸民眾有所交代。你何樂不為?民進黨必須有執政二十年的準備,那時,你的談判籌碼是上升還是下降?幾十年前,美國跟大陸的關係突破,全靠反共的尼克森。

談判肯定是有利的。再過三年,再沒有突破的話,可能就失去三通的時機,第一,大陸認為你在拖時間;第二,雙方的軍備還在持續增加。我想三通至少要三年的時間,現在要搞清楚最大障礙是什麼?對台灣國家安全的影響,台灣自己要搞清楚,這是外人無法回答的問題。

光是兩岸直通電話,很簡單的一件事,只要中國電通與中華電信一起鋪海纜,這麼容易的事,都搞這麼長的時間,給大陸強硬派一些藉口。最好是兩岸通話快一點,這樣傳達強烈的訊息。

對台灣來說,台灣的小生意人很明顯馬上減低生產成本,你可以快速進入世界最大、經濟成長最快速的市場,還有便宜的勞工。台灣愈來愈富裕,勞工成本愈來愈昂貴,轉移到大陸市場去生產,正面的效益很明顯。

三通之後,台北是否會和香港、上海競爭?這還不是大陸衡量的指標。三通可能也要一、兩年的程序,船期可能一開始每週開五班,漸進式增加,讓香港有時間調適,兩岸很多貿易在廣東地區,無論如何,還是得經過香港。

香港將得加重在南中國地區、雲南、湖北,台灣則經營上海、福建、天津、大連;台灣可能拿走日本、南韓、香港的一些生意,香港會失去兩岸轉口貿易,這些貨物,很多對香港本地沒有附加價值,原料轉口,轉一下文件,甚至可能沒有入境港口,進口出口量會受影響,我估計可能五%到一○%的香港轉口貿易會移轉,但是對於香港的整體生產總值(GDP)不會有大的影響。

香港出口總值高達國內生產毛額的一四○%,跟台灣不同,台灣的出口轉口貨,貨物是本地生產,香港很多只是重新包裝,重新貼標籤,兩岸轉口貨還可能只是重新打文件而已,最大的影響在航空業。這方面影響比船運還要大。我聽說國泰航空的航班一○%到一五%連接到台灣,對他們的影響會比較大。還有台灣商人過境香港,飯店、購物、餐館的消費,到底整體的影響會有多大我就不知道。

三通之後,香港的空運業會遭到最大的打擊,但是三通之中,直接空運也是最難進行,可能不會在未來三年之內完成,短期不會造成困擾。香港的迪士尼樂園將會完成,在離島大嶼山那裡,這是亞洲除了日本,唯一的迪士尼樂園,可以紓緩大陸台灣直航的威脅。

香港作為中介轉口角色會減低,在某個程度上,受到打擊;但是三通之後,兩岸貿易會快速增加,帶動貿易相關的服務業,如商務諮詢、保險等。這方面對香港的需求會增加。兩岸三通也減低大陸與台灣政治風險,這意味著,香港的政治風險也同樣降低了。兩岸一旦關係緊張,香港也遭殃。對香港來說,三通有正面與負面的效應。(陳叔靜)

香港美國商會會長馬畋(Frank Martin):政治是投資人考慮的重要因素

整體來說,我相信中國大陸與台灣進行三通對香港、台灣、中國,甚至整個亞太地區都有正面的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可以期盼這個地區可以保持平和繁榮,這個措施,可以消除投資人對兩岸關係的焦慮感,反映出美國為主的國家對區域安全的關切。

我們很難將對香港的衝擊用數字量化。在中國大陸與台灣進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貿易投資額會增加,我們希望香港會從這個擴大的市場大餅分一杯羹。香港有自由的傳媒,良好的基礎建設,貿易商業方面的專才,香港仍然是世界最大貨櫃港口,雖然未來也許成長會趨緩,香港的國內生產毛額只有六%來自製造業,其餘來自服務業。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上海無法取代,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人民幣短期間還受北京管制,不能在市場上自由轉換為其他貨幣;第二,上海還沒有建立法治社會的基礎;第三,香港有相當完善的各種基礎建設,在亞洲地區,和新加坡並列為最佳的區域總部中心。我不認為上海可以迎頭趕上。

中國大陸需要從國際資本市場取得大量的資金,將國內企業帶到海外股市上市。上海將是國內市場的財經重鎮,香港則是扮演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大約三○%的國際企業把亞洲區域總部設在香港,不同的是,十年前,他們也許在亞洲只有一個辦公室,現在卻有很多區域據點。

大中華圈的貿易會增加,主要動力來自於中國即將進入世界貿易組織,提供投資與貿易更多的機會。對某些公司來說,台海進行三通,可以減低經營成本。不過貿易活動增加的最大的原因,在於政治。

實施三通傳達了一個非常強烈的訊息給投資人,告訴他們不必憂慮台灣海峽可能爆發的軍事衝突。投資貿易活動著重在確定性,投資人希望能夠預測投資前景,他們很關切台灣海峽的安全。

政治永遠是投資人考慮的重要因素。舉例來說,所有美資的銀行都有建立一套各國的融資上限,銀行總部指定在每個國家的總額裡面,將香港視為一個獨立的地區。一旦當地的政治風險提高,他們立即刪減該地區的借貸活動,這是風險管理。

在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爆發時,我擔任一家銀行的總裁,我們立即接到指示,將中國和香港兩地區的融資刪減三○%,因為香港也可能被波及。現在印尼動盪不安,你可以很確定說,所有的銀行一定也採取了類似的行動。

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香港面臨最大的困擾是,日系銀行從香港撤資,他們必須撤離相當於一百四十億美元的資金回國,彌補母公司的虧損。

香港主權轉移進行地非常順利,甚至超過我們的預期。我們最近的商業展望調查報告顯示,外國投資人對前景很樂觀,將會持續增加在香港和中國地區的投資,九九%反映對未來五年中國的投資環境有良好或滿意的預期。(陳叔靜)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