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景氣,競爭更激烈,無論是老闆、上班族還是家庭主婦,在一片倒閉、裁員、失業率攀升和經濟成長率持續向下修正的聲浪中,皆倍感壓力。
為了生計與生存著想而加倍努力工作之餘,更要比平時注重身心健康,否則工作壓力與不良生活習慣,將會使你成為殺人於無形的冠狀動脈心臟病下一個目標!
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簡稱冠心病,不僅是美國排名第一的慢性病頭號殺手,也是國內最普遍的慢性病之一。
國人心臟血管疾病中,冠狀動脈心臟病發病率僅次於高血壓和腦中風,居第三位。台灣每年平均有兩千名患者死於心肌梗塞,認識冠心病才能防止自己成為平均數字中的一員。
冠狀動脈阻塞會造成心肌梗塞或心絞痛,亦即冠心病。心臟本身有三條血管,稱為冠狀動脈,供給心臟氧氣與營養。倘若冠狀動脈阻塞變窄、失去彈性,心肌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和營養,影響心臟功能,嚴重時會引起心臟肌肉壞死,危及性命。
冠狀動脈為什麼會阻塞?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大成說明,動脈硬化是一種血管的表現,隨著年紀增長,冠狀動脈也會產生變化。我們的血管壁有一層內皮細胞,會分泌一種血管放鬆因子,倘若內皮細胞無法產生足夠的血管放鬆因子,血管就無法做好收縮與放鬆的協調。
如此一來,血管容易收縮,造成血管壁受傷,低密度膽固醇容易滲透進去。當低密度膽固醇氧化後,細胞會將之視為垃圾,此時單核球也會進入內皮細胞,扮演清道夫,把垃圾吃光光,愈吃愈多,最後撐死在裡面。沈積於內皮細胞以下的空隙(這就是動脈硬化發生之處),因為其他的細胞過來幫忙修補,會慢慢地愈變愈厚,產生硬化塊,形狀類似我們吃的粥,稱為冠狀動脈粥狀硬化塊。
冠狀動脈管壁變厚、管腔變窄,血流容易受阻,血液流經冠狀動脈粥狀硬化塊時不順,硬化塊處也承受額外的壓力,倘若破裂,會造成急性心肌梗塞 ,只有三分之一的存活率。
台北榮民總醫院職業病防治中心醫師葛謹舉例,「若有三個心肌梗塞患者病發,一個當場死亡,另兩個送醫急救後,只有一人可以存活。」
經常搭機長途飛行者應常做健康檢查,注意動脈硬化症的預防。中華民國旅遊醫學會理事長謝瀛華指出,高空飛行引起的突然死亡中,以冠心病為首,其中三十五歲至七十歲的中老年人死於心臟病者,大於五○%。
注意發病徵兆
瞭解冠心病發作的徵兆,平時即能加以注意、預防,必要時迅速就醫處理。冠心病的徵兆表現是胸前壓迫性窒息般的疼痛,疼痛會延伸到肩膀、頸部、下巴和手臂,大部分持續幾秒鐘到五分鐘之內。同時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有輕微的頭痛、暈厥、流冷汗、噁心和特別虛弱的感覺。
二○○一年底前總統李登輝因冠心病進行心導管手術,引起各界關注,然而冠心病絕非老年人的專利,動脈栓塞通常約從二十五歲就開始了,從沈積物出現至形成心臟病,歷時十年至三十年。萬芳醫院心臟外科技術長趙靜蘭說,「冠心病有年輕化的趨勢。」
工商不斷進步、社會競爭強烈,生活形態方式快速轉變,壓力大、吸菸率上升,飲食習慣日趨精緻化與西方化,肥胖者增加,一般人卻缺乏運動——現代人不斷將自己暴露在冠心病的危險因子之下。
冠心病的危險因子有兩種,一種是無法改變的,另一種可加以控制。
年齡、性別與家族史是冠心病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亦即罹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上升,男性罹患率則為女性的四倍。若父母、祖父母或兄弟姊妹中有此疾病,其發病率高。
而可控制的危險因子如下:
1. 高血壓:高血壓使膽固醇更容易堆積,加速血管硬化,高血壓患者得到冠心病是正常人的三倍。
2. 糖尿病:糖尿病會加速脂肪異常現象,以及血管壁增厚與硬化。
3. 抽菸:香菸中的尼古丁會增加冠狀動脈粥狀硬化、血管收縮、心律不整及增加心肌缺氧狀況。
4. 酗酒:過量飲酒會使血壓上升。
5. 飲食不當:攝取過多高膽固醇、高熱量與高脂肪的飲食,增加罹病率。
6. 肥胖:肥胖會導致血壓上升、膽固醇過高,並增加心臟額外負擔,一九九八年美國心臟學會將肥胖視為冠心病的危險因子。
7. 缺乏運動:運動可以降低血壓和血脂,並鍛鍊心肺耐力,以坐姿為主又缺乏運動者,使自己陷入罹患冠心病的危險中。
8. 精神因素:壓力(工作壓力、失業壓力、轉換工作壓力等)、A型人格性質、沮喪、情緒緊張和缺乏適當休息也容易造成動脈硬化。
國外諸多研究與調查發現精神因素導致冠心病。Rozanski等學者於一九九九年︽循環期刊︾(Circulation)發表精神因素在動脈硬化心臟病的影響研究。英國心臟病基金會公布二○○○年冠心病的致病因素調查報告指出,工作壓力、沮喪、缺乏運動與飲食不當為主要致病原因,其中壓力和情緒沮喪罹病的機率又更高。
外國學者Karasek等追蹤研究發現,工作具「老闆要求高但員工決策控制權低」的壓力性質,將增加四倍心臟血管疾病的死亡率。Bosma等學者研究指陳,輪班工作亦會增加約四○%的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而且輪班越久者,相對危險性越大。趙靜蘭提醒大家,在現今社會中,壓力已無可避免,「但是要自我警覺。」
良好飲食與運動遠離冠心病
以決心和恆心積極控制冠心病的危險因子,維持健康生活,才能活得久又活得好。
除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外,其餘危險因子都可憑毅力和決心加以控制。蘇大成表示,在生活日益緊張的今日,不以菸酒或食物作為減壓的方法,應均衡飲食,養成運動習慣,就能遠離冠心病的危險因子。
飲食以少油、少醣、少鹽為原則。萬芳醫院營養室主任金美雲說明,大家應維持正常理想體重,控制油脂量攝取,烹調宜多用清蒸、水煮、涼拌、烤、燒、燉、滷等方式,常選用富含纖維質的食物,並少吃膽固醇含量高的食品,如內臟、魚卵等。炒菜宜選用花生油和橄欖油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者,少用豬油、牛油、椰子油、奶油等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類。此外,適當的生活形態,如不菸、不酒、多運動和調適壓力亦不可忽略。
運用到大肌肉群的有氧運動是健康人與冠心病患者的最佳運動。台北醫學大學護理系主任鄭綺指出,我們以運動增進心肺功能,大肌肉群規律運動的有氧運動最為合適,建議的運動有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和韻律舞等。每天需運動三十至六十分鐘,每週三至五次,強度為中等強度,亦即運動時心跳應達最高心跳數的六○%至八○%,「也就是有點累到累之間,而且流汗,」鄭綺形容。
壓力既無可避免,就要學會與壓力共處。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編印的職業壓力預防手冊介紹,運動是最好的壓力鬆弛劑之一,此外,靜坐、瑜珈、充足的休息和睡眠、肌肉鬆弛法等,也能緩解工作壓力。趙靜蘭認為,壓力通常是不自覺的,但是現代人要有所警覺,並找出自己調整與舒緩壓力的方式,「其實工作中,喝個下午茶,真的是不錯,」她笑著說。
認識冠心病,並注意自己的身心狀況,才能防患於未然,葛謹呼籲,「就像抽菸一樣,不是今天抽一根,明天就死掉了,疾病最重要的是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