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到大陸導演胡安,還以為她是前來為電影做宣傳的女明星。
一七○公分的高高身材,披著一件黑色與桃紅領襟大膽配色的長棉襖,線條分明的五官薄施脂粉,嫵媚中帶著點霸氣的魅力,走到哪兒她都引人注目。
這位曾經叱叱華爾街、操控物資買賣的期貨高手,首次執導商業電影「 西洋鏡」也有著異軍突起的架勢。除了一舉奪下二○○○年金馬獎「最佳劇本改編獎」和「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更在大陸創下全年總票房第二高的紀錄,就一位初試啼聲的導演來說 ,她的才華和表現,令人刮目相看。
出資合拍西洋鏡的中影製片部經理李祐寧回憶初次見到胡安,就對她那股「這輩子非拍部電影才能釋懷否則活不下去」的熱情印象深刻,「我在很多導演的身上看到過這種類似的神情,執迷到瘋狂的地步,最後都成功了。」
形容自己個性「極其任性固執、常惹麻煩」的胡安,言談舉止間有著北方人的豪邁與大氣。自幼出生北京書香世家,當過紅小兵,到美國主修企業管理,畢業後為一家澳洲集團在紐約總部操控期貨買賣,能力超強的她剛進公司的起薪是三萬五千美元,五年後身價高達百萬美元羨煞了多少人,她卻起了倦勤之意,「我很清楚自己的骨子?流著做生意的血,但時常在想,我千辛萬苦來到美國打拚,難道就只為了做一個商人嗎?既然不愁吃、不愁穿,為何不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呢?」
剛開始胡安只覺得自己好像對「形而上的東西」特別感興趣,直到這一天在紐約的一個華人聚會上遇到了大陸知名導演陳凱歌。「他是個很有魅力、很會說故事的人,聽他談怎麼拍片、怎樣用影像的方式描述創意,活靈活現描述一些電影場景,讓我著迷極了,心想要是也能做同樣的事,該多過癮啊!」一口京片子的胡安說著說著也擺起了手勢和身段:「譬如他描述一個老瞎子人生希望全部落空後,走在落葉滿地、一片蕭瑟的山谷?;或是在萬流奔騰的黃河壺口上,一個麵攤的老闆娘拿著四、五公尺長的鐵杓,油燒滾燙滿布辣椒的大鍋麵,吆喝道:誰是幫頭,誰先吃這碗麵!一堆漢子就一擁而上……,這裡頭有多少的視覺、象徵、氣派、背景,就看你怎麼去玩!」
很「中國」的人文氣息
就這樣胡安從一個「玩錢」的生意人,轉而走上「玩鏡頭」的藝術之路,儘管她比誰都明白電影這行業「付出的是百分之幾百的努力,成功的機率卻是少之又少」,但她對電影的熱情就像她對自己的信心,是無人能夠攔阻和熄滅的:「我這個人,向來只有環境不適合我,沒有我不能生存的環境。」
一月中,她專程飛來台灣和中影人員開會討論「西洋鏡」的發片宣傳。她的快人快語主導著會議流程相當有效率:提問題一針見血、談數字很有成本觀念、促銷的專用術語更是琅琅上口,就一個合資製片人的角色來看,她真是把華爾街那套快、狠、準的做事理念用在電影事業的經營上,而且發揮得淋漓盡致。
然而作為一個導演,她在「西洋鏡」片中流露出那種對自己同胞和文化的熱愛、對「人生是以喜劇形式來演的悲劇」的人文氣息、以及四平八穩傳統大陸導演的拍攝手法,胡安其實還滿「中國的」。
「西洋鏡」講的就是一百年前中國第一部電影誕生的故事,敘述本世紀初一位英國人將歐洲人發明的電影技術帶到北京後,引起西方文明與中國藝人們一連串衝突、糾纏乃至融合的故事;影片再現世紀初老北京的社會樣貌,十分溫馨逗趣;而男主角劉京倫從迷戀「中國影戲」到執著研究「西洋動片」,最後拍出中國人自己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不也正也是胡安自己的故事?「這個劇本當初深深吸引著我,第一因為我自己就站在中西文化的交點上,第二這片子講視覺發展的故事,那時我對視覺的饑渴超乎常情,正好可以藉這部片子玩出各式各樣的火花。」
也參與投資製片的趨勢科技公司董事長張明正,建議平常不看電影的觀眾能從科技發展的角度來看這部片子:「當年電影在中國萌芽的情形,不正與目前電腦在中國大陸普及的現象很類似?網際網路帶給我們這一代的震撼,是否就像一百多年前腳踏車和眼鏡對我們老祖宗的衝擊呢?」
對胡安來說電影最大的魅力就在「 用所有假的東西創造了一個最真實的故事」,演員是在表演,道具是仿製的,劇本是編出來的,甚至連故事本身都是假的,但觀眾感覺像真的一樣 ,「它可以再造一個生命,重現一段歷史,還可以做命運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