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我們都住在溫室裡

李彥甫
user

李彥甫

2001-02-01

瀏覽數 13,350+

我們都住在溫室裡
 

本文出自 2001 / 2月號雜誌 第176期遠見雜誌

二十世紀是人類科學黃金世紀,去年的千禧年更是「科學黃金年」,可說是大豐收。

在過去的一年,科學家公布了「人類基因圖譜序列」的初稿,堪稱是世紀中去氧核醣核酸(DNA)發現以來最偉大的生命科學成就;位於日內瓦的「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即將找出希格斯玻子(Higgs),這是物質組成標準模型的最後一個粒子;美國太空總署也宣布在火星上發現「水」存在的證據,也就是有外太空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在二十世紀,人類比過去似乎更瞭解自己、瞭解物質、瞭解太空,但卻更嚴重地破壞了地球。「全球暖化」的情形到了世紀末變得更嚴重,嚴重到似乎無法回頭的地步。

根據估計,二十世紀地表平均溫度增加約華氏一度,但工業普及後的最後二十五年裡,暖化的速度已呈倍數加快。

臭氧層破洞

一九九五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委員會曾估計,由於二十世紀人為活動的影響,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在大氣層中增加了三○%至一四五%,而且仍在持續上升,到了西元二一○○年,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攝氏一度到三點五度,海平面也會因為兩極冰山融化而上升十五到九十五公分。

但是,聯合國贊助的「跨國氣候變化研究小組」在二十世紀最後一個月公布了一份最新的評估,當二十一世紀結束前,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將會升高攝氏一點五至六度,比原先預估的高出許多。該小組直言,禍首就是人類造成的溫室效應氣體。英國哈得里氣候預測中心更以此上升速度來推估,如果人類不再採取更積極的措施,下一個千禧年來臨時,我們的子孫可能已經沒有地方可以住了,因為南極冰原將會融解,海平面上升五公尺,海水將淹沒全世界。

臭氧層破洞是溫室氣體的第一個話題,一九八七年蒙特婁議定書簽署後,世界上大部分政府都承諾減用氟氯碳化物,十年來似乎已收到成效,聯合國「世界氣候計畫」委託的一組國際科學家最近發現,南半球的臭氧層穿洞十年內將開始縮小,有機會在五十年間完全閉合。即使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去年九月才測得,南極臭氧破洞已擴增至兩千八百四十九萬平方公里,面積比美國大陸大三倍,並首次擴及南美洲尖端。但至少維護地球生態的努力終於有了一點好消息。不過,科學家也警告,臭氧層破洞復合的機會也可能被全球持續暖化或嚴重火山爆發而破壞,甚至永遠不可能「補好」。

臭氧層破洞使得紫外線的疑慮正在擴散中,因為近年來的冬天已不太像「冬天」,陽光露臉的機會大增。很多人都已開始親身感受「全球暖化」,因為「暖冬」愈來愈普遍。

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公布,去年底到今年初間的冬天,已是美國有官方氣象紀錄以來最暖和的冬天,而且美國冬天月份平均氣溫已連續三年締造新高。台灣的中央氣象局也指出,台灣今年的冬天應該是暖冬,冬天已經快要過去,許多人的大衣都派不上用場。

全球暖化現象已造成全球生態的改變,極地圈居民的感受特別明顯。美聯社最近報導一個「世界奇觀」,北極點居然出現一片寬約一點六公里的不凍洋面,這是人類記載中從未有的,「雅馬爾號」船上的旅客甚至看到不在北極出沒的象牙鷗飛過頭頂。生態學者擔心,北極圈的海象、北極熊及新英格蘭的雲杉林都會很快地消失。不只在北極,世界自然保育基金會提出警告,全球暖化現象可能使得三分之一動植物棲息地將在未來一百年徹底變化,許多物種甚至會迅速滅絕。

台灣做為全球的一分子,自然也不會「例外」,台灣的農漁民已深刻感受今年「暖冬」的威力。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台東的梅子與李子、彰化的雞冠花、台中的百合、新竹的蝴蝶蘭、雲林的大蒜都因為天氣變暖而改變成長的習性,擾亂了市場供需的秩序,價格起落很大,農民叫苦連天。每年冬天等待烏魚的漁民更是大失所望,冬至前後十天的烏魚旺季遲遲未來,恐怕會創下十年來的最低捕獲量。

暖化影響糧食供應

全球暖化已影響人類的糧食供應,因為地表的平均溫度只要變化攝氏兩度,將導致區域糧食產量更為懸殊,中東與非洲的產量將大幅降低,富國與窮國差距將更大。

全球暖化已經明顯成為「全球化」議題,讓大家感受到「生命共同體」的關聯性,體認必須經由國際力量共同解決,否則任憑各國自訂政策,情形只會繼續惡化。

由於一九九二年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並不具有強制力,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在其後並沒有明顯的進展,因此,一九九七年,三十八國政府簽署了具有法律效力的「京都議定書」,明訂六種溫室氣體管制時程應於二○○八至二○一二年回歸一九九○年的水準,也就是比議定書簽訂時再降低五‧二%。京都議定書管制的六種人為氣體分別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六氟化硫(SF6)、全氟碳化物(PFCs)、氫氟碳化物(HFCs)等,主要的來源當然是石化燃料,因此也攸關石化業者的巨大利益。

正因為石化業者的介入,京都會議之後,國際間對於全球暖化議題呈現之複雜性,正如氣候變遷一樣,充滿了高度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可以從去年十一月的「聯合國海牙氣候會議」得知。

這場會議原希望在溫室氣體排放量上達成共識,但最後因為美國陣營與歐盟陣營無法妥協而宣告失敗。關鍵在於森林綠地吸收的二氧化碳是否應該算在減量的範圍內,包括美、加、日、澳等國的「美國陣營」認為,擁有大量農地及森林的國家應可享優惠,因為農地及森林可吸收二氧化碳,抵銷一部分溫室效應氣體。受到多數開發中國家支持的「歐盟陣營」則表示,每一個已開發國家必須在國內大幅減少排放溫室氣體,不能完全仰賴以付費方式,要求其他開發中國家為已開發國家削減氣體排放,美國的作法只會獎勵不減少排放溫室效應氣體廢氣的特定國家。

美國國務院提交聯合國的報告中指出,美國森林和農牧地每年可吸收三億一千萬公噸二氧化碳,相當於依據京都議定書必須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近一半。根據估計,如果議定書規定森林農地可以納入削減氣體排放配額,美國削減碳的成本將大幅從每噸三十一美元降至一美元。

京都議定書究竟何時才會開始實施,現在仍是一個問號,但地球生態可能等不及了。歐盟和日本都希望各國承諾在二○○二年之前,同意遵守京都議定書所有條款,但美國與加拿大仍不同意此期限,國際觀察家都認為,美國希望以「時程壓力」迫使歐盟等國同意美國的條件。聯合國首席科學家沃森在二十世紀末語重心長地指出,延遲對抗全球暖化的時間,只會使後果愈來愈嚴重,代價會愈來愈大。即使現在採取行動,都需要數十年才能解決,如果現在仍然坐視,它永遠也不會消失,現在不做,將來代價更高。

全球暖化早已不是專家坐而言的話題,它已經混雜著科學事實、政治信仰、道德價值、商業利益,不但是單一國家的問題,更是全球問題。全球暖化議題正試圖在環境責任、經濟利益、政治協商三者之間尋求平衡,這是各國在二十一世紀都面臨的難題。但是,高唱「全球化」的台灣,似乎對「全球暖化」議題冷感,並沒有「暖化」的感覺。

台灣雖然不是京都議定書的締約國,但勢必需要遵守議定書條款內容,如何在對抗全球暖化的過程中,找出最適合台灣的定位與行動方針,時間所剩無幾,我們現在最缺乏的,便是一套強有力的執行方案,讓世界看到台灣與全球同步。

「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動」正是台灣面臨全球暖化議題應該採取的基本態度,一如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柳中明引用Carl Sagan的一段話:「沒有頭腦的二氧化碳分子不會瞭解深奧的國家主權觀念。他們只是隨風走。在某處產生的二氧化碳,可以被吹到任何地方去。我們的行星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不論在意識形態上或文化上有多大的不同,世界各國一定要共同攜手合作,否則無法解決溫室效應及其他全球性環境問題。因為,我們都住在這個溫室中。」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