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鑼鼓聲、台灣的青春

郭大微
user

郭大微

2001-01-01

瀏覽數 12,100+

台灣鑼鼓聲、台灣的青春
 

本文出自 2001 / 1月號雜誌 第175期遠見雜誌

大安森林公園音樂台,兩個體型壯碩的大男孩,頭戴無線麥克風,一邊高舉雙臂用力拍手、一邊滿場跑地大聲吶喊,只見台下所有觀眾全部站起來,跟著他們的口令和鼓聲節奏盡情舞動。揮汗如雨的,不僅是台上帶動的音樂家,還有台下一起唱跳的小朋友!

這就是平民化的朱宗慶打擊樂團。不僅是台北、台中、高雄的都會人,連遠至金門、馬祖的離島居民、鄉鎮醫院的住院病患,都親身感受過他們的熱情活力。

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國際打擊樂協會在達拉斯舉行年會,音樂廳門才打開十分鐘,一千兩百個座位立刻塞滿,連走道、地板都沒留下空隙。六十五國代表參加的活動,朱宗慶打擊樂團被選為四場重頭戲音樂會之一,開創亞洲國家二十多年來的第一。

這就是國際化的朱宗慶打擊樂團。十五年來,他們攻占國際打擊樂版圖的重要地位,更把台灣本土音樂作品推上世界舞台。

朱宗慶,一個出生在台中大雅鄉下的孩子,卻憑著說不上來的熱情,締造出連他自己也想不到的成就。

十五年前,朱宗慶從維也納學成回國;剛好藝術學院成立,當時的院長馬水龍就委託他規劃音樂系以打擊樂為主修的課程。在此之前,台灣從來沒有一所學校有打擊樂主修。教學的同時,喜歡計畫的朱宗慶開始構思成立表演團體。他理想中的形式並非只從事演出的室內樂團(ensemble),而應該是朝教學、多元化推廣的團隊(group)。

「音樂沒有那麼偉大、需要正襟危坐去聽。況且打擊樂是跟人最親近、最自然的音樂形式,」朱宗慶說出他一貫的理念。

勾勒打擊樂藍圖

創團之初,朱宗慶就訂下三個五年計畫,從人才培養、到半職業化、職業化,演出音樂從國人熟悉的曲目、到近代音樂、再到國人作品,朱宗慶一步步勾勒他的藍圖。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剛開始,他著重在培育人才。他不但到各中學去挑選學生,更到教育局舉辦的教師研習營講課。當時參加的小學老師,大多是為了累積點數、以求升等而去聽課,其中只有二○%是音樂老師,「其他的可能日後是校長,我只要他們將來不阻擋別人聽音樂就好,」朱宗慶打趣說他後來到處演出的民意基礎很強,因為「我有許多樁腳」。

台灣打擊樂的普及,跟朱宗慶有計畫培育優秀人才有絕對關係。從他手裡,台灣的打擊樂人才已經繁衍到第三代。朱宗慶對他的團員及學生讚不絕口,充滿自信的成就感和真誠的感激,不時從他的讚嘆中流露。用嚴苛的態度訓練這些團員,卻源自於朱宗慶初中時的啟發。

民國五十六年,朱宗慶念初中,被選進學校樂隊當隊長;這個機緣,為台灣創造出一個國際級音樂家。當時一般學校的樂隊,都是歸類於「流氓」「太保」等不愛念書、愛玩耍的學生參加。但是朱宗慶所念學校的管理組長,卻堅持要用考試方式來甄選團員,並且規定他們必須在固定場地練習,施以嚴格的生活教育規範。這項打破傳統的作法,讓朱宗慶堅信:喜歡玩樂器的人都應該被如此要求。直到朱宗慶自己當老師、組團訓練團員,都始終以嚴格的態度面對學生,也造就出台灣打擊樂學生的高水準。

不急著把「話」講完

二○○一年一月五日到十四日,這群打擊樂好手,即將在台北、台中、高雄舉行他們的創團十五週年音樂會;這次,朱宗慶刻意只安排七首曲目。對照十週年音樂會,當時樂團剛在國際嶄露頭角、開始有些自信,所以曲目安排得很長,「恨不得把所有絕活兒、能演出的全都演出來,」朱宗慶笑笑說。但十五年的此時,他們變得更沈穩、內斂,朱宗慶不急著把所有「話」講完,而是要讓聽眾好好用耳朵來感受。所以七首作品中,有四首是國人作品,還有兩首是請名作曲家錢南章、洪千惠,特別為樂團創立十五年所寫的曲目。

「台灣環境是會給機會的,而且更不吝於給掌聲,」這是朱宗慶看到未來的機會所在。

雖然台灣已有一百二十萬人次聽過朱宗慶打擊樂團的演出,但他關照的是還有兩千萬人沒看過,「你看台灣的市場多有潛力!」來自台灣土地的掌聲、多年在世界舞台開疆闢土的成就,讓朱宗慶信心滿滿,「將來世界的音樂創作上,勢必要有我們國人的東西。」

一千零四十八場演出、一百二十萬人次觀眾、二十四度出國表演,是十五年熱情燃燒的成果。熱情,也正是朱宗慶覺得自己最成功的地方。這段期間,他當然遭遇過挫折、低潮,但是「人要看遠、看長,不要把事情的過程當結果,」朱宗慶極為篤定他還有好多的事情可做、好多的熱情可以釋放。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