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解讀紡織業的弔詭

李翠卿
user

李翠卿

2000-12-01

瀏覽數 19,500+

解讀紡織業的弔詭
 

本文出自 2000 / 12月號雜誌 第174期遠見雜誌

繼老字號紡織廠中福、福益關廠後,曾經顯赫一時的毛紡廠恆隆實業也宣告結束營業;截至今年十一月,五十七家上市、十一家上櫃的紡織業者中,只有十二家股價在票面值以上。

下游業者受創亦不輕,針織廠開工率只有三、四成,小廠因為拿不到訂單,開工率甚至不到一成。種種狀況不禁讓人質疑,紡織業是否已近黃昏?

矛盾的是,根據財政部統計處資料顯示,除了一九九六年以外,紡織品的貿易順差皆超過全國貿易順差值(見二八一頁表一);即使今年大環境如此不景氣,一到八月的紡織品出口值仍較去年同期成長一○%。這廂在關廠、裁員;那廂卻又保持高創匯能力,這種弔詭的現象究竟該怎麼解釋?

整體而言,紡織業的大環境雖然低迷,但仍有突圍希望,有卓越的石化工業與研發能力支 。上游長纖仍富潛力;下游針織、成衣雖然風雨飄搖,但部分績優廠商因為國際分工良好,仍能守住紡織業的江山。

中上游尚有可為

紡織業在七○年代,曾為台灣立下驚人外匯的汗馬功勞,但後來卻被貼上一個「夕陽工業」的標籤,讓許多紡織業者很不是滋味。

年興紡織董事長陳榮秋便對這種「污名」頗不以為然,「二十年前就有人說紡織業是夕陽工業,可是多年以後,我們還是活得好好的!」然而,並不是每一家紡織業者都像年興一樣。這兩年紡織業噩耗頻傳,加上景氣不振,關廠、外移、調降財測的情況已非個案,不少業者股票跌至三元、五元。誠如力鵬企業總經理林文仲所言,「紡織業在股市不是水餃就是雞蛋。」

雖然創匯仍由紡織業撐其大局,但我國在美國紡織品市場的龍頭地位,早在一九八七年便被中國大陸取代,九八年以後更退居第五。中國大陸以「紡織強國」為目標,擬從二○○一年起實施第十次五年計畫,希望能將紡織業產值提升至一兆一千億元人民幣。種種動作,讓國內業者備感威脅。

紡拓會秘書長劉瑞圖認為,應將紡織業橫切為上中下游個別討論,中上游紡紗、織布尚有可為空間,中下游染整、成衣處境比較艱難。

紡織業中上游為資本密集產業,所需成本與技術要求都很高。而中下游勞力需求浩繁,在國內難有競爭力。上游長纖部分雖然仍十分有活力,表現出眾者如聯發,今年上半年甚至還有二○%以上的毛利率。但短纖部分就節節敗退,由於缺乏棉、毛等天然材料,很難跟大陸、印度等天然素材豐富的區域較勁。

群益證券研究員廖育德分析,台灣的石化聚酯工業聞名遐邇,原料供應無虞,因此台灣的人造纖維加工絲以及長纖成品布質量俱優;加上上下游產品系列完整、交期準確,競爭力仍相當強。

「東南亞固然有價格優勢,但衣服有品質高下之分,高檔產品還是得回頭找台灣廠商,」廖育德表示。

環保把染整逼上梁山

至於中下游的染整業,因為環保標準嚴格,增加相關防治設備動輒新台幣數百萬,大幅提高業者經營成本,使競爭力大打折扣。

「台灣的環保標準是世界第一,」劉瑞圖搖頭歎道。染整廠耗水量極大,又必須使用大量染料、助劑及樹脂,因此受環保標準的考驗最大。一九九八年廢水排放標準提高,可是國內並無下水道系統,更使染整業雪上加霜。劉瑞圖回憶,他今年到江西去考察時,某公司預計在當地大規模投資設廠,結果受到百姓夾道歡迎,讓他印象相當深刻。

「我們如果要在台灣設廠,也會有老百姓『夾道歡迎』,只不過頭上都綁著白布條就是了!」劉瑞圖的戲言中,帶著一絲無奈。

工業局副局長何明桹含蓄地表示,「我同意要環保真的很重要,可是我們台灣的環保標準跟日本、美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何明桹進一步說明,根據環保署九八年的放流水標準規定,規定廢COD(水化學需氧量)含量必須低於一百ppm(百萬分之一)。然而,美國與日本這些先進國家的COD標準卻是二百三十,遠低於我國的環保標準。此外,美日的環保標準還附隨許多配套措施,反觀國內,卻付之闕如。

「這種情況下,不外移行嗎?」陳榮秋說出了許多紡織業者的心聲。

勞力成本不貲

成衣、針織工業曾經為台灣賺取大量外匯,是台灣工業發展之母。然而近年來卻有日薄西山之歎,主要理由是台灣的人工太貴了。在台灣聘雇一個作業員的成本,能夠在大陸、東南亞、中南美洲甚至非洲聘僱到十到二十個人;再者,紡織廠工作環境艱苦,溫度濕度俱高,國內年輕人到工廠謀生的意願偏低。

「台灣從事紡織業的人口只有二十七萬七千人,人工又貴;反觀大陸有一千一百萬人從事紡織,要怎麼跟人家競爭?」劉瑞圖舉例。此外,政府外勞限制與縮短工時的政策,更讓成衣業者處境維艱。佳和集團電子商務執行長王嘉賓表示,實施週休二日,一年將增加一千兩百五十萬的成本。佳和是中游產業,尚且如此,更不用說下游勞力密集的成衣業。無怪陳榮秋斬釘截鐵地表示,「成衣業不外移幾乎沒有生機!」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國內大型成衣業者如年興紡織、台南企業,早在多年以前便往中南美洲布局,在工資低廉的地區設廠求發展。部分地區如墨西哥甚至免關稅、免配額,對成衣業者而言,更是一項利多。

然而這僅適用於有專業團隊、熟悉通路、財務健全的廠商;對小型業者而言,即使想外移,也力有未逮。

廖育德表示,產業外移是不得不然的趨勢,但是外移不見得會成功。不同地域的文化、政策、語言、基礎建設各異,如無一定實力和把握,貿然外移只是增加風險。

就東南亞和大陸來說,大陸政策由國家一手掌握;印尼有排華的不良紀錄,這些都是台商投資時必須考量的因素。

堅持根留台灣的力鵬企業總經理林文仲更是率直地以閩南語說道,「很多成衣業留在台灣是等死,去大陸是找死,去東南亞是不知死。」

相對剝奪感——高科技Vs.傳統

近年來電子業崛起,台灣社會普遍把產業分為「高科技產業」與「傳統產業」。前者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後者則備受冷落。林文仲便相當反對這種粗糙的二分法,「這是整個社會從上到下的錯誤認知。」

「高分子工程研究所」請設研究所,便獲准成立。「高分子工程不就是合成纖維嗎?這說明了政府是怎麼看待我們的,」林文仲說起此事,便無限感慨。

何明桹也承認,政府對電子業的確比較厚愛,光是工業局就有新台幣八、九億元的研發獎勵,來自工研院的補助更多;而紡織業僅有兩億多元,杯水車薪,難以扭轉劣勢。

此外,電子業還有賦稅上的優惠,包括五年免稅或投資抵減;然而紡織業卻要負擔二五%營利事業所得稅。這種差別待遇看在立下創匯戰功無數的紡織業眼中,難免會有一種色衰愛馳的扼腕。

「電子業現在是政府的寵兒,而我們紡織業卻像棄嬰,」一位不願具名的工會領袖表示。

不過站在政府的立場,由於資源有限,不可能讓每個產業雨露均霑。根據財政部關稅總局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機電產品占總出口比率的五五%,而紡織品僅占一○%。

何明桹指出,對臺灣這樣一個沒有天然資源、勞工又昂貴的島嶼來說,政府在產業發展政策上,必須考慮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而有所取捨。

善於運籌者終是贏家

整體大環境雖然有幾許無情,但台灣紡織業是仍充滿韌性的,曾經絢爛一時,紡織業者也不甘就此淡出產業舞台,積極尋求轉型之道。何明桹表示,紡織業要覓得第二春,除了分散風險,還必須要有國際分工的眼光,以及產品區隔的實力。紡織業者轉投資電子通訊產業者比比皆是,以分散風險,提高收益,例如遠紡、佳和、中興、南染、嘉裕、年興、聯發等等,都有相當比率的轉投資。

在本業經營部分,業者一方面與成本競爭,一方面則提高產品競爭力。「外移」對降低成本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製衣公會理事長徐榮華指出,「外移不應該是一種短視的棄守行為,而是一種長遠的全球運籌思考。」

今年十月甫獲《財星》雜誌肯定的年興紡織,即在國際分工的布局上投注許多心血,十年前便在賴索托設廠。非洲稽會成長法案通過以後,將來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有三十四個國家可享有輸美免配額、免關稅的優惠,對紡織業而言,不失為一個商機。

台南企業號稱為台灣紡織股王,每年皆有四到五元以上的獲利,因為台南企業能夠嫻熟運用整合接單,區域生產的策略,版圖分布在大陸、印尼、柬埔寨、薩爾瓦多,傲視同業。

陳榮秋表示,未來加入WTO,配額的保護傘取消了以後,勢必會形成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局面,如果沒有全球運籌的眼光,很可能在激烈競爭中慘遭淘汰。

對台灣紡織業來說,除了運籌式生產,另一枚關鍵籌碼,即是研發設計能力。

競爭力大師波特(M. Porter)教授去年來台演講時曾經指出,多數台灣企業以降低成本為主力,然而降低成本並非正本清源之道,台灣若要提升競爭力,應設法發展差異化(differentiation)策略。大陸與東南亞固然有勞力成本上的優勢,但是台灣廠商的研發能力卻不是短時間可以被超越的。這也是知名運動產品廠商耐吉公司、英國大型百貨Mark&Spencer之所以選擇台灣採購的主因。廖育德建議紡織業者應生產特殊規格與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以區隔市場。諸如防火、抗紫外線、吸濕排汗、抗菌防臭的高機能布種、質感設計細緻的高級材質,甚至於特殊防護裝置。

「進入門檻愈高,愈不容易被取代,」徐榮華表示。

為擺脫「不科學」的標籤,同時因應資訊時代的步調,業者也積極回應產業電子化的潮流。台南企業採用SAP(思愛普)的ERP(企業資源規劃系統)系統進行電子化管理;佳和、宏遠今年亦向工業局申請補助,進行電子化計畫。

「傳統產業並不是包袱,傳統心態才是包袱,」王嘉賓指出。

紡織業十年前便被稱為「夕陽工業」;十年後的今天,她仍在產業界擁有一席之地,不過已不復往日榮華。接下來的另一個十年,是重生,是隱退,還大有玄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