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大陸台商所感

陳卓君。陳昺豪
user

陳卓君。陳昺豪

2000-12-01

瀏覽數 13,400+

大陸台商所感
 

本文出自 2000 / 12月號雜誌 第174期遠見雜誌

上海 A台商:

台灣目前的亂象不能持續下去

產業外移和產業空洞化是不一樣的,日本也是產業外移,但並沒有空洞化,只要根還是留在台灣就不至於空洞化,這跟政府的作法有關係。未來如何垂直整合、增加競爭力,走出去不是壞事,問題是有無把根留在台灣。

以前台灣常說台灣有好的人才、金融體系,但現在這些比較大陸已經漸漸失去優勢。如果目前的亂象是暫時的那還沒有關係,但如果一直長久下去就不行了。台商到這裡來要遵守這邊的規定,不要有走捷徑、投機取巧的想法,經營一個事業是長期的,不要看得很短。(陳卓君)

吳江 B台商:

十年之後台灣怎麼辦?

台灣有個最不好的現象就是報喜不報憂,等到問題真的出來了,往往都已經滿嚴重了。還有台灣這幾年服務業發展得很快,人才都流到服務業去了,但是沒有製造業哪來的服務業。

上次我到上海藝術館看展覽,看到他們是這麼用心在辦活動,一位大陸官員跟我說,老祖宗留下了這麼好的東西給我們,我們要留什麼給下一代,我聽了之後很驚訝。在台灣,蓋座工廠申請電要等一年,還要面對民眾的抗爭,台灣的經濟奇蹟現在在大陸看到了,我們應該和大陸好好合作,應該問問自己,十年以後台灣怎麼辦,廠商應該問,十年後你的廠在哪裡呢?

以前大陸大煉鋼時代,大家把家裡的湯匙拿去煉鋼,又說一畝田要產一萬斤米,結果弄到幾十萬人餓死;台灣應該小心,不能再做出盲目、錯誤的決定。幾世紀前的蒙古帝國,不是敗在軍隊和武力,而是被葡萄酒和錫杯給毀掉的。

台灣十年後會成為服務業導向(service orientated)的國家,但是沒有產業哪有服務?現在大陸有十五萬留學生在美國、兩萬人在日本、四萬人在歐洲,等到十年後這些人都回來了,大陸會變成科技人才最成熟的國家。

大陸十年前本來想發展半導體的,但是後來沒有,現在集中力量發展通訊電子,他們不會再犯第二次錯。

七○年代,大陸喊出口號要「超英趕美」,什麼時候能趕過美國還不知道,但是現在已經超越英國了,要是現在「開發大西部」成功的話更是不得了的。政府是骨幹(backbone),企業像排骨,連骨幹都沒有了,排骨有什麼用。台灣本來有機會變成東方的瑞士,現在卻快要變成台灣海峽的菲律賓了。台灣廠商不來,美國、日本,其他國家的廠商也會來占此優勢,大陸的經濟一樣會起來。

台灣現在最重要的是社會教育重整和訓練科學管理的腦筋,我們該要有台灣人苦幹實幹的精神,再學習日本人的社會系統和美國人的科學技術。

三十年後台灣會回頭找大陸合作,就像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模式,上海浦東的開發區就相當於新加坡的大小。(陳昺豪)

吳江 C台商

台灣產業未來要如何轉型

很多配套廠都在這裡,對那些現在仍受到台灣法令限制不能夠到這裡設廠的筆記型電腦廠或者是手機廠,現在不進來就沒有辦法搶得商機。如果他們現在不來,其他歐美競爭者也還是會來,這樣也只是讓台灣企業縮短生命而已。

就傳統廠商來說,我們是非要出走不可,不是說一定非要到大陸,我們也到其他地方設廠。就同一家的產品,我們的客戶也會去挑這是哪個地方所生產的產品,這是內外的競爭。這裡從蘇北、安徽來的外地勞工比較安分,如果要求加班都會全力配合,因為他們千里迢迢來到這裡找工作,目的就是為了賺錢,工作上自然比較拚命,這跟台灣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會覺得來這裡單打獨鬥好像是拋妻棄子,但是跟這些遠從新疆、四川等地方來的外地勞工相比,他們一來就是三、四年沒有回家。我們每隔三個月還可以回家一次,這已經是很幸福的了。很多科技廠商出走到大陸,對台灣還是會有影響。過去一直強調根留台灣,可是什麼叫做根?有廠商在地震後廠房半毀,可是並沒有在台灣重新建廠房,反而是放眼大陸,只把研發放在台灣。很多產品在台灣生產就算做得像藝術品,還是沒有人要買,所以這必須要轉型。這裡做的是組裝的工作,但是產品改良或者是設備都還是要從台灣來,把競爭力留在台灣。像我們公司,即使現在台灣廠人力減少,但是利潤並沒有降低,從生產低階產品轉型生產比較高階的產品。這是企業的轉型,但是未來台灣會轉到什麼樣的地方,實在看不出來。(陳卓君)

吳江 D台商:

產業出走但重心仍在台灣

現在產品價格這麼便宜,人工又這麼難找,到這裡來是必要的。台灣雖有找外勞,可是費用也是很高,他們也會要求,除了基本薪資,還有供吃、住、交通,這個加起來比照一般員工還要多。不過人工成本還是占高科技產業少部分,最主要的成本還是在材料方面,大陸可以買到比較便宜的材料,為什麼不過來?我想產業出走該是一個趨勢,不一定是中國大陸,如果泰國、印尼便宜我就會去那裡買,我們是國際採購。其實我們最主要的重心還是台灣,如果沒有台灣的支持,大陸是做不好的。台灣的支持包括經驗的傳承、全球運籌等,這些大陸都還需要一些時間。這邊發展比較快,台灣的技術可以幫助這裡發展,如果沒有相輔相成,對於雙方都不利。(陳卓君)

蘇州 E台商:

台灣下一代壓力會很大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將來他們人的素質會比我們高,現在是三個家庭養一個孩子,以後這些孩子不管學歷或資源都會比我們高,未來是很恐怖的,我們的下一代壓力則會很大。台灣的下一代呢?他們未來在哪裡?目前產業向外傾斜的態勢相當明顯,這對台灣到底是危機還是轉機,會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這是沒有答案的。

大陸的經濟遲早會起來,只是這個火花何時會發生,大家都沒有個底。(陳昺豪)

蘇州 F台商:

無法預測台灣未來的空洞化

我們經營企業要有國際觀,不是只有台灣跟台灣在競爭,是台灣在跟全世界競爭,因此企業要去思考永續經營的問題,所以才會有產業外移。目前台灣政治有很多力量在拉扯,企業雖然要根留台灣,但未來仍無法預測台灣空洞化的問題是否會愈來愈嚴重。如果台商是以勞動力為主,這裡會是有希望的,因為這裡人力成本低。台灣的水電供應如果有缺乏,企業對在台灣投資會有恐懼。台灣和大陸的依存關係會愈來愈密切。台灣人來大陸投資畢竟不是自己的家,但比起到東南亞國家去投資,這裡的文化會比較相似。不過這裡的價值觀跟台灣仍有差異。例如這邊的員工與台灣員工比,較沒有工作熱誠。(陳卓君︶

昆山 G台商:

大陸有計畫在招商

這邊都在建設,這是在台灣看不到的。例如我從中正機場到台中的高速公路,一年都還沒有建好。但是這裡的道路卻是可以在你要求的時間內就可以如期完成。

他們對於招商是真的很有計畫在做,昆山屬於江蘇省,土地和人力比上海寬鬆,昆山為了招商,把所有電線桿埋到地底,使高科技可以進來。

這邊的台商聯誼會給他們建議,而他們也都會接受。(陳卓君)

昆山 H台商:

臺灣的打拚精神沒有了?

台灣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政治內鬥,沒有在發展經濟,大陸是全國上下一致在發展經濟。

前五十年,中國是在政治內鬥,台灣在發展經濟,後五十年是顛倒,坦白講從大陸看回台灣真的滿憂心的,覺得很糟糕又無能為力。

好像對於經濟發展看不到什麼明確的未來,台灣老百姓那種打拚的精神比較沒有了。兩岸經濟要結合,因為台灣沒有腹地,人力又缺乏,但是台灣有資本、有技術,兩岸應該去創造互補。

但是這幾年好像政府在這方面都沒有做,喪失這個機會是非常可惜的。

要是能拋開政治上的意識形態不談,在經濟上有比較密切的溝通協商管道,這樣比較好,不然大陸真的是進步滿快的,以後台灣廠商還要面對大陸本土企業的競爭。兩岸間不敢放開心胸、坐下來談還是太過狹隘了,應該要用國際性的眼光來看事情,不要拘泥在形式上的問題。(陳昺豪)

昆山 I台商:

大陸是國際競爭大本營

台灣電子科系畢業生一定跑去科學園區,傳統產業要吸收高科技人才很難。

大陸不一樣,這幾年人才培養已經蓬勃發展,而外資企業提供的條件和前瞻性,有很多高等學校畢業的高材生都很嚮往,所以人才取得比台灣容易。

另外,加上大陸的基礎產業和基礎科學比台灣進步,對於研發的整體環境則比台灣好很多。

台灣由於市場小,國際財團對台灣沒有興趣,不會投入很龐大的資金去競爭台灣市場,所以只有國內廠商在競爭,刺激性不夠造成惡性循環,沒有辦法導引產業往上提升。

這裡是國際大舞台、大競爭的地方,如果沒有把大陸市場當成競爭的大本營,以後將會喪失很龐大的商機。(陳昺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