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阿扁必須盡快釐清兩岸關係

莊素玉王潔雯
user

莊素玉王潔雯

2000-12-01

瀏覽數 12,450+

阿扁必須盡快釐清兩岸關係
 

本文出自 2000 / 12月號雜誌 第174期遠見雜誌

若台灣要建立全球化的企業規模,可以從政府與企業兩方面,來探討其未來發展應當克服的困難。

首先是政府當前所面臨的問題中,最亟需解決的就是兩岸關係。大陸並非全球化唯一的一站,但是你在大陸把規模建立起來,不管在資訊系統、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各方面的經驗拿到東歐、美國去,都是很好的。

台灣跟大陸都面臨全球化的挑戰,要雙贏就不要閃躲,一定要去跟人家談。從李登輝開始,十幾年都不談,這樣不會進步。要不要統一或三通可以不談,但要先看是否把兩岸關係變成重要的獨立議題。

台灣最欠缺的是國家定位

一個國家的元首,對國家的認知、釐清國家的定位方向是最重要的事,這是台灣的領導人要優先做的,不應該跳下來跟底下的人搶其他事做。而如果要解決兩岸的問題,不該由低層次的人先搞搞看,應該和對方的領導人坐下來談,把事情的重要性排好順序,不要亂喊話,讓大家的信心動搖。如果要鼓勵台商回來,就不要在台灣和大陸重複課稅,應該要把稅打折。然而現在台灣最欠缺的就是國家定位,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應該是要說好你不要打我們,來創造一個雙贏,了不起就是講不成,擇期再談。或者有共識後再慢慢談,如果我們有清楚的國家定位,大家有信心,資金很健康,兩岸關係是指日可待的。不要去測試對方的底線,這樣會對不起自己,對不起歷史。談到兩岸問題,要給它一個正面的想法。第一,兩岸如何三通?要有應變的方法,讓我們台灣這個地方更可愛。第二,要怎樣吸引外國的企業,創造台灣資金的來源。最後是在教育方面,既然台灣要國際化,就要學好語言,然而政府拿稅收,但大學研究經費被砍的問題卻很嚴重。

百姓與經濟發展需要長期的安定

此外,台灣也是大陸全球布局中的一環,也許你說要三通,他說要一中,一直閃避這個問題並沒有幫助。兩邊老百姓、經濟發展都需要一個雙方長期安定的環境。我不否認我不懂政治,但從邏輯上來講,不就是要去跟他談,而且還要有點誠意,如果在國際間談,他能耍賴嗎?談總比打容易,總比打來得好。情感上我是反對統一的,如果台灣能建立成小而強、強而富的國家,我是贊成的,但是也不能不認清國際形勢。既然如此,就跟大陸好好談,也許可以用策略聯盟的方式來合作。現在只要大陸定時恫嚇一下,台灣就受不了。但經濟發展不能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今天股市給你跌個幾千點,這樣不安定的環境,連人都不能有這樣的生活環境,我們更不能讓經濟這樣下去,這是不對的。

台灣需要長期穩定的經濟政策,才能建立國內外的投資信心。而大陸則需要認清一個中國的關係。在定義上要讓兩邊都接受,我們不是搞政治的,不能靠民間幫他想。像蕭萬長談的大中華經濟共榮圈,我們十年之內先別談一個中國,先交往看看。現在的問題在於都是民間在看,而制定大陸政策的人卻沒去過大陸。

我接觸的高科技人都覺得兩岸問題應有所突破。每個人都是愛鄉土的,而每個根據地也不是那麼容易建立,會有情感的因素存在,但是國家要讓自己可愛一點,不要動不動就淹水,這樣人家不走才奇怪。你要讓人家覺得這個國家是活力充沛,是充滿遠景的。

政府談到產業外移時,往往擔心失業率會升高,但沒有想到如果什麼都在台灣發展,萬一企業倒閉,失業人口會更多。台灣本來就是海島經濟的國家,需要和全世界發生關係。很多勞動力人口都需要再訓練,你不能期望他成為研發之類的人才,但可以在服務業的素質得到很大的提升,這是要慢慢來的。在技術方面,要讓研究扎根,所以很多研究單位都要轉型,像工研院就應該做更高深技術的開發。台灣未來的競爭力,就是要有一些突破性的研究,這在民間還做不到,很多美國大學研究出來的結果,沒有產業在支持,是很可惜的。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高科技代工缺乏一套完整系統

再來談到企業本身因應全球化的趨勢所必須強化的條件,美國崛起的電子產業代工公司,在全球各地設廠,幫大型品牌代工生產,國際化能力強。

以國際大公司為例。類似EMS(Electronic Management Service)的公司並非只靠大陸的市場,大陸應該只是競爭中的一環,所以台灣高科技不能太依賴大陸,當然也不能太不重視。類似EMS公司,對台灣競爭力的影響很大,因為他們有全球資源,所以能轉型,能搶我們代工的市場。

台灣的高科技代工缺乏的是一套完整的系統,但這是可以突破的。DWDM(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高密度波長多工器)最近有人拿回來看,是五分之一的成本,要做當然需要有資金,不能在大陸一直開廠,要去看新知識,瞭解和客戶、消費者怎麼配合。現在有很多新知識,像生物科技、光纖、通訊等等,如果你不去大陸賺錢,再回來投資更高新的技術,要怎樣大量生產,在國際上保有競爭力?

高科技台商全球化最大的障礙是缺乏一個全球的管理系統。像去德國要找到一個德國的人來管理,很不容易,但不能總是自己當領導者。台灣企業的問題是品質取決於人的身上,而非系統的完整。像世界級的大公司HP、IBM,財會、行銷都是採用一條鞭的管理方式。我們的高科技公司在全球化發展的應用層次還比較低一點。全球化並非要在大陸,不要過分依賴大陸,應該利用本身的市場,回饋給社會創造雙贏。以前我在矽谷公司賺的錢,也同樣回饋給當地,不能說我是台灣的公司,就一定只能回饋給台灣,全球其他地方的死活都不關我的事。

台灣高科技難題在於缺CEO人才

高科技的投資難題還是在於人才,有好的案子找不到CEO。我常說,企業要自己訓練管理人才,不能老是靠挖角。在台灣企業的全球化和矽谷關係的連結方面,大陸人才的輸入比我們快很多,所以我們更要強化這邊的關係。然而人才需要整個教育的配合。可以去看看矽谷人才,分別來自台灣和大陸的變化。人家進步,我們更要往前跑,業者要有共識,彼此到海外合作。

要研發、合作成為新公司,就要有新科技出來。要強化研發能力,就要運用全球的資源、策略合作來得到新技術,很多新知識都是可以買到、互換的,但現在問題不在於被人家用,而是找不人可以運用。新技術要有人去用,有新東西進來,再產生新啟發。現在的技術都很短,可能半年、三個月就被淘汰,一些基礎技術可以維持久一點,但還是需要大家一起來策略合作,發展新技術。(莊素玉採訪,王潔雯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