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業達集團副董事長溫世仁曾在一場演講中提到,「由於網際網路與行動通訊的迅速發展,所以電信業將是未來最賺錢的行業。」
隨著電信自由化的浪潮,國內電信業龍頭中華電信也即將改制為民營電信公司,中華電信新任董事長毛治國對未來的發展也早已有數,他斬釘截鐵地說,「行動結合數據,是未來的趨勢,想要繼續維持優勢,勢必得發展數據加值服務。」
面對來勢洶洶的競爭對手,民間業者固然不敢怠慢,但也樂見其成。「It’s fine!」遠傳電信總經理歐康年(J. O’Konek)認為,中華電信民營化以後,對整個行動通訊市場而言,說不定反而是件好事,「少了政策干預,整個電信競爭的環境會更健康。」
贏家通吃的行動商務大戰
根據交通部統計資料顯示,截至今年六月底,行動電話用戶數已破一千五百萬,普及率達六八%。HSBC(匯豐銀行)預估到二○○五年時,因為3G(第三代行動通訊)全面開放,普及率可以破百。語音服務仍是主要收入來源,不過數據傳輸的比重將會愈來愈高,加上網際網路的推波助瀾,電子商務將朝m-commerce(行動商務)的方向成長。
根據《亞洲華爾街日報》(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指出,到二○○三年,亞洲地區電子商務的收入可能高達三百二十億美元,而這場最大的網際網路戰爭並不是發生在電腦,而是在行動電話,這場戰役相當有可能是一場贏家通吃 (winner-take-all) 的戰役。「網路有the big gets bigger(大者恆大) 的現象,新的服務必須time to market(領先市場),否則就必須在競爭對手後面辛苦追趕,」中華電信副總經理許奎璧對網路市場提出了以上觀察。
面對m-commerce這塊兵家必爭之地,中華電信的競爭策略是「排除劣勢,保持優勢」。對中華電信而言,最大的劣勢是公營事業尾大不掉的包袱。有太多來自於立委、交通部的關愛眼神,使中華電信在很多關鍵時間點無法及時出擊。
聯合電通總經理郭芳仁即為中華電信抱憾,「以中華電信的資源、條件,如果能把握住每個投資機會,他們可以跟全球知名的電信公司平起平坐。」不過中華電信各層級主管普遍認為,這些不利的限制,在民營化後會逐步獲得解放。
挾現有優勢發展數據業務
長期獨占的局面使中華電信擁有許多民營業者望塵莫及的優勢。除有固網和頻寬的先天優勢以外,豐富的電信人才以及HiNet這顆金雞蛋,都是中華電信發展數據商務的籌碼。
台灣產業體質以中小企業為主,是ASP(應用軟體服務提供者)成長迅速的原因。對提供應用軟體租賃服務的供應商而言,網路建設與頻寬攸關ASP的成敗。中華電信擁有十八條國際數據專線,分別與美國、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及澳洲之網路直接連線,高達680 Mbps(每秒百萬位元數)的頻寬。在基礎建設方面,說豔冠群芳並不過份。
在開放固網之前,一直都是中華電信獨大,一千兩百萬的固網用戶數囊括了五四%的市場。HiNet則有一百八十萬撥接用戶數,穩居ISP(網路服務提供業者)龍頭位置。若要挾此優勢發展電子商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中華電信數據分公司營管處股長李恭航表示,利用中華電信一千一百萬的固網用戶數的優勢,可望成為全國最大的網路社群。在行動通訊部分,四百三十萬的行動電話用戶數,以及國際漫遊上的優勢,則可望在m-commerce上有所發揮。這些條件對ICP(網際網路內容提供者)或想跨入電子商務領域的廠商來說,是相當有吸引力的。
國內第一大入口網站「奇摩站」將主機交由中華電信代管,一方面因為中華電信能提供穩定的頻寬,二方面奇摩半數的網友來自HiNet,與中華電信策略聯盟,對雙方的能量都有加乘效果。
中華電信當然也很明白自己的長處何在,積極切入電子商務領域,從HiCard的誕生可窺一斑。根據電子商務聯盟資料顯示,使用習慣以及缺乏交易安全認證機制,是國內經營電子商店最大的困難。中華電信與國眾、虹堡、聯合電通連袂推出一套電子商務整體解決方案,結合eCA電子憑證,發行智慧型IC卡。不僅HiNet近兩百萬用戶是HiCard的客戶基礎,包括一千兩百萬的固網用戶也是未來的潛力客戶。免費申請並贈送讀卡機,希望能搶占電子商務市場,預定六個月內要發出五十萬套。「這還只是第一步而已,我們希望在三年內可以發出一千一百萬張,」聯合電通總經理郭芳仁很有信心地說。
電信戰爭一觸即發?
在行動電話用戶上雖小輸台灣大哥大,但中華電信在行動通訊上動作頻仍,開始做手機補貼並發行易付卡,頗有光復失土的意味。中華電信尚未民營化,競爭已經如此白熱化,未來民營化以後,先天優勢仍在,在行銷及業務擴充上,則解脫了公營機構的緊箍咒,與民間業者享有同樣彈性,對此,民營業者是否惴慄難安?
民間業者對此倒持樂見其成的態度。遠傳電信總經理歐康年表示,中華電信民營化以後,跟其他業者處在同一地位,對其他業者而言比較公平,市場會更健康。和信電訊副總經理林秋明則表示,民營電信業者向中華電信租用專線,既是中華電信的競爭者,也是它的使用者,若因民營化以後而增加效率,對民營業者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良性競爭固然好,然而削價競爭的可能性仍存在。中信證券資深襄理吳嘉明不假思索地表示,「削價競爭是一定的!」特別是寬頻部分流血競爭可能性相當高。因為在撥接用戶數上大勢已定,戰事不至於太過激烈;然而ADSL龍頭寶座鹿死誰手還未底定,吳嘉明相信業者會卯上全力一拚。
理論上,競爭應以品質為依歸,業者也應考量成本與效益,謀定而後動。但是當競爭激烈到短兵相接的地步時,是否真能如此理性?從這種態勢看來,中華電信似乎已經蓄勢待發,準備在民營化槍聲響起時,便開始全力衝刺。然而,機關隸屬的問題卻不能不正視。目前HiNet隸屬於數據分公司,而行動業務則歸到長途及行動通信分公司麾下。民營化以後,是否應該獨立出來?
中信證券資深襄理吳嘉明認為,ISP部門獨立掛牌是一條必經之路,因為電信法中規定經營第一類電信事業者,不能跨業經營第二類電信事業。因此HiNet理應要獨立出來掛牌,成為中華電信旗下的子公司。
而獨立出來成為子公司也有好處,切斷母公司的垂直控制,在營運上可伸展的空間比較大;盈虧自負也能收取砥礪刺激之效。尤其行動與數據都是高度競爭的業務,獨立出來會有比較高的機動性。
各自為政固然能享受資源統合的好處,但中華電信組織龐大,想要自立門戶實非易事。HiNet和行動電話都是成軍很晚的小朋友,可是躬逢資訊時代,行動通訊與網路事業大鳴大放,因此行動數據部門業務蒸蒸日上,而未來三年,市話、長途反而有逐年下降的趨勢。看來中華電信在下一個資訊時代卡位之前,必須先處理好自己的家務事,才能無後顧之憂地搶攻行動數據市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