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3G(第三代行動通信)執照於今年四月以三百五十三億美元賣出;八月德國則以天價五百零五億歐元(相當於四百六十億美元)拍出。
法國、比利時、義大利等十一個歐洲國家也將在稍後發出執照,台灣也將在明年跟進。
面對交通部即將開放的3G執照,各路人馬無不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四大業者已有勢在必得的決心,小型業者則思合併籌資之途。
不只是國內的電信業者,固網業者以及國際企業集團也在虎視眈眈,華人首富李嘉誠及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亦表示高度意願。競爭之激烈,猶如金庸武俠小說中的華山論劍。
然而執照取得方式卻一波三折,在拍賣制、評審制、審查競標制之間擺盪爭議許久後,交通部目前偏好採所謂「特殊拍賣制」發放執照,然而這種方式是否真能面面俱到,值得商榷。
除了執照發放問題,系統之間的拉鋸也是3G面臨的困難選擇,除了相持不下的WCDMA(寬頻分碼多工擷取)和CDMA2000外,中國大陸還殺出個TD-SCDMA。
雖然國內目前以WCDMA為主要發展方向,但系統相容性扞格的問題若不能解決,未來恐會成為國際漫遊的障礙。
再者,執照取得只是3G發展的第一步,由於2G(第二代行動電話)與3G會有一段重疊期。3G能提供的服務,2.5G幾乎都能夠提供,因此3G到底何時才能普及,還在未定之天。
優勢是頻寬與傳輸速度
中華電信行動通信事業處處長石木標認為,業者之所以對3G執照如此熱衷,主要基於幾個理由:提升企業競爭力與形象、加強資料傳輸的能力,當然,最關鍵的著眼點是未來的商機。
3G指的是下一代的通信系統,比現行的2G頻寬更寬,高速傳輸能力是3G最大的優勢,在技術發展成熟後,在靜止狀態下的傳輸速度可達2Mbps(每秒百萬位元數),移動中則可達384Kbps(每秒千位元數),比GPRS(整合封包無線電服務)的極速115Kbps還要快上許多。
因此3G能有效整合聲音、影像與資訊傳輸。如果技術成熟普及,將改寫現有電信版圖,眼前可及的電腦、手機以及其他影音視訊設備都可能被重組。
3G所能提供的許諾絕不只行動電話,它可能是行動教室、行動遊樂場、行動電影院、行動辦公室。所有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奇橋段,都可能實現。
工研院電通所副所長黃特杕指出,「3G並不只是一個evolution(進展),而是一個revolution(革命)。」
部分大型電信業者甚至抱著勢在必得的決心,因為這塊市場的期望值實在太高了。3G除了能夠提高電信業者的身價,也連帶嘉惠了其他相關產業,如系統、光纖、軟體工業等等,每個人都在期待這場通訊饗宴。
然而,在大家陶陶然沈醉在未來的美好想像時,卻不得不面對粗糙的現實問題。
執照發放方式曲折
由於頻段屬於稀有資源,加上無法排除政治考量,執照發放方式的討論過程可謂一波三折。
3G開放規劃小組於今年四月成立 ,六月中旬做出初步結論,建議採評審制;然而前任行政院長唐飛六月下旬曾表示,未來3G執照擬採拍賣制 。幾經折衝,3G規劃小組在七月初增列折衷的審查競標制。
交通部電信總局副局長高凱聲建議,執照的拍賣方式最好能夠兼顧財政收入、業者利潤以及消費者權益。
基於成本負擔,電信業者比較偏好評審制;但拍賣執照可緩解財政窘境,政府及新業者則比較贊成拍賣或競標。
評審制希望渺茫
主要執照發放方式有三種,評審制、拍賣制、先審後拍制。在反覆磋商後,難以摒除政府的財政考量,原則上會優先考慮拍賣制。
評審制透過嚴格的標書審查來決定執照發放,優秀但欠缺喊價財力的業者比較有機會出線,因為幾乎沒有執照成本,經營者能夠有效控制建設時程成本,也比較不會產生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的弊病。
泛亞電信執行副總高瑞隆表示,「評審制就是選美嘛!選美要看的是美不美,而不是誰的後台比較硬,世界小姐的選美會上,美國小姐難道一定比肯亞小姐漂亮嗎?」
不過難免會摻雜人為主觀因素,易遭「作文比賽」之譏。除此之外,交通大學電信工程系系主任張仲儒教授指出,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因素:評審制無法為政府財政帶來什麼好處。因此,採用評審制的可能微乎其微。
拍賣制——恐有轉嫁消費者之虞
拍賣制是money talks(有錢能使鬼推磨),可是評審制不以財力為唯一標準,可以避免少數企業集團壟斷的缺失。若採取拍賣制,最大的贏家可能是政府,卻可能帶來成本轉嫁及延緩普及的問題。
拍賣可以為政府帶來大筆財政收入,政府正為了大選時開出的福利支票焦頭爛額,這筆錢可以挹注拮据的國庫。
拍賣制固然比較尊重市場機制的方式,拍賣的本質終究是價高者得。若不分新舊業者都可參加,既有電信業者會不遺餘力競標執照,而其他財力雄厚的企業也來共襄盛舉,非常可能造成執照成本過高的後遺症。
如果以英國的情況為計算標準,將其人口與土地和台灣做對照,交通大學電信工程系系主任張仲儒預估,一張執照可能要新台幣三百到五百億元,台灣至少得付出一千五百億元到兩千五百億元的代價來購買執照。
3G所需的建設成本比2G來得高,中華電信長通分公司行動通信事業處處長石木標指出,3G所需的基地台是2G的一倍半到兩倍。
美台電訊總經理戚道協以英國為例說明,「如果要把3G科技的覆蓋率廣及全英國,而且不僅提供語音服務,要能夠傳輸資料的話,需比2G增加十二倍的成本。」
除了基地台等硬體建設成本,還有測試及人事開銷也必須在考量之內。
執照成本太高可能會造成業者缺乏資金建設,成本回收困難;更甚者,迫使業者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消費者使用意願若不高,3G的普及進度就會延後。電信總局副局長高凱聲指出,「若採拍賣制,大家都輸人不輸陣,可是花這麼多錢買的執照可未必是金雞蛋。」
先審查後競標制:希望能雨露均霑
交通部十月中向立法院科技委員會提出3G的政策報告,擬採「特殊拍賣制」,發放時程由原先的第一季發放,延至明年底。
儒教哲學素來最講求中庸之道,所謂的特殊拍賣,也就是審查競標制,可以說是拍賣制與審查制拉鋸下的折衷產物。立意是希望兼顧政府財政收入、企業營收以及消費者權益。
既然稱之為「折衷」,評審競標的優缺點也就在兩者之間,固然兼有兩制之長,也難規避兩制之惡。
事先審查能夠保證入圍者的技術能力與資金狀況。因為有底價,所以得標金不會太過離譜。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黃重球指出,「競標的好處是一翻兩瞪眼,不會一直無限制地喊價上去。」
除此之外,得標廠商不必一次繳交拍賣金,能夠撙節開銷用以建設。因為執照不是賣斷,政府每年可以收頻率使用費和特許費,對財政收入有細水長流的助益。
「政府不是在說要『藏富於民』嗎?那就要避免用殺雞取卵的方法,」電信總局副局長高凱聲說。
然而,審查競標制無法排除人為認定的主觀因素,也仍有成本轉嫁消費者的風險。
而且政府需錢孔急,數額較小的特許費、使用費對龐大的福利支出是杯水車薪 ,主計處仍向立法院建議優先考慮拍賣制。到底要採何種方式,答案恐怕要等到年底才會揭曉。
執照取得問題已經夠棘手了,標準相容性低也是一個問題。3G的終極理想應該是暢行無阻,然而系統扞格卻可能變成漫遊上的障礙。
系統相容性尚無解決方案
3G的標準介面主要由兩大勢力割據,分別是歐規的WCDMA與美規的CDMA2000。地廣人稠的中國大陸則投入一百億人民幣,醞釀發展自有標準TD-SCDMA。
雖然3G執照前途未卜,但部分電信業者已經開始選邊站了。
根據中華電信、遠傳、和信以及泛亞的說法,普遍傾向採用WCDMA,和信電訊甚至於已經展示WCDMA的實驗平台。
為什麼會毅然選擇WCDMA?
一方面是因為方便性,二方面則是基於預測WCDMA是未來主流的押寶心理。
雖CDMA2000是從IS-95CDMA升級的,而WCDMA則是從GSM系統升級。台灣的2G行動電話都是GSM(泛歐數位式系統)系統,因此選擇直接升級成WCDMA比較合乎成本考量。
GSM系統在全球無線通話市場略勝一籌,WCDMA未來也應能夠占上風。《無線亞洲》(Wireless Asia)雜誌甚至已經判定CDMA2000已經在這場標準爭奪戰中出局。
「為什麼要我們選WCDMA?其實就是一種西瓜偎大邊的心理,」和信電訊副總經理林秋明一語道破。
至於中國大陸為何又要自行發展標準?電通所副所長黃特杕分析,一方面是中國大陸人口占全球五分之一,系統業者無法小覷這塊市場,最後還是得就範;再者,如果自己有標準,便不必受制於國外標準,此外,TD-SCDMA的建置成本要比其他兩種低二到五成。
不過泛亞電信3G規劃小組副總經理鄒伯川認為,WCDMA很有可能是未來的主流,因此中國大陸應不會採取畫地自限的鎖國政策,在自行發展TD-SCDMA標準以外,應該也會往WCDMA靠攏。
不過儘管如此,北美還是會以CDMA2000為主流標準,而美國又是台灣重要的貿易國家,不能不考慮系統相容性衝突的問題。
這兩大標準可能融合嗎?
美台電訊副總經理李文進認為短期內並無可能,因為每個強權都希望能保持自己的優勢。若要整合這兩種標準,雙方勢力必須面臨利害相權的難題。
難道不能比照雙頻手機,用multi-mode device(多模設備)來解決嗎?
泛亞電信3G規劃小組副總鄒伯川,與電通所副所長黃特杕都認為多模手機的可行性不高 ,一來太耗電,二來體積可能頗龐大,外型不討喜,使用起來也有失便利。
目前國內2.5G的電信服務都還尚未發展成熟,GPRS也須等到今年年底甚至明年年初才會正式上路。3G卻這麼快就要提槍上馬,彷彿還沒學會走路,就要開始跑步一般。
3G不可能兩、三年內普及
電通所副所長黃特杕半開玩笑說,「用跑的哪來得及?現在電信的發展速度太快,逼得我們必須用飛的才可以。」
倉促的情況下,何時才能普及呢?
泛亞執行副總高瑞隆分析,台灣的2G之所以可以成長如此快速,是因為行動電話在歐洲已經發展了十幾年了,有良好的基礎與經驗,台灣只要跟著人家的步履走就可以順利發展。然而我們發展3G的時間和其他國家幾乎可以說是同步的,可能得面臨一段頗長的試誤期。
因此3G要到達普及程度,可能不是兩、三年就可以做到,中華電信行動通信事業處處長石木標認為,除了前述的成本因素外,影響3G普及的因素有幾個:首先,必須有好的應用服務;其次,要有能夠配合的IA(資訊家電)。
2G或2.5G並不會因為3G的出現而馬上消失,反而會與3G並存爭食市場。
目前語音與資料的使用量約為九十九比一,估計到二○○五年時,可以達到六四之比。因此,未來的服務應側重在資料傳輸上。
民眾難免會產生疑慮:為什麼非得使用3G不可?只不過是頻寬比較寬罷了!2.5G也能傳輸資料不是嗎?
電通所副所長黃特杕表示,頻寬加寬的好處是:幾乎不會有時間上的遞延,可以真正做到real time(即時)的服務。
此外,非語音應用的發揮空間也會變大,特別是需要支援聲光的多媒體應用服務,這是2.5G很難取代的特色。未來廠商可以多在娛樂與商務應用上另闢蹊徑,諸如遊戲及視訊會議,都是可以開發的方向。
無論技術如何突飛猛進,應用服務才是正本清源的決勝關鍵。WAP(無線應用軟體協定)市場反應不佳的殷鑑不遠,未來發展3G也應在此多加著墨。
另一個影響普及的因素是IA的研發。3G的終端設備並不限於手機,其他資訊家電諸如PDA(個人數位助理)、掌上型電腦也都可以應用3G的技術。
《行動生活趨勢》(Mobile Lifestreams)的3G白皮書中,甚至提出一些充滿未來感的概念IA,比如說眼鏡型或手杖型的視訊電話,真正做到隨時、隨地、隨身的條件。
不過就台灣的情況而言,現在談這些都言之過早。電信總局副局長高凱聲指出,雖說明年初就要發出執照,但真正要能提供服務,恐怕必須等到民國九十一年,若要談到普及,必須配合整體大環境,才能下定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