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財經政策須回歸基本面

張育寧
user

張育寧

2000-11-01

瀏覽數 17,350+

財經政策須回歸基本面
 

本文出自 2000 / 11月號雜誌 第173期遠見雜誌

台股從九千多點,在近半年來四大基金介入下,仍一路劃過十二年和十年均線。核四問題引爆後更跌破六千點;十月中甚至在國安基金強力護盤與新財經政策利多因素下,連六千點都守不住。

從新政府上任以來,股市成為名符其實的「全民運動」。全台灣上至政府下至黎民百姓,不管有沒有投資,大家的心情一定隨著號子裡閃爍的綠色螢幕起伏;電視call-in節目沒有一天不為股市吵吵嚷嚷。

若以市值計算,全民財富縮減幅度相當驚人。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資料顯示,從今年五月底到八月底止,台灣上市公司總市值從新台幣十二兆兩千七百零四點六億元,下降到十兆七千五百一十二點七億元。依內政部戶政司公布的八月份人口資料為計算基礎,台灣平均每戶減少了將近二十三萬元,以經濟部的家計調查資料來看,去年我國平均每戶所得約八十九萬元;也就是說,這波股市下跌已造成全民財富縮減約四分之一。

台股續跌也使本土金融風暴危機隱隱浮現。台股由於普遍以融資方式操短線的投機行為,因此在十月初時,即有國外學者預估,加權股價指數若跌破六千兩百點(十年線),銀行的融資斷頭戶賣壓漸漸浮出,即有可能會引發本土型金融風暴。

對於這次股市嚴重崩跌情形,不管是市場分析師或是學者,甚至執政黨的立委都一致認為,除了國際經濟情勢的影響之外,政府球員兼裁判的錯誤角色扮演是持續惡化的主因。要匡正市場信心,政府必須要回歸基本財經環境的體質矯正,而不要將所有焦距集中在股市的護盤上。

全球股災

這波股市大跌,原因包括國內外各項經濟與政治因素。經濟成長減緩與全球股災是一項相當重要的下拉因素。

分析師表示,比較各國股市兩年來的走勢,受到新經濟高度成長與低度通膨的繁榮景象影響,在樂觀預期的市場心理下,兩年來全球股價幾乎沒有例外地持續向上穩定攀升。然而在美國經濟景氣過熱的情形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葛林斯班連續四次調升利率;同時全球油價調漲陰影未除,再加上多家科技龍頭如英特爾宣布第三季獲利不如預期等利空因素影響,各國股市也開始隨美股走向空頭。

政大財務管理學系系主任周行一說,比較台灣的股價加權指數與國外尤其是美股的股價走勢,可以發現台灣從四月開始走跌且隨著全球股價走勢的趨勢做修正。倍利證券研究員李志安也認為,台灣對美的電子業出口占六分之一的比重,因此當今年美國科技股隨著科技業旺季成長減緩而向下修正之際,台股隨著向下反映是相當合理的。怡富投顧副總經理侯明甫表示,受國外接單狀況影響,通訊類股營收不如預期也是國內科技類股下挫的主要因素。

除了全球科技股災連帶影響國內科技股走勢外,國內有其他利空因素。傳統產業與金融機構間的呆帳問題,背後所隱含的金融風暴疑慮不斷地打擊投資人信心。一名民營銀行經理表示,傳統產業由於市場結構改變,供需體質轉換,因此營收不復當年盛況。在財務槓桿操作困難度增加下,借債還款能力差而使銀行呆帳增加;銀行的放款轉趨保守又再度加深傳統產業的困境,進而降低這些公司的還款能力。如此惡性循環,使金融機構亦成為經濟轉型的受害者。金融風暴的隱憂影響整體經濟體質,也不斷地加深投資者的疑慮。

值此內外交攻之局,政府護盤策略錯誤,財經政策又如多頭馬車,對於多項重要議題亦沒有快速給予企業界利多的空間,因此引發市場信心崩盤,台股無量下跌。「看圖,我們的跌幅的確比別人要深許多,」周行一認為,雖然反映國外股價是重要因素,但從總體經濟指標還算樂觀的情形來看,台股跌幅沒有理由這麼大。

基本面是否受空頭市場影響,也需重新評估。雖然政府官員面對台股無量下跌不斷祭出基本面良好的信心喊話,然而,多數學者與分析師卻認為,政府的政策方向不明,投資人對於國內投資環境前景失去信心,基本面早就被市場的利空預期侵蝕了。根據經建會九月底公布的資料顯示,廠商對於未來三月的景氣預期持悲觀者較八月多了六%,顯示廠商的投資意願趨於保守。立委許添財說,「再繼續說基本面沒有問題就太不負責任了!」

財經政策焦距錯誤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回顧新政府上任以來,多項措施都讓國內投資環境前景不明朗。怡富投顧副總經理侯明甫舉例,縮短工時案、核四、年金制度等等,讓國內廠商覺得國內投資環境愈來愈差,而政府在政策議定的過程中,態度又曖昧不明,更讓廠商無所適從。

而行政部門缺乏協調,也讓投資大眾充滿疑慮。政府施政方向紊亂,又將焦點擺在錯誤的護盤政策上,讓情勢更混亂。

首先,急切護盤加深了市場疑慮。「跌破八千點的時候說,七千點是護盤底線;跌破七千點說六千點是底線,到底哪裡才是底線?」周行一認為,新政府一上任就急著護盤,讓市場心理先預估危機的來臨,才會這麼一瀉千里,到最後,連護盤都是危機指標。中經院台灣經濟所研究員吳惠林說,「這根本就是資源的扭曲。全世界有哪個國家像我們,股市只要一跌,政府就跳出來買股票?」

護盤政策與政治情勢交互作用更使信心喪失狀況愈演愈烈。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研究員陳元保認為,民進黨沒有國民黨的雄厚資源,而急切護盤的結果反而讓在野黨抓住股市題材大力抨擊政府,在市場上各種消息交互流竄下,最後就是想救也救不起來了。

政府應該要打破股市護盤的政策迷思。陳元保說,「政府護盤就像是球員兼裁判一樣,搞亂了遊戲規則,到最後大家不知道要怎麼繼續玩下去。」陳元保強調,政府要認清自己是裁判,裁判要做的是定規則,而不是上場幫球員打球。以美國的經驗來看,當股市大量崩跌時,政府應該要檢討交易的過程有沒有問題。例如當一天超跌某個固定百分點時,政府介入停止交易幾分鐘,幫助投資人找出超跌的原因,使得市場雜音平息,遏止盲目下殺。又例如市場資金流動不平衡時,央行支援資金的流動,而不是由政府拿錢出來紓困。

全球經濟情勢的發展無法準確預期,人為因素能夠控制的是內在投資環境與市場信心的建立。接下來政府該怎麼做?「停止沒有效果的護盤,讓政策回歸基本面的財經基礎建設。」所有受訪者在被問到這個問題時,都這麼斬釘截鐵地回答。

陳元保說,政府堅持政策目標與承擔後果是最重要的態度。重要的社福政策應儘早決定。如果政策著重社會福利,那麼股價下跌是正常的,政府應該要確立立場,不能搖擺不定。

李志安則認為,解決金融呆帳問題的腳步必須加快,銀行合併法必須趕快通過。而政府應該認清產業轉型的事實,誰該鼓勵誰不該鼓勵要清楚;同時,鼓勵方式也應該是輔導,而不是拿納稅人的錢去倒貼體質不良、不合時宜的公司。

周行一認為,改善股市體質的重要因素是上市公司財務透明的標準制度必須建立,才不會讓消息面的不當影響加劇。

兩岸問題是關鍵

除了上述問題外,兩岸政策的明朗是台灣經濟前景的關鍵要素。

開放大陸投資是維持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步驟。一名民營銀行經理表示,加入WTO後,台灣的產業,不管是高科技業或是傳統產業,都面臨市場開放的競爭壓力,因此到大陸爭取低廉的工資、土地廠房成本等是一定要走的路。因此新政府若不能儘早對於放寬台商到大陸投資相關政策表態,將會使台灣的產業競爭力降低。

新政府必須在統獨爭議下,提出企業投資困境的解決方案。周行一認為,民進黨執政者必須認清意識形態之外的產業競爭事實;兩岸必須要有正常的貿易關係,發展出新的策略,弄清楚台灣的比較優勢在哪裡,以創造政治經濟雙贏的局面。周行一表示,台灣可以將低技術需求的製造廠移到大陸去,台灣本土的製造產品精緻化,依舊可以保留比較優勢。

這次股市下跌雖與美國科技股下挫有些許相關,但不可否認,新政府的政策方向不明是更重要的信心崩盤因素,只有重新調整腳步才能挽救民心。一名民營銀行經理認為,新政府的猶豫個性就像自民黨長期執政下台後的日本新政府一樣,決策不明。這樣的情況在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後,終於導致日本經濟一蹶不振,一直到今年才出現些許的正向成長。「再這樣下去,難道要台灣步上菲律賓的後塵?」這名民營銀行經理語重心長地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