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回憶錄》下冊九月中旬在台灣出版,隨後李氏本人又於下旬來台訪問,此地難免又掀起一陣李光耀熱、新加坡熱。
據傳鄧小平生前曾跟李光耀說,「如果只要我治理一個上海市,我也會像你治理新加坡一樣,弄得很好。但中國這麼大,又有十幾億人口……」這話也許並非真的出自鄧小平之口,但說的人恐怕心裡會覺得,把這麼個巴掌大的地方管得好,有什麼了不起?
其實,「小」恐怕正是新加坡發展的致命傷。新國面積只有六百四十平方公里,人口約三百萬,兩者都與台北市差相彷彿。腹地小,沒有任何資源,當它於一九六五年脫離馬來西亞獨立時,外界多認為其前途暗澹。但是在李光耀的率領下,新國上下經過三十五年的奮鬥,如今各項國家指標在世界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包括國家競爭力、政府的效率與廉潔、城市的整潔,以及外人投資的意願等等。至於國民所得,已達二萬二千美元(台灣為一萬三千美元),早為世界銀行列為「已開發國家」。
世人談到新加坡的成功,有時不免想到它的嚴刑峻法。實則李光耀骨子裡是一位「儒者」,他在新加坡大力推行儒教,提倡儒家簡僕、力行、重家庭,等種種美德。但是李光耀也知道,儒家文化太講究人情,不利法治社會的建立,所以他把中國「法家」的精神也融入建國的方針中。讓全國人認識法的真義,讓人民在同一個法律標準下生活、工作。
真正使新加坡成為一個明星國家,使李光耀成為一位偉大政治人物的,還不僅是一些治國的技術層面之事,而是他的眼光與胸襟。對內來說:新加坡有七五%的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只占二五%。李光耀很容易把新加坡主導成一個「華人國家」,但他力倡各族平等,在學校使用英文教學,學生回家才使用母語。這不僅避免了種族間的隔閡與衝突,而且因國民英文基礎好,使新加坡更容易進入國際社會。對外來說:新加坡建國之初,國弱民貧,卻強敵環伺。李光耀推動睦鄰政策,與各國保持友好。後來更加入「東協」,參與國際事務。冷戰期間,不受共黨誘惑,站在民主國家這一邊,使新國受到尊重與保護。就連承認中共,新加坡都保持其獨立的外交立場,在東協各國中最後一個採取行動。
台灣在面積和人口上都優於新加坡,但前途的困難並不比當年的新加坡少。不管是把它做為「中華民國在台灣」來建設,還是要把它變成「新而獨立的國家」,其他條件不談,首先要問的,我們有沒有一位像李光耀這樣有眼光和有魄力的領袖?
台灣有些人看不起李光耀。看不起,就要拿出成績來跟人家比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