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美國創投趨向大型、專精、區隔化

張玉文
user

張玉文

2000-10-01

瀏覽數 18,400+

美國創投趨向大型、專精、區隔化
 

本文出自 2000 / 10月號雜誌 第172期遠見雜誌

去年底,一名年輕人大衛,在美國舊金山設立了一家創投公司,協助擁有好點子的人創業。大衛的創投公司原本預定在今年底掛牌上市,他打算在IPO(首次股票公開承銷)時賣掉手中持股。「在股票上市那天為自己買一架波音七四七客機來慶祝,」今年三月時他這麼說。

不到一個月,美國以科技產業為主的那斯達克指數在四月份重挫,結束了為期約兩年的網路股和IPO狂熱,也澆醒了大衛的私人專機夢,IPO喊停,他也不願再提波音七四七的事了。

大衛個人的致富夢雖暫時受挫,但被視為美國新經濟引擎的創投業,卻仍活絡蓬勃,挾著近年來累積的豐沛資金,繼續尋覓高科技產業的璞玉,準備將他們琢磨成璀璨的美玉。

而同時,創投業的面貌也在轉變。在IPO市場低迷、近年大量資金湧入創投等多重因素交織下,創投業趨向大型化、專精化,短期投資策略則由網路業轉向半導體、通訊、生物科技等領域。

創投業是美國高科技產業的推手之一,沒有創投業,矽谷就無法有今日高科技聖地的榮景和地位。許多美國新經濟的代表性企業,例如美國線上、電子海灣、雅虎等,無不是由創投催生。英國《經濟學人》周刊指出,美國經濟從一九八○年代的傳統大恐龍,轉型為現在這個高科技、高成長的經濟動物,創投扮演了重要角色。而隨著美國高科技產業的發達成為各國豔羨的目標,身為幕後功臣之一的創投業也同樣成為各國希望所繫。哈佛大學教授鄺菲斯(J. A. Grundfest)形容創投業之於科技產業,可比擬為文藝復興時期贊助達文西等藝術家的梅迪西(Medicis)家族。

有了創投的資金挹注,擁有好點子的人能夠安心創業,不必和保守的銀行打交道,省下利息支出,也不必找上坐擁創投資金的大公司,努力和他們的官僚作風奮戰,爭取資金。

美國《富比士》雜誌描繪近年來創投業成功的公式是這樣的:創新的想法,加上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再加上出脫持股容易(去年美國共有兩百七十一家由創投公司贊助投資的公司上市),最後加上驚人的報酬率(很容易就超過百分之百),結果是:一波波人潮和錢潮湧進創投業。

專門研究創投業的Venture Economics公司統計,一九九九年美國創投基金的規模達五百六十億美元,遠高於一九九○年的三十億美元。《經濟學人》也指出,過去兩年間,美國增加的創投公司家數,相當於之前二十年所成立的家數。

新興網路推波助瀾

創投發燒,主要是因為近年來投資報酬率誘人。這兩年在美國股市投資人勇於買進網路股——甚至是尚未獲利的網路股的推波助瀾之下,創投公司利用被投資公司IPO時輕鬆出脫持股,大賺一票。《經濟學人》指出,過去創投平均年度報酬率是二○%,但去年創投已實現的獲利達五○%,若加計尚未實現的獲利,報酬率更高達一五○%。

即使是四月份美國股市重挫,連帶造成IPO市場蕭條,也沒有澆熄這股創投狂潮。今年第二季,創投業募集到的資金和創投業投資的規模,都繼續成長。美國全國創業投資協會(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簡稱NVCA)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今年第二季,美國創投業的投資金額總共達兩百四十五億餘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了九六%;創投業募集到的資金則達到約一百七十二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兩倍。

無限可能潛力看好

創投業如此「神勇」的主要原因是,創投仍有許多投資的機會待發掘。《經濟學人》指出,產業界創新的空間還很大,因此長期而言,創投業還有很多投資的機會。前景仍然看好。股市反轉沒有減緩創投業的腳步,但促使創投業調整前進的方向。一方面,創投業的投資更謹慎,希望被投資公司準備充分才上市;另一方面,投資的對象也轉向,從大量——甚至盲目壓寶網路公司,轉而分散投資之前被冷落的半導體、通訊、生物科技公司。

謹慎,是創投業目前面對IPO應該採取的態度,等被投資公司準備好才上市。在股市反轉之前的網路熱潮中,許多網路公司還沒有開始獲利——甚至還沒開始有營業額進帳時,就趕著上市搶錢,許多創投公司也標榜可以在一年半以內的極短時間裡,協助被投資公司上市。但《經濟學人》指出,創投業對於被投資公司,不只提供財務上的投資,也應該在管理方面協助他們。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這種大家都被容易錢沖昏頭的現象必須修正。位於波士頓的洋基集團副總裁賽藍德(C. Selland)表示,在現在股市這種謹慎觀望的氣氛中,新成立的公司應該要做更充分的準備才上市,但傳統上應該等五至六年比較合理。

除了傳統上創投業者注重的管理層面之外,行銷是過去優先事項名單內較被忽略,而現在創投家和創業家都開始重視的領域。

必備要件:行銷能力

美國科技雜誌《Business 2.0》指出,愈來愈多創投公司在公司內設專人負責輔導被投資公司的行銷事宜,有些創投公司還邀集各家被投資公司的行銷人員參加非正式的聚會,鼓勵他們交換行銷方面的經驗和知識。

Bay Partners公司最近就決定聘用一名全職的行銷專家。Bay Partners的合夥人之一鄧普西(N. Dempsey)表示,過去在創投資金投入一年之後,才會談到行銷,目前這個時間已縮短到幾個星期。此外在投資策略方面,創投業開始將緊盯網路股已久的目光轉向其他潛力雄厚的產業,其中半導體和通訊產業都與網際網路和寬頻網路盛行有關,生物科技產業則在一九八○年代揮別創投最愛的標記後,捲土重來。

早在一年多以前,當網路股的泡沫仍然支持著股市榮景之際,NVCA當時新上任的理事長馬廷森(J. Martinson)就曾在接受《Business Week》專訪時提出警告,「這種情形維持不久的……創投業者最大的挑戰就在於不能固定投資某個產業太久,必須不斷找尋新的標的。」事實證明,他的忠言果然是對的。以半導體產業這個新標的為例,《Red Herring》指出,今年第二季,約有九十一家創投公司共投資了四億三千多萬美元在半導體公司,較前一年同期大幅成長,當時有四十六家公司投資一億兩千多萬美元。

大型化、專精化、區隔化

創投業除因應股市低迷而做調整之外,還面臨更長期、更深刻的變化。近兩年美國科技產業,尤其是網路業欣欣向榮,使得創投業從IPO回收的資金填滿了荷包,也吸引更多其他來源的新資金投入創投,結果是,滿載的資金動能促使創投業朝向大型化、專精化、區隔化的方向發展,而創投業的競爭也日益激烈。《Business Week》指出,創投業從未像目前的競爭那麼激烈。那些成立還不到十年的科技公司所創造的龐大財富,使得創投業有爆炸性的成長。

創投大型化的趨勢,造成更多大型投資案。NVCA統計資料顯示,今年第二季,平均每家被投資公司接受的創投資金為一千四百五十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約四○%。

創投吸引各方人士的興趣,市場日趨競爭,專精化就成為在群雄之中勝出的重要關鍵。例如,已上市的ICG公司只投資企業對企業的電子商務。

專精化其實是區隔化的一種,創投公司近年來在許多領域都出現區隔化的現象。以專精化為例,就是在技術領域上的區隔化。根據《富比士》雜誌的整理,創投業還在投資階段、品牌、服務種類以及規模等方面,進行區隔。

大型化、專精化和區隔化的交互作用下,創投公司難免走向整合。Crosspoint公司副總裁曼弗(J. Mumford)認為,權力、資金、和品牌優勢將會集中到少數幾家大型創投公司,未來大概只有五至六家公司能持續維持三位數的報酬率,表現優異和表現不佳的創投公司之間的差距會拉大。

對於創投公司的前景,有人看法悲觀,認為目前居高不下的投資報酬率和長期平均的報酬率(二○%)相較,差距已經拉得很大,根據過去的經驗來看,這代表報酬率即將下跌至長期水準。但也有人持樂觀態度,認為目前創投的投資規模占美國全國投資的比率仍很低,所以還有很多成長的空間。

其實若把觀察的時間拉長來看,創投業本就有高峰有低谷,不變的是,在高科技產業繼續意氣風發向前行的路上,一路走來扮演最佳推手的創投業者,仍然不會缺席。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