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創業投資的新世紀

黃肇鑣
user

黃肇鑣

2000-10-01

瀏覽數 15,800+

創業投資的新世紀
 

本文出自 2000 / 10月號雜誌 第172期遠見雜誌

美國創業投資是過去五年促進新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之一。隨著公元兩千年新紀元的開始,我們來回顧一下過去五年創投的成長,探討未來數年世界創投企業的走向。對台灣,其他亞太地區及歐洲創投也提供一些淺見。

首先我們來看看美國創投企業的成長。表一顯示美國創投自一九九五年的七十六億美元,增加到九九年的四百八十億美元,二○○○年創投總額預計將達七百億美元,那是相當於台灣的外匯存底總額。投資的新公司數(見表二)也自九五年的一千兩百家,增加到九九年的三千六百多家,真是驚人的成長。

美國創投的手筆,已接近一般傳統的工業銀行或開發銀行。那麼他們的投資報酬率又如何呢?由表三來比較三種報酬率,以美國標準普爾五百家大公司的股票增值為基數,美國創投的回收顯然比標準普爾五百大的基數高過二五%到二○○%。如果再以更高風險的種子創投(Seed Fund)結果來看,則其過去三年回收率更為優越。

創投基金的來源

美國創投基金集資在過去數年以倍數成長,它的來源也有相當大的改變。

表四顯示,一九八五到九○年代主要來源為退休基金,到九○年代中期,大學教育基金及富裕的私人及家族開始占了相當比例。到了去年,各級政府資助的創投從過去的一一%到目前變得微不足道。但是其中有兩個來源一直保持相當的比例,就是非金融性企業(多為高科技產業)與銀行及保險公司。結論就是美國各級政府已將創投讓給了私人企業。

美國十大創投企業

我們再來看看去年美國集資最多的十大創投,一三八頁表五有詳細的表列。集資最多的軟體銀行創投,一九九九年集資二十億美元,投資了近十億美元於六十三家新企業,平均每家投資一千五百萬美元。去年有十一家公司以初始股上市。初始股之報酬率為五一%,在其收到的眾多企劃書中,每二百零八份企劃,相中一家來投資。

如果就前十大創投的資料來看,這些大創投,投資的金額大都在三百萬美元到五百萬美元之間。去年上市公司的投資報酬率為二○○%到四○○%。企劃書的中選率,大約在○‧五%到一%,相當不易中選。

表五也列了美國最著名,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克耐波金創投」,雖然一九九九年集資不多,但是九九年的投資金額仍是驚人。

今年上半年美國創投集資情況延續去年榮景,締造新猷。新而大的有:交叉點創投(Crosspoint V.C.)、紅點創投(Redpoint V.C.)、叉路科技(Technology Crossover V.C.)、梅菲德創投(Mayfield V.C.)、貝特利創投(BetteryV.C.)、查爾斯河創投(Charles River V.C.)、八月資本(August Capital)、加速合夥(Accel Partner)等等。每家都集資近十億美元。所要求的合夥人之分紅,也由傳統分享利潤的二○%,增加到二五%至三○%。

創投企業的新趨勢

創投的成長,也使企業有了新的轉型。

一、創投巨型化:基金變得非常龐大,為了促成一些公司的成功,幾家創投可集中上億美元資金,聘用最好的人才,買最新的設備,介紹策略聯盟,使新公司成功機會,增加甚多。

二、創投專業化:有的專長生化保健企業,有的專長無線通訊,有的專長電腦軟體,有的專長e商務。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三、創投垂直化:專門投資一系列相關的新科技,從基礎建設、零組件設計及生產,到產品合成,連接數家新公司,使之互相合作,促成彼此合併,被購併及上市。

四、創投品牌化:數家著名的創投,由於名譽佳,只要登高一呼,其他皆蜂湧而至,尚有一些創投合夥人,聘有公關人員為其包裝,經常出現在媒體上。

五、創投區域化:目前北加州接受的創投資金接近三五%,於是也有許多地區性的創投為了促進本地區之科技成長及就業機會,成立各式的育成中心,並予以融資,成果很不錯。譬如德州奧斯汀地區、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地區、華盛頓州西雅圖地區等。

六、企業創投化:若干大企業,本身人才及資金皆充足,所以也成立創投部,最著名而成功的為:英特爾(Intel),思科(Cisco),微軟(Microsoft),朗訊(Lucent)等,他們營業外的創投收入也很可觀。

七、創投結盟化:許多中小型的創投,也有其靈活與多觸角的聯繫。他們彼此結盟,相互投資,相互介紹案子,從種子投資開始,也有相當好的成績。

八、創投全球化:美國創投已將眼光朝向全球,現在最熱中的三處為印度、日本與以色列。印度由於科技人士充足,英語普遍,留美印裔帶回很多成功的創業故事。所以印度的莫貝(Mumbai)地區,有不少美國矽谷創投去開業。至於日本,最近美國創投覺得日本已走向開放的經濟社會,員工的流動率也增加了,大企業已無能收容所有可用的科技人才,於是美國奇異融資公司(GE Capital)與日本大華證券(Daiwa Security)成立兩億美金創投,高盛(Goldman Sach)與Kgocera也成立三億美元的創投,日本已開始有很優秀人才離開大公司,走上創業的道路。

以色列則因收容了大量東歐及前蘇聯之人才,各式新科技公司不斷成立。

以上可說是美國創投近年走的新方向,那麼台灣和其他亞太及歐洲地區的創投又如何呢?

台灣及亞太的創投

台灣近年來創投企業可說風起雲湧,除了著名的大企業、大財團投入外,還有些所謂新台幣百億元級創投集團,較著名的有:和通、普訊、怡和、富鑫等。由華裔美人主導在亞太投資的創投有:華登、漢鼎等。目前台灣創投公司超過一百家。一般來說,多注重較晚期的投資,也就是新企業愈接近上市愈容易獲得台灣創投的青睞。

另一方面則是大型財團或大企業的創投則多投資於大型高科技生產企業,譬如近年的半導體晶圓生產線及液晶薄膜廠等,這些本應為工業銀行來融資的,卻成了台灣創投的大方向之一。美國創投大多較注重早期(種子期)投資,會盡力協助新興產業,找合適的主管及技術人才,在困難時引導創業者走新的方向。美國創投較大多數由科技人員主導,而台灣創投則常由財務人才主導,也許這是最大的不同。

日本的大商社及新加坡由政府主導的投資銀行也進入美國創投。至於中國大陸、二○○○年可說是創投的風雲年度。已經有過多次創投研討會,除了中國銀行,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等參與之創投外,仍以美國大企業為大宗,如英特爾、高盛投資、國際資訊集團(IDG),在中國投資不少新科技公司。

歐洲方面,金融機構仍相當保守,但若干大企業也開始重視創投。最引人注目的為法國電訊公司(Alcatel)以一億五千萬美元在加州矽谷成立創投,主持者卻為韓裔之Steve Kim,德國的出版及印刷企業巨人Beitelsman也以十億美元成立創投。

結論

二十一世紀的創投企業,已結合融資與管理顧問於一身,他們是巨型的、全球性的,也是多元的。巨型者有如工業開發銀行,但無銀行業的層層結構,而有創投的靈活性。多元的中小創投,則走精緻而聯盟的路線,對於創業者,多予照顧,從人才開始,到引導策略新方向都會幫助。

至於有新概念的創業者,雖然申請創投成功率低於一%,但是也不要氣餒,如果企劃書能不斷改進,多試幾家創投,一旦能獲創投青睞,得到創投策略聯盟的協助,則成功的機遇就大多了。(本文作者為美商3M公司科技部門經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