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單簧管溫暖圓潤的聲音輕輕流洩,螢幕上出現壯闊的非洲大草原,人的想像開始隨著樂音和畫面騰空飄移……。
這是莫札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K.622)的慢板樂章;電影「遠離非洲」,讓莫札特這唯一的一首單簧管協奏曲,成為傳頌不朽的經典電影配樂,也獲得了非古典樂迷的喜愛。
這次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的新樂季開場演出,由擔任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常任指揮十餘年的林望傑,邀請該團單簧管首席柯恩(F. Cohen)一起合作莫札特這首著名樂曲;當年,他也是以這首曲子參加慕尼黑大賽得獎。
單簧管,又叫做豎笛,好像從以前就不太受到音樂家的青睞。莫札特和布拉姆斯,都是到生命晚期才開始創作單簧管作品,還是因為認識了豎笛演奏家朋友所受到的影響。更有文獻資料指出,貝多芬甚至還有點討厭這個樂器,直到後期,才在他的交響曲中聽見豎笛的聲音。
單簧管音色可高可低、極富變化
在長笛、單簧管、雙簧管、巴松管等所有木管樂器中,單簧管的木頭聲音最凸顯,低沈、圓潤而溫暖。但它的聲音可高可低,音色極富變化,是爵士樂唯一會使用的木管樂器,爵士好手B. Goodman就把豎笛特色發揮地淋漓盡致。
二十世紀初,美國作曲家蓋西文創作「藍色狂想曲」,曲子開始就是豎笛獨奏,一個音漂亮地滑上去,像一條婀娜多姿的曲線。這首曲子,開啟了古典和爵士融合的大門;也凸顯了豎笛這項古典樂器跨界爵士的重要性。
現在比較普遍的單簧管有兩種,一種是德國製、另一種是法國製;台灣多半是後者。
豎笛早期是由台灣管樂界大老薛耀武從大陸引進台灣,當時他也曾幾經考慮,在德國製、法國製的單黃管兩邊難以抉擇。德國製豎笛的按鍵中有小滾輪,可以用滑的;即使一個小學生去吹,都能吹出很美的音色,但按鍵技巧較難。而法國式豎笛由不同的人吹,就會有不同的特色,完全因個人吹奏技巧而定。
莫札特創作的單簧管協奏曲,是他逝世前兩、三個月的作品,所以充滿了他晚年作品的平靜澄澈。
莫札特的這部作品在古典中、前期,是單簧管最重要的曲目,因為它將單簧管能發揮的音色,很完整地呈現在作品裡。這也是莫札特所有器樂協奏曲中,最常被演出的一首。正是因為這首曲子技巧上曲式完整、又具代表性,所以被指定為國內音樂班單簧管學生的畢業考曲目。
快慢樂章強烈對比,考驗單黃管技巧
這首曲子有完整的三個樂章。當我們聽到第一樂章快板,感覺非常活潑,如同女高音唱的詠歎調。而第三樂章是舞曲形式,和第一樂章一樣輕快,豎笛忽高忽低,技巧難度很高,尤其在它的「點音」部分。
但成強烈對比的是第二樂章的慢板,聽起來有一種憂鬱陰暗在其中。這個樂章因為電影「遠離非洲」「綠卡」而聲名大噪。或許這是莫札特將近人生盡頭的作品,自然散發出生命晚期的最後一點光亮,就好像他在燃燒最後的灰燼。
其實在不同年紀演出同一首曲子,都會有不同感受。
當我還是學生時,我比較喜歡快板樂章,因為我覺得比較明快。但當兵時再度演奏此曲,或許是生活較單調、年齡較長,我深深為慢板樂章感動。許多單簧管音樂家也一致認為這個慢板樂章是最美的豎笛作品。當然,要演奏這首曲子並不簡單;因為這個樂章的音不多,卻要從很少的音當中,吹出內涵和表情,吹到莫札特想要的方向。
但是,莫札特想要什麼方向呢?大家都在尋找。
或許,經過時間考驗的生活歷練可以告訴我們最後的答案。(以上內容由單簧管演奏加、台北愛樂電台「管弦樂團完全手冊」節目主持人蔡昆霖口述、郭大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