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水準」到「優質生活」
當今天台灣的每人所得接近一萬三千美元時,我們已經進入了世界上前三十名的「高所得經濟」。一九五○年代的所得不及美金二○○元,是一個典型的落後地區。當時所全力追求的是生活水準(食、衣、住、行……)的改善;擺脫了貧窮的桎梏之後,近二十年來,全民所應當追求的是優質生活(Quality of Life)。如果用西方學者馬斯洛學說中六個階段來說,台灣已由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走向較高層次的自尊自重、自我實現與超越自我。
「優質生活」是由「溫飽」進入「小康」後的新境界。它不再以量取勝,不再以增加財富為唯一目標,不再以小我為中心,不再為了經濟成長而犧牲生態保育。換句話說,衣食不足時代中所嚮往的「更多」「更快」「更方便」「更新奇」,在優質生活的世界中,不再等於「更好」;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替代了狹義的「經濟發展」。
回顧台灣社會在謀求改善生活的過程中,大家都付出了可貴的代價。它包括了工作的過勞、生涯規劃的扭曲、健康的耗損及家庭團聚的犧牲;對整個社會所產生的外部成本,至少也包括了交通的擁擠、生態的破壞、資源的消耗、犯罪的增加、人際關係的淡薄……。
因此,當「小康」已經普遍出現在台灣社會時,人民應當要及時修正貧窮時代心理上常出現的貪婪、自私與占有慾。
快樂、財富、慾望
從經濟觀點來看,個人的快樂常常取決於財富的多寡與慾望的強烈。我們常用一個簡單的命題來表示:
快樂∥財富÷慾望
(一)當財富的增加大過慾望的增加時,快樂就增加。這就是過去半世紀台灣人民的普遍感受。
(二)當財富的增加慢於慾望的增加時,快樂就下降,痛苦就增加。這正說明「知足常樂」的智慧。這當然也說明:為什麼有錢人不一定快樂,因為他們常常慾望更高。我們不是聽說過,「失眠的皇帝最羨慕酣睡的乞丐」。
優質生活是要在財富與慾望之間取得平衡;優質生活的最終目的即是要活得快樂。活得快樂比活得富裕更重要。因此,在西方社會,也常看到富豪們年輕時拚命累積財富,晚年時努力回饋社會。一位大富豪說過,「如果賺錢使我快樂,那麼捐錢更使我興奮。﹂
小我的「自立」
個人真要追求到「優質生活」,則必須要擁有三個「自立」的條件:
(一)經濟獨立:沒有經濟上的獨立,自己就缺少「自尊」。伸手要錢是缺少自尊的。有了適當的財力,才能過自己的生活。因此,人必須要有適當的工作、適當的收入、適當的儲蓄以及適當的退休規劃。
(二)思考獨立:沒有思考上的獨立,自己就缺少「自主」。在這不確定的年代,自己就容易迷失方向—— 追時髦、比財富、爭名利—— 陷入庸俗的物質漩渦之中難以自拔。
(三)人格獨立:沒有人格上的獨立,自己就缺少「自信」。做一個堂堂正正、有自信的人,就不需要扭曲自己,奉順別人。現代社會中的「人人平等」是要建築在每一個人的人格獨立上。敢說「不」、敢獨排眾議、敢擇善固執,是「優質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面。
公民的氣質:參與、分享、奉獻
沒有「自立」的條件,就無法追求生活上的「優質」。離群索居與孤芳自賞,構成不了優質生活。現代公民社會的群體面是要和諧共存、相互合作、彼此協助。群體生活中的最高境界不是「獨樂樂」,而是「眾樂樂」。因此,現代公民要同時擁有參與、分享與奉獻的三種氣質。參與是投入、分享是惜福、奉獻是大愛。
擁有這種氣質的人民,雖然無法與有財力的人比財富,與有權力的人比權勢,但他們會在不同場合,展現出更多的關懷、更多的感恩、更多的有所不為的堅持。
當我們擁有了三種「自立」的條件,以及三項公民氣質,優質生活就不再是空中樓閣了。
優質生活的內涵
讓我們來描繪一幅「優質生活」的圖像
(一)工作要做得出色
(二)家庭要細心愛護
(三)財富要取之有道
(四)言行要表現品味
(五)消費要知所節制
(六)時間要合理安排
(七)閱讀要養成習慣
(八)好的嗜好要培養
(九)公益活動要參與
(十)永續發展要支持
這樣的「優質生活」是今天每一個人都可以擁有的。它不需要靠大量財富、權勢、名位來獲得;但它需要一些智慧、一些品味、一些割捨來追求。
這樣追求所贏得的是快樂,而非快感;是分享,而非分贓;是奉獻,而非奉順;最重要的是,我們追求到了優質生活,而非優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