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次世代創投的啟示與挑戰

季欣麟
user

季欣麟

2000-05-01

瀏覽數 19,700+

次世代創投的啟示與挑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0 / 5月號雜誌 第167期遠見雜誌

隨著網路、通訊、生物科技業市值的千倍成長,創業投資行為像流行高燒,久發不退。大陸8848網站董事長王峻濤從去年起就常常接見突如其來的投資銀行或創投機構的人,他們都是希望能加入投資;一位公司排名僅在前十二名的台灣創投公司協理表示,他們一年要看三百個案子,平均一天一個,「像7-Eleven二十四小時不打烊,連作夢都會突然嚇醒,」可見投資的焦慮;台灣工業銀行總經理駱錦明接受訪問時表示當月已經看了十七個投資案。

網路的價值總和,與其成員數目的平方成正比。周遊亞洲八年從事攝影、沒念過大學,卻被尊為網際網路先知的凱文凱利(K. Kelly)在《NET&TEN》一書中指出,「網路節點的數目呈線性增加,而網路價值則呈指數性增加。加入一些成員,可以顯著增加所有成員的價值。」

網路業的經營邏輯,如今用在投資未上市公司為主的創業投資機構,更加劇力萬鈞。

新產業動物——次世代創投

在創業投資機構瘋狂投入新興產業的高溫融合下,創業投資(Venture Capital)與創新育成(Incubation)已經合流,並發展出集團化、網絡化及服務導向經營的趨勢。形塑出前所未見的產業動物——次世代創投。

次世代創投業者共同的目標是,孵育新興公司,加速進入市場存活,並準備光速化地上市(IPOs)。美國創投業者Draper Fisher Jurvetson入股三家育成公司;紅葉創投管理顧問公司(Redleaf Venture Management),更放棄它的創投合夥事業,直接轉型為全方位的育成公司(a full-service incubator coporation)。投資business.com的美國創投育成公司eCompanys執行長溫包爾(J. Winebaum)比喻,「我們製造公司,就像過去亨利福特造車一樣的方式。」

資金移轉的革命正在展開,各類型創投業者扮演驅動網路等新興產業的角色。根據全美創投協會的統計,一九九九年創投投資金額是九八年的兩倍多,達到四百八十二億美元,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創投資金,流入了產值不到總產值三%的網路產業。雖然今年美國股市資金開始回流傳統藍籌股(blue chips),但創投資金仍在新興產業中,扮演推波助瀾的幕後黑手。

台灣創投公司起步較慢,但後勁可觀。九八年下半年起,國內創投公司開始注意網路業,準備進場布局,但只重人脈,不重經營模式。一直到九九年,台灣創投業才真正有積極動作。一位資深網路業者表示,「九九年中,一堆沒聽過的創投公司,突然統統跑出來,」誠信創投公司去年及今年募集了國內前兩個生物科技專門基金;怡和創投公司還成立了網路投資小組,專門關注網路產業。

到今年初,市場上很多創投公司的資金一路追趕,把錢都用光,變成無米之炊,只能再度考驗其募資能力。

次世代創投機構透過多量、策略性、網絡化地投資新興產業公司,擴張產業影響力與總體價值,最終成為一個綜效團體。日本軟體銀行稱為「網路財閥」概念;美國《RED HERRING》雜誌則創了一個新字「EcoNets」(economic networks,經濟網絡),描繪此前所未見的產業現象。《RED HERRING》資深撰述海尼格(P. Henig)預測,「EcoNets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新商業集團。」

網路化與服務性的創業投資機器,將取代舊有財團,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新興財團。

奇異電器公司(GE)花了近半世紀,累積了旗下分公司及投資公司共三百零五個;九四年上市的CMGI,六年間就累積了七十四家,並提供旗下公司包括地產、人力資源、網路建置、財會系統、募資、法律、企業策略發展及市場行銷等附加服務,其股價已經數度超越奇異電器。美國另一個創投狠角色、神聖互聯創投公司(Divine InterVentures)執行長菲力鮑思基(A. Filipowski)表示,「大部分傳統公司將進入漫長而痛苦的淘汰過程,而在二十年或更短時間內,我們將和CMGI、ICG一起成為《財星雜誌》五百大企業的榜首。」

這樣的戰略,從台灣辜仲諒的昆仲基金、香港李澤楷的盈科數碼動力集團、日本重田康光的光通信到美國布克雷(W. Buckley)和福斯(K. Fox)的ICG,不同的影子版本,正在火速複製。

眼光移到台灣。創投熱潮延燒,去年和前年台灣新成立的創投基金數共八十八個,超過民國七十三年到八十六年,十四年內成立基金的總和(七十二個),管理一千多億資金。大家都不想錯過這場華麗的淘金逆旅,各家創投業者後悔兩年前的不聞不問,目不轉睛緊盯網路標的,第一個專屬的生物科技基金也對外募資,雖然更重視附加價值與育成(自己加入經營或與育成中心合作),但仍未發展出次世代創投的宏觀與規模。

但是百倍報酬,使他們驚醒。網際網路不再是水杉基金投資Yahoo!,市值成長兩千倍的美國神話,而是一蹴可幾的台灣經驗。劉宇環的美商中經合集團和台灣翁明顯的中環公司投資美國電子商務公司Commerce One,柯文昌普訊創投公司投資網路電話公司Clarent,獲利達百倍,矽谷名人曾煥哲投資e-Toys網站,在上市後也獲利驚人。加上和信超媒體今年二月在那斯達克掛牌一天漲兩倍多,更引起訝異,比起一年前微軟投資時一股三百元新台幣,在經過四月網路股災後,現一股約值一千元(四月中每股從兩千三百元跌至約一千元),仍漲了三倍多。財經網站haa.com.tw、哈網公司董事長陳金印於是說,「奇摩站等網站數百元的未上市盤價,可說是嚴重低估。」

但也有分析師指出,和信超媒體的價值在於微軟公司的投資及迅速國際化的能力,台灣其他網站不見得具有國際化的實力。

網路激起投資人莫大的渴望想像與焦慮。三月份台灣工業銀行舉辦的創業聯誼會中,一位年約六十歲、禿頭、任職交通銀行的會員在一些產業專業人士確切的問題後,焦急舉手問演講者旭陽創投公司董事長邰中和如何看網路股的投資,「Internet是real(真實)成長的東西,」近來在矽谷透過華人網絡、積極投資網路公司的邰中和試圖安撫這位會員的疑慮。

前仆後繼,跨足創投市場

網路價值成等比級數成長,提供創投機構最佳實現獲利的戰場。駱錦明指出,投資十個案子,只要一個成功,就可能打平,三個成功就已經獲利。他們投資網路公司資金在兩千萬到五千萬之間,採取多量、小額的投資。美商中經合集團知識總監王立文則表示,因為Commerce One等投資案的成功,雖然有意投入的資金應接不暇,但投資人預期百倍的報酬,「賺兩、三倍已經沒感覺。」一位在高科技業工作近二十年,二年前加入創投業的高階主管私下表示,做創投兩年,發現前面十年都做了。」

網際網路公司不僅以獲利和股價來證明「真實」(如Yahoo!、宏道資訊等),各類型創業投資機構更進一步擘畫網絡化的財閥。企業創投(corporate ventures)部分,和信集團成立昆仲基金,在亞洲區大肆布局;宏?集團成立宏?智融集團、宏?聯網公司,在國內外進行軟體、網路公司的投資;中環翁明顯在較早介入投資網路,獲致成功後(其個人投資china.com兩億賺一百億新台幣,獲利達五十倍),更不避諱可能將本業獨立出去,轉型為控股公司的形態;趨勢科技公司在二○○○年的計畫中,也宣布將購併或投資其他網路相關公司,目前浮在檯面上已有三家,其投資大陸排名第一的新浪網就達四百萬美元,並注入一千萬美元與軟體銀行共同成立SoftTrend創投基金,在全球投資了八十家網路公司;傳統產業也想透過創投做轉型,中鋼、台塑等藍籌股公司也大規模投資新興高科技公司,中鋼投資數位聯合、英特連等網路公司,台塑繼晶圓廠後,也想投資生物科技。

台灣企業幾乎總動員,進行各自的新興投資計畫。有的有投資核心策略,如宏網公司以投資教育、娛樂、電子商務為主軸;華彩基金則關注早期網路、軟體公司。但仍有許多公司採散彈策略,看不出章法,只求獲利或搭上高科技順風車。

「很多金主來自傳統產業,他們看到熱潮,卻焦慮不知道如何投資或評估網路,」資深網路人、前思考市集公司行銷總監張育憬觀察。她就看到有從事旅遊業、出版業甚至情色光碟業的老闆,向網路業者不斷探尋好的網路投資標的。

創投的跨業經營,已經模糊了創投業者與非創投業者的角色。創投公會秘書長蘇拾忠預估,台灣非創投公司管理的資金最少有六千億新台幣,是正統創投資金的六倍。

放眼全球,新玩家在新興產業中,大規模建立並培育自己的投資組合網絡,發揮綜效(synergy),隨著產業成熟,十倍數壯大。軟體銀行的控股公司熱門銀行(Hotbank)掌控九億美元資金,相當於台灣創投基金總合的三分之一,投資電子商務網站、內容網站(如財經網站thestreet.com)、網路基礎建設公司等網路業不同環節,總市值已達七百多億美元,加上母公司入股的Yahoo!、Geocities、E*TRADE、Buy.com、USWeb,不啻為一艘網路的超大型航空母艦,彼此資源相互挹注。

CMGI持股超過八成的Engage公司,就將其經營的顧客資料庫,供CMGI旗下的網站運用,提供量身訂作的廣告或服務,除此之外還提供CMGI旗下公司財務與營運上的建議。

次世代創投策略為國內創投機構帶來啟示,更形成挑戰。

服務導向方面,國內創投公司面臨衝擊與落差。投資新興產業上,他們缺乏國外投資銀行所擁有的豐厚資金、國際人脈與引介網路公司跨國上市的附加價值,且又比不上育成業者能直接介入輔導經營(hands on)的投注與實戰經驗,顯得處境尷尬。「網路公司最需要的不是錢,而是你能給他什麼實質幫助,」一位創投業者指出,一個一、兩千萬的小投資案,常常只是一位投資經理管理案件資金總額的數十分之一,投資經理無暇真正投入輔導,做陪襯性的投資,往往不受新成立公司的歡迎。

發展附加價值,成為創投業者當務之急。一位創投業者也批評,若台灣創投業只是停留在財務投資(financial game)的心態,只投資晚期公司,迫不及待等其上市,獲利了結,「和未上市盤商有什麼不同,」他認為,加強服務、真正擔任發掘培養創業者的工作,是創投面對工業銀行、國外投資銀行、國外創投及企業投資,保持競爭力的不二法門。

創投公會秘書長蘇拾忠指出,過去創投業面臨每年獲利的壓力,較多比例投資晚期公司,以圖每年有公司上市獲利了結,如今由於網路產業晚期公司多飆到高價,較難介入,近年來投資早期(early stage)公司的資金比率已從去年的三成提高到今年約占四成,能提供何種創業助力,變得十分重要。

也擔任建邦創投公司副總經理的蘇拾忠,總會常常與投資的網店webchain公司(在網上賣辦公用品)、友大書局(網路書店)交換經營構想與討論策略,並幫他們尋找合作對象。他表示,「剛起步公司(start ups),可能缺資金、行銷、技術或人力等營運資源或知識,這是創投需要幫他們解決的事。」

大者恆大,前進美國

同時,集團化使大者恆大,成為趨勢。國內排名前三大(二月資本規模)的怡和創投集團董事長王伯元就表示,「好的案子大家搶得兇,」大型創投有較多資源與人脈的籌碼,尚能分一杯羹;國外創投有好的案子也會先向台灣前幾大創投公司提案,使大者恆大。加上今年取消創投資金三%的租稅抵免,對績效不好或規模小的創投公司,將造成資金募集的困難,他認為未來創投業會向銀行業一樣走向合併。

網絡化的資金營運布局,則帶動全球化、無國界投資。今年國內出現上百億的創投基金,包括九億美元的昆仲基金及怡和旗下五億美元的國外基金,過去少見,顯現國際規模戰已經啟動。富鑫創投公司有四○%資金投資美國,最近更花了兩百萬美元,與日本光通信公司共同投資新加坡一家電子商務公司,「不投資,就是最大風險,」國內排名前四大(二月資本規模)的富鑫創投公司總經理李岳貞道出國際化的必然趨勢。他也指出,能提供最多附加價值,才有機會爭取到國際投資機會。富鑫背後股東包括宏?、聯電、華宇、友訊等國內知名公司,可輕易提供策略聯盟媒合、人力資源、通路規劃、尋找製造基地等附加價值。

台灣十六年創投業歷史,培養約五百名專業創投人員,如今都將箭頭瞄準全球投資版圖,準備一展身手。「真正好的機會在美國,」美國華頓學院(Warden)畢業、華鴻創投公司總經理陳仕信表示,面對新興產業的革命,為了抓住先機,他們在台灣主要投資早期公司,今年並預備將美國投資比率從三五%增加到四○至五○%,華鴻在美國約有六家公司集資案中,扮演主導投資(Lead investment)的角色,且幾乎都是沒有華人執行長的公司,表現特出。

蘇拾忠指出,台灣創投業國際化仍不足,約三分之二的投資還是流向海外華人公司,有待積極建立國際化網絡。

大陸市場引發新契機。蘇拾忠指出,台灣創投公司引介美國矽谷公司的技術、資金、管理能力到大陸發展高科技,是主流發展趨勢。

美國公司重視大陸市場,「台灣創投是靈魂人物,讓美台中形成高科技群集(cluster),」這是台灣創投公司進軍投資美國公司的重要籌碼。

相對國外創投集團化的競爭,台灣創投公司也加強仲介服務的角色,提高附加價值。美國創投與投資銀行的互動密切,當被投資公司增資需要更多資金挹注,創投就介紹投資銀行加入投資,甚至包辦財務與股票上市承銷的業務,台灣的怡和創投與台灣工業銀行即形成類似的合作關係。

生技、通訊為最新投資寵兒

不同產業需要不同的資源與服務,國內從一般型高科技基金慢慢將演變出利基型或專業型基金。「國外創投基金分類很細,台灣卻以一般型居多,」一位創投業者指出,雖然台灣高科技公司草創期十之八九幾乎都有創投的資金幫助,但創投基金一直沒有分類聚焦。去年起,誠信創投募集了兩個生物科技基金,富鑫創投也募集了軟體基金,並接著成立通訊基金、生技基金,顯現利基型、專業型基金開始應勢而生。

誠信創投兩個基金雖然只有約七億新台幣的資本,卻靠長期建立的投資組合與資源,贏取被投資公司的注意。「像Web一樣,每個公司之間都有綜效,」誠信創投公司協理沈志隆表示,他們投資的臨床試驗與基因藥效學公司就可與投資的製藥公司合作,變成上下游關係。他們九○%資金投美國公司,預計今年就會有三家投資標的會在美國上市。

專業基金經理人才能精準的投資。曾任職美國默沙東藥廠八年、中華開發工業銀行生化科技投資小組經理宋台生表示,「很多念化學的也來做生技創投,其實並不妥,」生物科技產業知識門檻很高,像基因製藥就分為第一代與第二代概念公司,他每週都定期閱讀學術期刊,以瞭解最新生物科技趨勢。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宋台生指出,美國生技產業已有兩千億美元的市值,潛力驚人。他指出去年第四季開始,生物科技公司因為基因技術的成熟,最近就要完全解開基因地圖;加上網際網路的資金回流,大家都習慣用產業前景來看股價,使生技公司上市後,股價成長三、四倍的比比皆是。

通訊是另一個極具投資潛力的產業。根據美國Pricewaterhouse Coopers企管顧問公司統計,去年第三季美國創投基金共投資二十六億美元在通訊業,較前年同期成長三倍,並超過軟體及資訊業,約占全美創投資金總額的三分之一。陳仕信表示,隨著數位產業的成熟,通訊從有線到無線、從國營到民營、從主要傳輸聲音到主要傳輸數據加上不同異業結合,使通訊產業出現巨大的成長空間,華鴻創投公司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針對通訊和網路業的投資比率就達到五二%,今年將會成長到六○%。

華鴻創投公司投資協理賴志翔說,「我們希望上下游形成一個投資樹,」他指出,以砷化鎵晶片為主的通訊業,有可能重演電腦矽晶片的台灣代工奇蹟。諾基亞公司就預估到二○○三年,通訊業將有十倍的成長,且二分之一的硬體零件將在台灣製造,商機驚人。唯一變數是台灣通訊科技人才,仍十分不足。

新興產業勃發,機會隨之滿溢,但決戰點是精準度與速度。「要投得快,也投得好,」陳仕信認為,創投公司必須信任、授權創投經理,好的案子,幾通電話溝通就可迅速確定投資,才不會錯失良機。通訊業評估需要十年以上經驗的資深人員;網路業則需要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主管必須信任專業創投經理的精準度。一般投資案決策縮短到約兩個月,有的案子甚至一週內就決定。

新興產業打破過去傳統產業的經營法則,再造新的營運模式。傳統的經營者已不能完全掌握新興產業的需求,新一代的創投人遽然出現在舞台中央。

這批較早有網路經驗、人脈的年輕人,多數是從網路業的經營者轉型為創投人,他們強調的是實戰性、全方位的服務,反而更具有次世代創投網絡化與服務導向的特質。

人稱老貓、有十年網齡的銀河網路電台負責人、銀河互動網路公司總經理李國傑觀察這些人的處境說,「網際網路匯聚那麼多錢,為何不自己賺,」他覺得,這些玩家本身就很有集資能力,充滿了動能。

三十三歲、經營財經網站哈網成功的高曉龍,就希望將哈網的經營經驗擴延開來。沒用哈網的任何資金,自己募資三至五千萬資本額,並找來技術、法律、會計與行銷的專才,高曉龍做創投及育成的哇沙比公司,在兩、三個月內成軍,並在四個月內募到上億元投資基金。

去年十一月,高曉龍一個人在杭州南路租來的公寓住宅(也是辦公室)裡吃泡麵、癡想規劃,這次創業因為怕另一半太累,他沒讓太太參加,孤軍奮戰,「我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從在宜蘭高中組校刊社、讀嚴肅書籍,高曉龍就有實現自己獨特想法的驅力,於清華大學念書時他也一直是校方認為的「異議分子」,首度透過地下社團請民進黨的人來演講。因此他會在創立哈網、一個政論網站後,又創立哇沙比公司。

高曉龍強調實戰性。透過哈網經營財經社群的過程,他認為,他們可以直接快速地瞭解網路公司的需求,提供網路公司法律、行銷、財務、技術等服務與建議,並換取對方的技術股或直接入股。

另外,身為網路老兵,他們可分辨出,什麼是網路才會出現的服務,對網路公司客戶做深層評估。哇沙比本身的組成有技術、法務、財務各環節人才,就像一個資深的網路公司團隊。

同樣三十三歲、過去替公誠電子券商打下基石的英柏騰數位策略公司總經理嚴啟慧,經營網路下單的成功經驗,也讓她想轉型為創投育成角色。

獲得英特連公司(持股近四○%)的資金挹注,她打算拿實務經驗,來幫助眾多想網路創業的人,成立英柏騰數位策略公司。他們預估一年孵育三至五個公司,每個公司投入一至兩千萬,從營運計畫書怎麼寫,到未來的增資、行銷、技術問題,一手包辦,「不只是financial partner(財務伙伴),而是business partner(事業伙伴),」嚴啟慧努力在北市民權東路找了一個三百坪的辦公室,切成四個單位,讓四家創業公司使用。目前已經有四家網站公司進駐。

他們從英特連公司、PChome Investor基金、新光保全、遠擎管理顧問公司募得六千六百萬資本額,結合e-Consultant(網路經營顧問)與創投基金,讓創業資源得到充分整合。

「未來會變成是synergy(綜效),」嚴啟慧認為未來幾個股東均可扮演策略聯盟角色。初期他們就以經營顧問業務和代銷英特連的電子商務軟體,希望獲利,一年半內在第二類股掛牌上市。

對育成的公司,也以一年為觀察評估期,預計在最短時間上市。

實體、虛擬對決即將開展

創投與育成的合流,促成許多管理、會計或法律顧問公司,也希望轉型成對方真正的事業伙伴。他們針對高科技公司,要求將服務費以公司股份來支付。目前全球五大企管顧問公司都開始收取公司股票,做為顧問費,甚至連最保守的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McKinsey),對現金吃緊的網路公司,也收取股票替代現金。

進一步,知名的顧問品牌,正式跨入創投領域。全球五大企管顧問公司之一的安達信顧問公司(Andersen Consulting)去年底宣布成立Andersen Consulting Ventures創投基金,預計五年內,投資十億美元於新興網路事業;他們今年二月更於全球成立十七個「發射中心」(launch centers),提供創業者創業服務及出租辦公室,安達信預計這項計畫,將在三年內為他們帶來價值十二億美元的股權收益。

不僅是安達信公司,包括Ernst&Young、KPMG、Pricewaterhouse Coopers等會計師事務所、企管顧問公司,面臨網上起家的競爭對手,也積極發展網路事業,甚至轉型成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應用服務供應商)。目前已有一些新興公司如Razofish、Scient、Viant等,在網路上提供會計或企管顧問的工作,實體顧問公司與虛擬顧問公司的大戰一觸即發。

除了虛擬顧問公司,虛擬創投公司也出現江湖,並強調即時的服務。美國網路上的創投撮合平台Garage.com,由前蘋果電腦首席佈道家川崎和《富比士》雜誌發行人卡加(R. Karlgaard)等創辦,他們提供公司法人、資產在兩百萬美元的投資家和潛力創業者,一個資訊豐富兼具寫營運計畫書等多樣功能的媒合平台,以收取會員佣金獲利。

去年,他們共促成一億零一百萬美元的投資,並扶植創立超過四十家新公司。

虛擬創投公司也在台灣萌芽。前英國電信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傅建華,有過數年高科技創投的機會,他觀察台灣創投資金(equity buyers)太多,可投資標的(equity sellers)又太少,其中資訊不夠公開流通,是一個重要問題。他遂成立vchub.com,預計本月開站,希望透過網路來促成兩方更密切合作。除了媒合收取佣金外,他募集了三億自營基金,同時物色好的投資標的。

創投業成為服務業

傅建華並準備成立人才網站,專門提供創業公司,尋找適合的人才。他認為有了不同人才,不管是技術、行銷、法律、財務等問題,都可獲得解決。「創投業已經變成是服務業,」他說,結合創業家、投資家、技術人才、專業人才四個資料庫,資訊互通,希望建立新品種的創投模式,除了類似garage.com等創投入門網站(VC portal),再增加新的服務項目。

網路熱潮吹起,台灣不論在創投或網路發展上,還在追趕。建邦創投公司董事長胡定華表示,「台灣的網路公司都是me too 居多,」很少有國際的原創性,同時公司股價也很亂,常常在口頭上加一、兩元的狀態下成交。

任教於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永然法律事務所網路著作權律師葉茂林指出,國內連智慧財產權的建價制度都尚未完全完成,網路公司涉及估價或合併時,糾紛層出不窮。法令上,政府規定技術股不能超過二分之一,發起人在上市一年內必須集保,不得轉讓股權,也限制了高科技公司的發展。「跨領域人才十分缺乏,」他道出,針對新興產業的快速進展,社會面的基礎建設還不完備。

創投的處境如是一般。當國際創投機構走向集團化、網絡化、服務導向,並正墊高門檻,成為有規模的經濟秩序時,已經落後的台灣玩家,機會在哪裡?

創投業如何評估一家網路經營團隊是否會成功?

建邦創投公司董事長胡定華認為:

一、 領導者有無成功經驗。

二、 領導者不一定要有百萬人的魅力,但要有魅力把公司人才聚合起來。

三、 不要小看行政管理系統,因為技術人才的差異有時還算小,但行政管理的品質必須注意。

四、 成員是否價值觀相近,臭味相投,最好還各有所長。

五、 成員商業嗅覺(business sense)是否敏銳?

六、 對員工智慧財產權、股權是否尊重,能分股權給員工,員工才可能效力。

七、 經營團隊與創投公司的互動是否頻繁,是否會善用、借用創投資源與經驗?(季欣麟)

創投業如何評估一個網路營運模式是否會成功?

美商中經合集團董事、知識總監王立文認為:

一、 市場規模是否夠大?

二、 獲利性如何?可透過行銷費用、研發費用、雜支費用等比例表做分析。

三、 是否具創意?避免完全是me too。

四、 營收情形,是否照著進度賠,呈現微笑曲線。

五、 技術配合程度。

六、 是否有主導性知識(domain know-how)? 可能是通路經營經驗或是其他專業經驗。(季欣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