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純淨、如天鵝絨般光滑、持續五十秒的高音,讓滿場王宮貴族||尤其是夫人們||情緒沸騰到極點。電影「絕代艷姬」中,主角法瑞奈利(Farinelli)這時華麗地站在台上答禮,掌聲久久不歇。「絕代艷姬」是描述巴洛克時期著名閹割男高音法瑞奈利一生的故事,電影的幕後配唱者德瑞克‧李‧瑞金( Derek Lee Ragin),即將於三月八日在國家音樂廳演出,這將是台灣觀眾第一次聽到這位黑人假聲男高音的演唱。
古歐洲宗教音樂主流||閹人歌手與假聲男高音
今天,提到男高音,一般人腦中立即浮現的是帕華洛第、多明哥、卡列拉斯三大男高音碩壯的身影,以及他們渾厚、高亢的歌聲。但是,你可知道在巴洛克時期流行的,卻是一種聽起來像女聲,純淨、光滑如天鵝絨般的男高音?為了一輩子維持這種音質,當時許多小男孩甚至被父母送去接受去勢手術,以在樂壇出人頭地。
數年前曾經上演的電影「絕代豔姬」(Farinelli),就是描寫一位閹割男高音法瑞奈利一生成名的故事。
西方古典音樂起源於宗教音樂;但當時歐洲教會合唱團,清一色只用男聲。在天主教傳統觀念裡,女孩子最好保持緘默,也沒有權利進教堂唱歌。因此,今天我們所熟知的合唱團女低音聲部,當時都是由男聲擔任;而女高音則由小朋友演唱。
就因為當時音樂作品的女高音部很多都由男聲擔任,閹人歌手和假聲男高音於是發展起來。
男孩子到了青春期會變聲,但為了唱出如孩童時期般純淨清亮的高音,當時的男歌手不是用假聲來唱,就是接受去勢手術。尤其在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地區,很多人發現去勢可以保持好聲音,唱得好就可以名利雙收,所以很多「星探」就極力說服窮苦人家的父母,讓家中小男孩在十歲以前去勢,送到皇宮獻唱,以求一舉成名、出人頭地。
小男孩一旦去勢,生理結構發生改變;他們的身體會長大、胸腔肺活量也增大,但聲帶卻仍維持小朋友一般的細薄,所以唱起高音來就像吹哨子一樣輕而易舉。但這種不人道的作法,終究會隨時代演進而式微,取而代之的就是假聲男高音。因此在當時的社會是閹人歌手和假聲男高音兩種表現形式並存。
樂壇大吹復古風,假聲男高音再受矚目
假聲男高音和後來歌劇中所聽到的男高音(tenor),表現完全不同。西方工業革命以後人們變富有,原本巴洛克時期三、五百人的劇院,漸漸擴充到浪漫派時期三、五千人的規模。音樂作品本身的編制、樂團、場景也愈來愈龐大,演唱者也更加鑽研技巧,以呈現飽滿、圓潤的聲音。假聲男高音的特色不在於「怒吼」,而在歌聲的「線條」,所以顯得較為婉約、光滑。然而,假聲男高音畢竟是一種不自然聲音的模擬,所以唱的時候聲帶容易疲累、聲音無法持久,甚至音準容易跑掉。
假聲男高音再度受到重視,其實是回到一種「典型」,也是一種「復興」。世紀末面對新紀元,「復古」的心理需求形成風氣;西方從中古到巴洛克時期的古樂,也愈來愈多人聽。但是假聲男高音的發展,過去還是偏重在歐洲地區。這次來台演出的假聲男高音德瑞克‧李‧瑞金,在美國找不到人教他,於是只好到荷蘭去學,從此獲得突破。而他又因為是黑人、有些特殊口音,也使歐洲人對他產生極大興趣;因此他演唱和錄音的曲目,除了韓德爾的神劇之外,還包括了黑人靈歌。
假聲男高音的發展,在台灣更是開端。台灣唯一的假聲男高音周文彬,兩年前剛從國立藝術學院畢業。小學六年級時,周文彬的同學都熱衷於流行歌曲 ,但他突然對帕華洛第著迷,所以就一路參加合唱團。到了高二,他跟隨東海大學陳思照老師學習男高音,但後來經過各種測試,發現他的音域比一般男高音高出四度,於是他接受老師的建議 ,改往假聲男高音發展,並以此為主攻、報考大學。由於是第一位以假聲男高音參加聯考,當時的考試甚至一度中斷,因為評審們需要時間討論如何評分 。
三大男高音的魅力風靡了國際樂壇十年,而最近威爾第、普契尼等作曲家的浪漫派歌劇,逐漸在台灣找到它的聽眾,這一次透過德瑞克‧李‧瑞金的世界級假聲男高音演出,台灣聽眾或許已準備好開始接受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聲音藝術。(以上內容由假聲男高音周文彬、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助理教授梁秀玲口述、台北愛樂電台郭大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