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溫室效應持續加溫

熊珊慧
user

熊珊慧

2000-01-01

瀏覽數 27,000+

溫室效應持續加溫
 

本文出自 2000 / 1月號雜誌 第163期遠見雜誌

一般人對溫室效應的解讀,不外乎它能夠維持地表的溫度,地球才適合人居住。近年來,由於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進入大氣中,造成地球人為溫室效應,使得地表溫度增加,全球氣侯異常。因此,溫室效應新世紀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對未來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是一個頗值得探究的議題。

溫室效應與全球溫度變化

一般專家咸信,平均溫度上升應是必然的趨勢,但也有人持反對意見。不過,不管溫度指數如何升降,溫室效應在大氣溫度變化上,絕對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八日出版的美國《時代週刊》,引用氣候專家所言指出,過去一個世紀,全球平均溫度提高了大約攝氏○‧五度,即使有其他學者對測量結果存疑,溫度上升的趨勢還是被一般科學家所接受。

根據IPCC(氣候變化政府間專家委員會)預測顯示,到了下一個世紀末,二氧化碳含量將會是現今含量的五倍,大氣中二氧化碳持續增加的事實,暗示全球溫度與海平面都會隨之升高的連鎖反應。

事實上,IPCC也的確公布了到西元二一○○年之前,全球平均溫度將上升一到三‧五度的預測數字。對於如是的氣溫更動,人類活動被指為是罪魁禍首,只是引起溫室效應的因素複雜,人類活動不過是原因之一。舉凡大西洋海域的海冰或撒哈拉沙漠中的土壤狀況,都可能是牽動溫室效應的因素,甚至洋流與雲層變化都是變因,很難概括論定。

就在專家學者憂心忡忡的同時,也有人持不以為然的態度,環保作家麥可雷莫尼可(M. Lemonick)就是一例。他為美國《時代週刊》撰文指出,溫室效應會加速地表降溫,引導人類進入冰河時期,這樣的反駁,可從墨西哥灣流得到印證。

墨西哥灣流在正常的情況下,分別朝東及北向歐洲流去,並且溫暖整個歐洲。就在洋面循環遞送的過程中,水分不停地蒸發,剩餘下來的鹽分,則使得洋流因為比重過大,不得不循環至海底,並且往南回流;流至赤道附近時,又因為與熱帶河流與雨水所帶來的水分匯集,沖刷鹽分之後,灣流比重減輕,又再度回流至海平面並向北流。

只是,正常的循環途徑卻可能因為溫室效應而發生變化。由於溫度增高的關係,造成格陵蘭島以及北極海融冰。融冰所產生的水分回流至北大西洋後,卻造成墨西哥灣流無法像前述般,因為缺少水分,鹽分比重增加而向下回流,也因此無法得到適當的水分補給,向南回流的水流循環一旦中斷,墨西哥灣流也就呈現停頓狀態。

如果墨西哥灣流停止成為事實,整個歐洲將變得非常寒冷,羅馬的緯度與芝加哥一般高,置身巴黎宛如北達科他州一樣。天氣一冷,附帶而來的雪量自然增加,陽光照在雪上又形成反射,造成愈來愈多的太陽能被吸走,不啻是寒上加寒,於是,溫室效應促成全球降溫的說法形成。

溫室效應對生態的影響

一個地區氣候的好壞,無疑直接決定了當地旅遊業的興衰,一如BBC新聞引述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的報告指出,「熱浪、乾旱、海平面上升、森林大火、以及疾病等外在環境的改變,都可能使熱絡的旅遊天堂瞬間變成觀光煉獄。」

既然氣候與觀光事業息息相關,伴隨溫室效應而來的溫度升高與海平面上漲,自然也會對全球的旅遊業造成衝擊。誠如克拉博士(Dr. Ute Collier)所說的,「當溫室效應開始左右人類度假的選擇時,也就是旅遊業必須付出巨大代價的時候。」根據他的研究報告顯示,溫室效應可能造成的傷害,以及對旅遊觀光帶來的影響與改變,計有以下六項:

一、當氣溫超過攝氏四十度時,遊客待在東地中海休閒度假勝地的時間會相對拉長。

二、覆蓋在澳洲上端的雲層變薄,旅客被曬傷以及得皮膚癌的機會增加。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三、西班牙原本是許多旅行團暢遊北歐的終站,卻可能因為加溫,瘧疾復發,使得遊客為之卻步。

四、阿爾卑斯山脈的雪量減少,滑雪季節隨之縮短。

五、珊瑚礁遭到破壞,海平面上升。

六、對觀光客想看的野生動植物造成壓力,甚至對人類居住的環境也帶來壓力。

綠色和平組織日前公布,他們有證據支持氣候變化對野生動物的影響甚鉅。根據他們於九九年七月間在北極地帶進行的生態研究報告顯示,海象族群有遞減的趨勢;溫室效應所帶來的海冰消退以及食物供應量的改變,正是直接影響野生動物生存的一大因素。

BBC新聞另外引據綠色和平組織的說法,當海冰融化,海水上漲,自然使得海象要到海底探食的困難度加深。另外,冰塊消退的現象,也使得北極熊被迫必須到較遠的地方覓食,溫室效應對野生動物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此外,因為開放式水域對於四周環境的加溫效果遠勝於冰,海冰消退也會加速溫室效應的現象,如此的循環,使得生態環境愈趨惡劣。

生物多樣性瀕臨危險

因應地球各種不同的生態,自然產生適應於該生態特有的物種。物種與物種之間則因為地理環境阻隔的關係,遷徙不易,不同物種競奪生態系間的資源不至於大規模、快速地發生,生物多樣性才得以維持。

根據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內文指出,生物多樣性的均衡狀態,正因為人類活動的加速進行而遭到嚴重破壞。

由三位教授合著(Reed F. Noss, Edward T. Laroe III, J. Michael Scott),一篇名為「瀕臨絕種的美國生態」的學術論文中指出,生物多樣性之所以失衡,起因於物種棲息地遭到破壞。環境污染與文明的開發行為,在侵害天然生態資源的同時,也使得本來生存於該生態系的生物面臨滅種的危機。至於人類為了各種藥用、食用、娛樂用途,甚至漫無目的地獵捕與採集各種動植物,更逼迫生物走上絕種的命運。

另外,人類運輸與交易情形日趨頻繁,使得物種跨越生態阻隔而長距離遷徙的機會大增,外來優勢物種快速地掠奪本土物種的生存資源,大量繁殖之後,更進一步威脅到本土特有物種的生存機會。

近年來基因工程迅速發展,人類刻意進行的物種交配,或人工製造出來的新物種,在有心人士的實驗安排下,大量進入到自然生態系中,對自然界生態平衡帶來完全無法預料的衝擊,也為生物多樣性帶來莫大的威脅。

有鑑於生態環境逐漸失去平衡,生物多樣性遭逢空前危機,環保人士在告急之餘,也希望透過立法來保育。目前全球有一百七十二個國家參與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結,其目的在規範未來生物資源之產權、維護以及生計發展。

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制定,旨在保護環境與物種,對於人類基因的研究與應用,卻沒有太大限制。誠如麥可雷莫尼可為美國《時代週刊》撰文著述,複製人絕對是下世紀趨勢之一。只是,人類基因一樣牽涉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問題,而人類胚胎的複製,以及生命權等問題,更涉及人道上的法律爭議。因此,在考量社會、文化、法律與倫理諸多層面的情況下,人類基因與遺傳工程的研究,絕對要在嚴格的規範中進行,至於如何立法執法,就衍生出下世紀的另一項環保新議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