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的科技進步並沒有賦與人類免於病痛的權利。近年來,健康意識抬頭,力行養生之道正是人類學習與疾病共存的方式。除了適度的運動和正確的飲食習慣以外,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會有其他的選擇嗎?現階段基因工程和生物科技的發展趨勢,很可能會是答案所在。
量身打造個人專屬的療法與藥物
在民間組織和官方機構公開較勁之下,以美國和英國為首的科學家們刻正緊鑼密鼓,希望在二○○○年春天以前完成人類基因定序解碼,從而辨識每一個基因的運作與功能。
天性樂觀的人們盼望,目前仍無法治癒的重大疾病如癌症、愛滋病、老年癡呆症、糖尿病等等,都能像二十世紀的小兒麻痺和天花一樣,消聲匿跡;其中又以癌症最受關注(惡性腫瘤為台灣人民十大死因之首)。
講求實際的科學家則告訴我們,就算短時間內無法找到解藥,至少已經確定:基因的突變是癌細胞形成的罪魁禍首,預計十年後的醫療技術能在少數細胞開始做怪時就偵測到病變,並且馬上利用藥物抑止癌細胞擴散。
因此,二十一世紀的醫療保健絕對是預防重於治療的時代。換句話說,疾病的預防和控制也將被視同疾病看待。
面對癌症,我們的心態與思考模式也必須改變。因為,癌細胞一旦形成,很可能就如影隨形般地跟著你,就像高血壓和糖尿病一樣。我們需要的是預測和控制,而不是診斷和治療。
科學家希望在十年之內成功研發癌細胞測試工具,例如從排便中找出可能發生病變的結腸細胞,或是驗血就可以偵測到多種其他類型的癌細胞。一旦找到可疑的細胞,病患可以服用抑制細胞繼續惡化的藥物,預防癌細胞擴散。即使二十一世紀的科技仍然無法治癒癌症,至少可能罹患癌症的高危險群,不必活在不可知的恐懼當中。
二十一世紀的醫療重心將不再是發展對大多數人有好處的萬能解藥,而是從每個人的基因特徵找出罹患疾病的傾向,量身打造個人專屬的療法和藥物。個人健康的維持就像企業經營一樣,也要做好風險管理。
控制基因,醫治老化
科學家已經找到主宰老化過程的基因,如果可以控制基因,老化也能當做一種疾病來治療。其實,人類的壽命在過去一百年內已經延長了很多。以美國為例,二十世紀初的美國人平均壽命為四十七歲,在世紀末的今天是七十六歲;其中醫療保健和環境衛生的進步,當然功不可沒。
如果依照這個比率推算,我們能否大膽地預測,二十一世紀人類的平均壽命也許可能延長到一百二十三歲呢?屆時,「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不再只是好聽的祝壽賀詞而已。
問題是,人人都想變人瑞嗎?如果活得老也可以活得好、活得有尊嚴,至少吃飯如廁不需假他人之手,答案或許是肯定的。既然生命周期延長,最基本的求學、成家、就業和退休等等人生大事是否也該順延?否則退休後的漫長歲月,又該如何打發?如果一個人可以活到一百二十三歲,六十五歲的退休人士根本還是壯年!
一旦老化的過程不再像個敬業的生理時鐘,一分一秒、勤勤懇懇地向前推動,一刻也不敢懈怠,我們是否可以依據個人的生涯規劃,安排並剪輯進度,妥善分配可得資源?說穿了,就是可以自己決定什麼時候才要變老!
目前,全球人口結構老化的事實,令經濟學家憂心忡忡,一再呼籲各國政府正視問題的嚴重性。人類平均壽命每延長一年,就必須仰賴一%的經濟成長,才能負擔退休人口的養老和醫療費用,否則,維持社會繁榮將相當艱難。基因工程科學家和經濟學家可能必須達到某種程度的共識;在他們設法說服對方的同時,你想活多久?
文明病的威脅大於病毒和細菌
就在科學家不眠不休對抗病毒的同時,大自然也不曾閒著。新的病毒持續侵害人體,更為頑強的變種細菌,亦不斷在環境中孳生。事實上,過去五年來,科學家已經又發現至少三十種的新病毒。人類社會和經濟模式的改變,似乎扮演了助紂為虐的角色;因為,只要人口持續成長,疾病也會跟著爆發。此乃大自然的法則,不容人類抗拒或是討價還價。
根據聯合國的一項研究指出,預計在二○一五年全球將出現二十六座超級大城,其中有二十二座位於開發程度較低的國家,例如印度的孟買、孟加拉的達卡,和奈及利亞的拉果。預計在二○三○年,全球六○%的人口將集中在都會地區。
美國《時代周刊》將這種人為的過度集居所形成的病菌溫床,形容為一枚「生物定時炸彈」。現代人類高速度與高頻率的旅遊活動,無疑是最具效率的「生物網際網路」,媲美現今最熱門的寬頻傳輸。
或許我們無法消滅病毒和細菌,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紀,醫療史上認定的重大疾病如傳染病和慢性病,則可能被新興的文明病所取代。久坐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自傷和他傷的暴力行為,以及菸酒的攝取等人類行為所造成的健康威脅,恐怕會比病毒和細菌更難控制。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的預測,到了二○二○年,美國的十大死亡與傷殘原因中將有四項與生活品質和人類行為有關,分別是第二名的嚴重憂鬱症、第三名的交通意外、第六名的呼吸器官感染,以及第八名的戰爭傷亡。行政院衛生署公布的八十七年台灣地區十大死因當中,意外事故與不良影響排名第四,自殺排名第十。
無論人類行為造成的健康問題是否足以構成公共衛生新議題,所有在未來可能導致死亡、疾病、傷殘,或是健康不良的因素,都值得我們去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