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從科技.管理.人文重塑台灣

陳卓君
user

陳卓君

2000-01-01

瀏覽數 15,150+

從科技.管理.人文重塑台灣
 

本文出自 2000 / 1月號雜誌 第163期遠見雜誌

主持人:今天辦這項座談會,是因為在二十一世紀,台灣要做一個科技島,但在科技外,還要有人文。如果科技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人文就是方向盤,管理扮演一個軌道的角色或是加速器的角色。所以科技快速地發展,人文使我們有正確的方向,管理變成軌道,可以節省資源和發揮效率。

更長壽、更富裕、更自由、更和平

曹興誠:現在的科技從十七世紀開始發展,歷經四個世紀的發展。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是突破體力限制的開端。在十七世紀以前,人類利用的動能只有藉由自然的風力和水力;從十八世紀後,開始發展蒸汽機、汽車引擎等動力機械。十九世紀隨著有線及無線通訊的發展,使人類突破空間的限制。二十世紀以來,在物質、能源的發展突破物質有限的限制,人類學會創造物質的本領。

到了二十世紀下半期,電腦的發展及未來的網際網路的發展,讓人類突破腦力和知識的限制。未來基因工程的發展將可以免除病痛和壽命的限制。所以科技的基本意義是不斷地突破我們的局限。在二十一世紀,創造財富和提升生活水準主要是仰賴知識,因此很難想像二十一世紀會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二十世紀以前之所以會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是因為人的生活、財富的創造非常倚賴土地、勞力以及土地所附帶的資源。但是到二十一世紀,財富的創造和生活水準的提升主要是靠知識,土地、資源、勞力在提升生活的效用上大幅減低。

由於各種對人類限制的解除,可以想見,二十一世紀是個人主義和小眾文化抬頭的世紀,尤其是個人在未來受到很大的解放,沒有貧病的困擾、威權主義的壓迫、戰爭的威脅;所以在一個非常自由的環境下,文明會以更快的速度推展並與時加速。

激發更多潛能的研究

曾志朗:人類的學習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語言。愈來愈多人開始討論如何學習、記憶,現在有了相當大的突破。以往我們在外界觀察人怎麼學,現在可以透過工具觀察看到人腦神經如何運作,所以工具的進步就是文明的進步。

我回台灣就到中正大學,之後不得不到台北,因為一部很重要的儀器——核磁共振腦照影。這個機器可以很快看到人類的演化和步驟。我們可以發現在兩腦間有一個事實控制的所在地,從這些地方可以慢慢瞭解作夢、興奮、幻覺、情緒。這在過去是不能想像的,但在這幾年間可以直接看到腦部的活動,並且和生活立即地結合在一起。

幾世紀以前,在歐洲有學者提出「心物兩元」,但現在可以看到心跟物其實不是截然兩元,有很多即時的相互運作。現在的技術可以看到人的認知能量,由此帶出一個觀念:如果一個地方認知發生問題,是否看得出來?這個機器可以讓我們看到腦部缺陷和某些病變會連結在一起。現在有人猜測二十一世紀健康檢查是否會改變?以往是從各個步驟的檢查來看是否有病,當我們有這部機器快速地把全身以及腦部情形以圖片呈現出來,馬上可以知道是否有症狀。一個工具的進步,能夠讓預防做得更健全。

下個世紀不是單一科學的探索,而是很多科學之間的對話。很多病症如自閉症等,經由不同的科學對話,可以得到一個新的影像。誠如曹董事長所說,二十一世紀必定是基因與數位的時代。全世界將在二十一世紀為基因做解碼,台灣可否趕上這項創舉,並有所成就?我很驕傲的告訴大家,陽明大學就有。在二十二對基因中,我們會在第四對上貢獻所研究的結果,因為它有抑制癌症的能量,加上台灣前輩做了相當多的研究,所以台灣才能這方面有所貢獻。

知識資產的管理

張明正:所謂的管理就是把資產很有效地運用,使公司得到最大的價值。資產本身是隨著科技在改變,讓資產變得更自動化。到了二十一世紀,所面臨到的資產是智慧,或是將經驗轉為知識,利用網路傳到全世界。這是我看到一個很重要的管理和科技的聯繫關係。

智慧仰賴人的創造力。回到人本的問題,如何讓人發揮創造力是很重要的議題,也是主導下世紀在Internet中如何驅使財富、科技繼續進步的很大因素。

司徒達賢:對這個議題有三項意見:一是創造與維持一個充滿學習與成長的組織;二是一個尊重與參與的文化;三是有公平而理性的制度。

在市場競爭下,科技發展是否真的讓人過的更好?那麼我們努力賺錢所為何來?不斷地在組織鬥爭只為升遷?觀察我們的社會,人在物質滿足後,在心靈方面卻更加空虛。而空虛的來源是社會沒有給我們成長和學習的機會。如果這點無法解決,再多的科技不見得讓我們活得更快樂。做為企業經營者,應協助員工創造出學習與成長的環境。

第二要有尊重與參與的文化。無論高階或是低階的人員,對於企業都有貢獻,因此企業要去尊重每一階層的人。但是很多企業主不一定有這樣的風範去尊重每一個階層的人。結果當你是中低階層時,本應得到的尊重或是貢獻,因為這個社會或組織並不尊重,因此在這社會或組織中不斷去攀爬。但是升遷有限,使得絕大部分的人一生都會在鬱悶挫折中。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最後是公平且理性的制度。很多貢獻多的人卻不一定得到的多,這是一種很大的衝擊。從管理的角度來看,應建立公平且理性合理的制度。做為一個企業經營者,應該以身作則,建立一個公平且理性合理的制度。如果企業做好這件事情,我相信整個社會所感受到的挫折感一定會降低。

重建新時代的人文精神

黃春明:科技是少數人成果的呈現,但卻改變大多數人的生活形態。人文是大多數人呈現出的東西,所以形成得很慢,要破壞卻很快。在四十年前有一個人文大地震一直持續至今。

四十年前的台灣正值農業社會轉型。工業化的產生,便是將農村過剩的勞力集中做勞力密集的加工。人文大地震就是因為移民而產生,人口的常態分配一旦被破壞,人文就不存在了。雖然國民所得提高,但是成長的環境改變了。小孩子因為生活在雙薪家庭中,因此必須被托給托兒所、幼稚園,小孩子的家庭教育環境消失了。學校的教育環境又充滿了升學壓力,家庭的教育環境應該是以行為教導為主。

現在沒有這種家庭環境來教育,過去的三代同堂也不存在了。過去老年人和孫子之間的相處是一種文化的傳遞,現在人文文化的傳遞是靠機器、電子,這是不一樣的。

一個人對土地的情感是從小著床的,如果小孩子沒有固定的地方生活成長,隨著父母親遷徙,對土地沒有情感,也就沒有認同。沒有認同,人格的成長會受到扭曲。所以台灣不管如何發展,缺少認同,這些發展只是空中樓閣。

科技與人文的調和

曹興誠:一般人以為科技與人文是對立的,實際上從文明進展來看,真正跟人文對立的是生態。科學一直在幫助人文成長。從一萬年前到現在,科技做了很多突破,如果沒有科學技術之間做維持,人跟人之間的理想等都不存在,只剩下覓食、生育而不斷地殺戮。因此人類的生活藉由技術的提升而得以進步。

如果完全尊重生態,人們的生活是否會比較好?這不能保證;人類也有可能滅絕。科技是讓人類在生存與生態間取得一個平衡。過去一百年人類發現各項資源,大量濫採濫伐;改善了生活,卻也造成生態的嚴重破壞。但是要挽救生態,還是要靠科學。真正對自然的尊重是要靠科技來做。科技的發展得以讓我們瞭解到自然的奧妙。因為科技讓人類生活更進步,才能感受到心靈上的空虛。所以人文是需要科技來支持的;因此人文和科技是沒有衝突的。

曾志朗:我認為到二十一世紀所面臨的是一個多樣的承認。以往多樣性我們認為只會帶來戰爭、歧視,但在二十一世紀多樣會帶來協調。如何做到協調?如何讓新一代在技術快速發展下能夠得到協調的安寧?

我剛提到基因的研究,可以解決社會上的許多問題,如協助破案等。有些人文學家在看科技時,對於太深的東西就逃掉了或是不願意去理解。所以下一代最重要的是把科學普通化、大眾化。很多科學的發展都有深層的文化意義,就如曹先生所說,科技和人文是一體的,只是一個注重分析,一種注重直覺。

張明正:我覺得讓小學教育多一點創造感是很重要的。

司徒達賢:科技的發展會為文明帶來發展,同時帶來社會形貌、結構的改變。但是科技對人文的影響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科技發展必然會造成資本、知識的集中,究竟對人類有什麼影響?這必須靠政治、法律的體制去導引,創造出一些新的價值。

黃春明:其實科技本身是中性的,科技的倫理性在哪裡?人類從十八世紀以來,受科技之害比較多。環境的破壞絕對是科技所帶來的,人文是不會去破壞的,如果科技有所貢獻的話,是因為有人文的反省,才能將科技導入正確的道路。在工業革命以前,科技和人文一同發展,後來為了追求物質與金錢,科技就從人文倫理上脫序。科技在企業的發展下,如果沒有人文的制度規範,就會像脫韁的野馬。

現在所談論的是生活環境的倫理關係,這有四個主張:第一、人當然有權利生活在地球上;第二、各種物種也有權利生活在這裡;第三、大自然形成的景觀也有存在的權利;第四、下一代也有享受地球的權利,這是最重要的。

說來心痛,從經濟看農業,農業是被矮化了。農業應該用政府的力量保護,過去台灣有八十萬公頃稻田,是保護人文的教室。現在應該要站在人文立場來思考,用人文的智慧帶領科技方向。

曾志朗:今天大家說的都很多元,多元是需要調和,這之間都不衝突,所以多元不造成歧視。多元的選擇下,對於所選擇的要負責,而且需要規範。就像我們在學校談到利用DNA做複製人等工程時,同時提到利用這些工程時必須要有規範在,否則利用複製人販賣器官就違反秩序了。

黃春明:小時候常會學到「巧奪天工」「人定勝天」的座右銘,我覺得把這些去掉是很重要的。人應該要考慮生活環境的倫理。這是冷戰後的新思考。(陳卓君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