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貿易組織(WTO) 西雅圖會議召開前夕,中美雙方閃電簽署「入世」協議,結束長達十三年、被中國總理朱鎔基形容為「黑頭髮都談成了白頭髮」的漫長談判。若說這是世貿組織成立以來最大的勝利,那麼隨後舉行的西雅圖部長會議就是最大的挫敗。在會場外,唯恐工作機會被中國搶走的數萬美國勞工,在街頭與軍警混戰;在會場內,中國外經貿部長石廣生代表開發中國家,高分貝反對美國將「勞動標準」納進世貿組織的「千禧年回合」談判,最後會議潦草收場。這也是世貿組織成立以來,第一次沒有通過任何宣言的部長會議。
中國的「入世」,舉世都感受到衝擊。大陸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更指出,這對中國的影響,可與當年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相提並論。
根據雙方協議內容,中國將把關稅的平均稅率,由二二%降低至一七%,並大幅增加農產品進口額度。而國內電信、網際網路、金融和保險市場,也訂定明確的時間表,開放外人投資。
對中國來說,「入世」的最大好處是,不但可以無條件享有美國的最惠國待遇,不必每年受美國刁難,更可享有美國給與開發中國家的「普遍優惠制」(GSP)待遇。今後貿易對手的歧視性措施,中國將可循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得到公正合理的處理,不再任憑對手宰割。而在世貿組織這個「經濟聯合國」裡,中國也可代表開發中國家,參與世界貿易遊戲規則的制定。
另外一方面,中國的經濟改革,已走到「攻堅」的關鍵階段,既得利益者的抗拒愈來愈強。電信部門的公然唱反調,就是明顯的例子。改革派希望藉由「入世」,引進外來競爭,用外力促進改革。而在內需無法啟動的情況下,中國也期望借助「入世」的刺激,使大陸經濟掙脫泥淖。
表面看來,中國在「入世」後,關稅對產業的保護將大為降低。但猖獗的走私活動,其實早就衝垮關稅壁壘,使中國大陸成為半開放的市場。根據官方估計,九四年大陸的名義關稅是三六%,實際關稅卻只有四.二%,這證明了走私逃稅的嚴重性。一旦「入世」後,走私將頓失誘因。
產業「幾家歡樂幾家愁」
「入世」對中國大陸各行各業,造成「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景象。最大的贏家,當推紡織業與家電業。在紡織品配額制逐步取消,而歐美也無法再濫用反傾銷設限的情況下,大陸紡織品的全球市場占有率可望提高十個百分點。家電業方面,多次「削價大戰」後,經營不善者淘汰殆盡,使大陸家電業競爭力大增。更因產能嚴重過剩,「入世」後,大陸家電業必然大舉進軍國際市場,台灣家電業者已感覺到風雨欲來的壓力。
農業方面,中國的糧食價格逐年上升,現已高出國際市場價格。有人形容美國農產品的擁入,可能會「血洗」大陸農業,對內地產糧省份帶來可觀的衝擊,不但加深內地與沿海的所得失衡,農村失業和人口流失的問題也會更嚴重。
汽車業方面,在地方保護主義盛行下,大陸的地方政府爭相築起稅費壁壘,把其他省份的車廠排除在外,建立本省的汽車工業,造成小型車廠到處林立,生產整車的廠商多達一百二十家,卻只有五家年產量超過十萬輛,根本達不到規模經濟效益。中國原本寄望汽車業成為支柱產業,「入世」後美夢勢必落空。
金融業方面,中國允許外資銀行兩年後可經營人民幣業務,中外銀行屆時將短兵相接。由於大陸銀行必須承擔國有企業的巨額虧損,與外資銀行競爭極為吃力。在銀行自顧不暇的情況下,國有企業的處境將雪上加霜。
儘管人民幣的資本帳尚未開放,但如果外資銀行吸納的人民幣存款,龐大到某個程度,仍然足以左右人民幣匯價。亞洲金融風暴的殷鑑不遠,中國對此必須特別小心。
外資在電信事業的持股能否超過五○%,是中美「入世」談判爭論最激烈的項目。中國寸土不讓,寧願同意「產品特殊保護」條款(未來十二年內,若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急增,可能損害美國廠商時,美國有權採取自衛措施),換取美國讓步一個百分點,持股上限從五一%降到五○%。
為迎戰外國電信業者,去年中國成立了「網通公司」把有線電視網路改造升級,進軍電信市場;並將長期壟斷的「中國電信」分拆成數個公司,藉競爭機制提振效率。而網際網路方面,中國雖對外開放網路內容供應(ICP) ,但很可能以「非正式新聞機構不得在網路發布新聞」,箝制經營自由。
世貿組織特別要求,中國的外貿法規政策,必須全國統一,地方政府的保護主義勢必面臨清理整頓。而因為外資企業目前享受的稅賦優惠(例如內資企業所得稅率為三三%,外資企業一五%),有悖世貿組織的國民待遇原則,對內資企業構成不公平競爭,也可能將重新調整。
中國「入世」後,有可能達成「市場換取技術」,產業脫胎換骨;也可能不敵外來競爭,失業危機拖垮社會安定。嚴峻的考驗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