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以「千載難逢」比喻千年都不易遇到的人、事或機會,如今出現了。再過不到三十天,人類即將邁入另一個千禧年,千載難逢的機會就成為千禧相逢。跨越千禧、難得相逢的人們有世紀末的焦慮,也有面對新世紀的期待:到底下一個千禧,人類會活得更方便、更快樂?還是更有壓力、更失人味?
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曾說,「要預測二十一世紀的變化不大可能,比較有把握預測的是科技革命,尤其是資訊科技和生物科技(或基因工程),將劇烈地改變人類的生活。」
資訊科技,特別是網路的出現,人與地球的關係都會位元化。早在兩年前出版的《位元城市》這本書中就提到,未來的世界會是一個位元星球:人的身上裝有感測器,透過通訊衛星與長途電纜,「身體網路連上建築網路,建築網路又連上社區網路,社區網路再連上全球網路。」
生物科技的突破,更讓人怵目驚心。二十一世紀,原子、DNA與電腦三種科技的整合,不出三年,每個人都有一本自己身體的「使用說明書」,根據說明書,老化、絕症等都可以治癒,人至少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如果再加上器官移植、複製人的成功,更可以決定自己的長相、智商和脾氣。「人類第一次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日本出版的《科技如何改革二十一世紀》一書中,科學家如此斷言。
對台灣而言,這些預測與推論已經透過媒體在眼前、身邊縈繞。目前看得到的反應是,企業、組織的應變比個人敏銳,民間又比政府更有危機意識,經濟和商務領域則遠遠超過政治世界。
再過將近一百天,台灣就將面臨新千禧年的第一個總統大選,有人推斷:「這次總統選舉,將是對人民成熟度的大挑戰。」
挑戰之一是,選民在投下選票時是否考慮到「我選的是一位面對二十一世紀的領導人」。
我們的總統候選人是否瞭解世界的變化,包括新科技的突破、人類生活的改變、壽命的延長、需求的改變?是否瞭解疆域、國界、族群都已經被打破?經濟學、傳播學、社會學、 政治學是否都要重新下定義?在企業界,早已經為二十一世紀的e-CEO(網路商業領導人)提出繪像:要快速反應、快速決策、快速行動;要分分秒秒注意外在與內在變化,有戒慎恐懼的警覺心;面對高度不確定,更需要定位清楚;要有傳教士般的高度熱誠,不斷溝通;個人特質不足以應付變化,要有一個強而靈活的團隊。
這些新企業領袖的特質是否也可以做為新政治領導人的參考?千載難逢的選舉,我們期待一個珍惜這「千禧相逢」機緣的新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