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健保開辦以來,在吵吵鬧鬧、風風雨雨中度過了四年。在《自由時報》有關於「從節制醫療資源浪費,看健保制度改革」座談會的專題報導,其中與會的全國總工會常務理事李峰男先生表示:「民意對於健保制度的『期望落差』最嚴重的部分在於醫療品質的問題。傾聽基層勞工的心聲就可以明顯感受到,民眾發現他們如果是自費看病,醫師問診就詳細得多,還會用聽診器仔細聽診,外加耐心解說病情和日後防範之道!反觀健保、勞保的特約醫師好像是『神仙』,病人才剛坐下沒多久,醫師就已經開好藥了,兩相比較之下,叫民眾怎不抱怨健保的醫療品質低落?」這段話一針見血地點出了當今健保制度的核心問題。病人因為對於如此草率的醫療形態不滿意或不放心,因而少數人自掏腰包,以保障自己的生命;絕大多數人就以逛醫院的方式,多看三、五位醫師,押寶式地給自己多一些碰對醫師、猜對診斷的機會,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
在六月號《遠見》雜誌的封面故事中談到,知識管理策略同樣適用於醫療事業,令我欣喜的是,報導中以紐約市的史隆凱特琳癌症中心採用高度個人化的知識管理模式為例,說明該院提供的癌症醫療是針對病人的個別情況給與最佳的建議和治療,每一位病人都由多名專家參與會診。他們目前一共有十七個小組,如乳癌小組有四十名專業人員,除了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外。還包括腫瘤內科專家、外科醫師、放射線治療醫師及心理專家等。每一組每週都有數次面對面的會議,全體成員都要參加。因為這樣的作業,病人治癒率高,史隆凱特琳癌症中心一直是全美、甚至是全世界頂尖的癌症中心。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自從創院之始,即採用此團隊合作的作業模式,因此也得到極佳的治療效果,再度證實了群體智慧的累積及腦力激盪,確實是解決問題(治療癌症)最有力的利器。
此外,在這個封面故事中也提到美國《財星》雜誌編輯湯瑪斯.史都華所著《智慧資本》一書,列舉了知識管理的十項原則,其中一項說明強調差異化和顧客化的「智慧型工作」是無法大量生產的,這正好也印證筆者過去不只一次在此專欄談到先進的、高科技的醫療更趨個別化、正確化和精緻化,因此需要更多時間和智慧的投入。雖然投資成本高,但效果會更好,價值也更高。只是這樣的醫療根本不可能在現今僵硬的、齊頭式的全民健保制度下實現。
在迎接二十一世紀的關鍵時刻,台灣企業界正緊鑼密鼓地做組織變革,以便持續維持競爭力,這固然是一個極為可喜的現象,然而我更期待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能超越「經濟掛帥」的層次而進入「尊重生命」的境界。在所有國家政策中,全民健保制度的改革和創新應該是最為急迫的,因為當我們每年消耗近三千億元的醫療資源,而國人的健康卻得不到保障時,我們也沒有談論國家競爭力的餘地了!
(本文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黃達夫新書《用心聆聽--黃達夫改寫醫病關係》已由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