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子產業的三月份營收已全部公布,約有二五%的上市上櫃公司營收創下新高,各分布於電子產業的上中下游,包括半導體、零組件、光儲存媒體、個人電腦系統廠商、網路與通路等產業,均有表現相對出色的企業(表一)。
不過產業中個人電腦低價化的趨勢依舊,加上部分零組件與原料價格亦受壓縮,因此營收成長並不代表獲利的成長 ,仍有待第一季季報以及去年年報公布後,才能確認企業的實際獲利情況。畢竟股價反應是領先景氣表現,一旦股價漲幅到達一定程度,仍必須回歸基本面表現,以尋求支撐。
由於二月份工作天數較少,致使廠商將出貨時間延至三月,因此三月營收表現有部分是受到季節性因素的影響。不過在此次營收創新高表現特別突出者中,不乏基本面體質仍佳的支撐,如微星、精業、虹光、錸德、華邦、中環等。精業以其網路加值型廠商與軟體廠商之特性,受惠於Y2K題材的效應,營收大幅成長 。錸德則是連續十三個月創新高,主力產品光儲存媒體CD-R供不應求。由於光碟片產業是相對看好的族群,尤其目前台灣廠商在此產品上的市場占有率最高,因此具有價格決定的優勢,其代表廠商有中環 、錸德、精碟等。華邦電則是受到景氣復甦的影響,第一季已連續三個月創新高,產能滿載,不過最近DRAM價格滑落,可能就不利四月的營收表現。
TFT-LCD市場狀況持續看好
就整體產業來看,今年將打破中下游大幅獲利的情形。過去企業獲利以OEM與ODM獲利較佳,上游與通路則較差,今年將出現反轉至「上肥下瘦」的情況;也就是上游產業較被看好,而對下游產業的看法則較為保守。以獲利的角度來看,上游半導體今年營收成長率為三七%,獲利將成長兩倍;硬體方面全年營收成長率為一九%左右,獲利將增加三○%;而今年通訊產業營收成長預估為二七%,獲利成長預估三四%。整體而言,今年台灣電子產業預估營收成長率為二二%,獲利成長率則為五八%,其中主要的貢獻來自半導體產業的復甦。
尤其在晶圓代工與半導體封裝部分,訂單量與產能利用率幾近滿載,出貨量更是逐月上揚,其第二季表現依然看漲,未來是否有更大的成長空間,則需觀察全球IDM(整合性元件製造商)是否釋出訂單而定。
目前全球IDM廠所生產的半導體產值仍占有約九成的比率,而台灣晶圓代工廠的客戶來源仍以無晶圓廠的半導體設計公司為主 ,IDM廠商的訂單比率不到三○%。因此 ,隨著IDM廠因成本考量而縮減設備支出之際,不排除其釋出產能將挹注於台灣的晶圓代工廠商,也增加了晶圓代工業的成長潛力。
至於其他亦具成長性產業 ,如TFT-LCD(大尺寸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 、筆記型電腦、光儲存媒體等產品,在TFT-LCD面板部分,其下游需求產品為筆記型電腦以及液晶顯示器,目前整體市場狀況為供不應求,在售價與景氣持續升溫下,TFT-LCD未來市場狀況持續看好。
台灣廠商在此產業仍將掌握製造流程與成本之優勢。目前台灣約有五家廠商從事製造TFT-LCD產品,如中華映管、達?科技、聯友光電、奇晶光電與瀚宇彩晶等企業 ,其中中華映管與達?將在第二季與第三季分別進入量產階段。對於未來的成長潛力,反映在上市公司上的是大同之華映公司,以及持股達?股權五○%之明?,此兩家公司股價表現相當平穩,長線持有潛力佳。
今年第一季的新台幣是呈現貶值的情形,因此對於持有美元部位的上市電子公司而言,應有助於業外損益的匯兌利得收入。至於第二季以後,則受到外資不斷匯入、美元存款帳戶亦出現解約的影響,加上第一季台灣出口已呈現出超態勢,諸多因素均為促成新台幣營造升值態勢的環境,對以出口為導向的電子類股是較不利的因素,不排除第二季電子產業會相對出現匯兌損失的可能。
留意獲利穩定、高權值個股
一般而言,若股市呈現多頭走勢之時,大盤的上漲走勢與高權值股票的除權行情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因此,若第二季仍有高點可期,加上去年開始實施的兩稅合一制度,則今年的除權行情不會太寂寞;尤其是這一波電子類股的表現主要是由半導體股與低價轉機股啟動上漲風。而屬於高價位個股即使去年業績表現不差,以及今年獲利仍具成長性,股價反而形成落後表現的情形。
不過在籌碼經過整理與目前資金行情的助威之下,這些高配股高成長性的個股,應會有不錯的表現空間。因此在進入五月的除權旺季,高價位、高配股的電子股在除權題材持續發酵下,將有行情可期。
整體而言,投資人可多加留意高權值個股、第一季獲利表現有成長,以及第二季營運狀況依舊穩定之上市公司。
至於未來的投資重心,投資人宜謹慎留意四月底前將全部公布的第一季季報的結果。普遍而言,第一季電子公司的營收都還不錯,但是公司的獲利成長卻才是真正反映一企業的獲利能力。若依公司的出貨量成長無法彌補市場趨勢價格下降的走勢,則獲利的成長亦將面臨衰退。因此待去年年報與第一季財報公布後,股價走勢也會趨於明朗,電子股部分或有潛在地雷爆發的危機,也可視之為利空出盡。此外,在整體經濟環境面臨觸底反彈時刻,表現穩定的大型績優股應是較佳的選擇,加上外資仍是市場的主流,外資概念股亦是市場潮流的指標。
(本文作者為中信投信市場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