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銀行業可望否極泰來

陳子鈺
user

陳子鈺

1999-05-01

瀏覽數 19,350+

台灣銀行業可望否極泰來
 

本文出自 1999 / 5月號雜誌 第155期遠見雜誌

「產業是根,金融是葉;根要強的話,葉才會茂盛,」財政部常務次長陳沖如是說。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指出,一九九八年度亞洲金融機構業績普遍惡化。例如,去年度南韓企業虧損十二兆韓圜,其中十九家金融機構的虧損就占了九七%;泰國十三家主要商業銀行被迫增加提列呆帳準備,而出現虧損的現象。

台灣的金融機構也難逃一劫。從去年第四季到現在,台灣二十餘家上市公司發生跳票、違約交割事件,像骨牌效應般波及金融機構,銀行業嚴重受創。

銀行,這個「不倒的神話」,似乎就此打住。去年台灣本國銀行的淨值報酬率大幅下滑。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李桐豪指出,世界水準的淨值報酬率為二五%,台灣在民國八十年開放新銀行之前,本國銀行的淨值報酬率在二四%、二五%左右。反觀去年全體本國銀行的淨值報酬率只有七.九%,較前年減少了三.五個百分點。其中慶豐銀行的淨值報酬率最低,只有○.一%。

景氣不會比現在更壞了

除了台中商銀和泛亞銀行大量失血外,花蓮中小企銀、台東中小企銀和高雄中小企銀的淨值也出現負數。財政部和中央存保公司在今年四月初開會決議,體質較差、淨值為負數或接近負數的銀行如遭擠兌或異常提領,將不排除關門的命運。

元大投信研究員彭國星預測,今年銀行業會比去年衰退,多數銀行股的每股盈餘及獲利率將會下滑,銀行放款也會呈現衰退。

此外,今年本國銀行的逾放比有節節攀升之勢。省屬七大行庫第一季的逾放總額高達三千多億元,平均逾放比高達四.九四%,雙雙創下歷史新高;其中三商銀的逾放比突破六%。預估,今年三月至六月本國銀行的逾放比可能持續攀升,原因是去年爆發的「地雷股」目前尚未被行庫列入逾期放款的統計中。這些「地雷股」產生的逾放,應該在今年第一、二季浮現出來。「這應該是最高的了,」中興銀行總經理王宣仁說。

種種狀況是否突顯台灣銀行業已到了谷底?未來會往哪裡走?銀行業的景氣會復甦嗎?

「其實金融業是不是到了谷底,跟整個景氣很有關係,」陳沖分析。

金融業的景氣和企業的景氣交互影響;因此,一定要外在景氣先復甦,銀行業才會開始復甦。經建會在四月指出,這一波景氣預估在五月或第二季中旬脫離谷底,開始「和緩漸近」地復甦。另一方面,台灣第一季的出口較去年成長了三.五%;退票率在去年十二月底達到顛峰,一、二月的退票率稍緩,「從資料看來,總體經濟好像要慢慢回升的樣子,」陳沖肯定地說,「我們沒有理由對金融業悲觀。當根慢慢開始有活力的時候,沒有理由說葉子要掉下來。」

華僑銀行董事長戴立寧對今後兩年金融業的狀況採取較保守的態度。他預估銀行景氣會從今年第三季開始復甦,「其實,電子業第一季已經開始復甦了,但今年又遭遇Y2K的問題,總體看來不會太好。」

世華銀行一些行員也表示,景氣可能在第三季開始看好。

大體上,銀行業者及投信人員對於銀行的景氣都抱持樂觀的態度。王宣仁說:「原則上,台灣的經濟在谷底了,會不會往下沒有人敢說。但假定再壞的話,也壞不到哪裡去。」

中華投信的資深研究員林東明認為,台灣的景氣在今年第一季達到谷底。去年台灣企業接二連三出現財務問題,而今年到目前為止(三月底),只有中強電子出現危機,因此「最壞就是現在這個時候了。」玉山銀行協理杜武林也這麼認為,只要問題企業不再爆發,銀行谷底的句點就可以畫下。

今年是否還有「地雷股」會波及銀行?台新銀行總經理陳淮舟表示,過年前大家都很悲觀,但這幾個月的表現比過年前樂觀。「舊曆年過後,大家發現真正壞的也沒有那麼壞,比我們想像中好很多。因此,地雷股比前三個月應該會少許多,」陳淮舟樂觀地說。

政府開處方治療金融沈痾

為避免銀行因誤踩地雷股而影響經營體質,政府在年關過後大放利多措施,希望能穩定金融市場,重建大眾的信心。為了解決銀行業逾放比日益攀高,並促使銀行加速打銷呆帳,政府將存款準備率由七.六五%降到六.四一%,以及財政部將修正營業稅法,把金融機構的營業稅率由現行五%降為二%。在這兩項優惠措施下,財政部預計在四年內打銷金融業三千億的呆帳,並可望將過高的逾放比減少至二.四五%。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由於其他國家都沒有金融機構營業稅,因此調降銀行營業稅,對普遍希望取消營業稅的銀行業者而言,是「遲來的正義」。「最好把營業稅變成零,」王宣仁說。

此外,為達到合理的經濟規模,增強經營效能,提高銀行的競爭力,政府也將制定專法,提供租稅優惠等誘因,鼓勵銀行及小規模金融機構的合併。

「政府已經陸陸續續在開處方了,」玉山銀行協理杜武林指出,政府的經濟措施就像吃藥,吃三顆藥,有一顆藥有效就好。

但是,藥吃了,會不會有效?

「政府反過來解決金融問題,可見問題的嚴重性,」一名銀行的副總經理不客氣地指出。

華僑銀行董事長戴立寧認為,「台灣的金融問題早在十年前就存在了,去年一連串的金融風暴只是突顯事實。」

一些銀行界人士認為政府的做法只是把問題延後,「這些發生問題的原因如果沒有改變,問題還會繼續下去。」

合併是良藥還是毒藥?

到底台灣銀行的病源在哪裡?

如同戴立寧所言,台灣金融業的問題是根久源長。從過去的經驗到現在,台灣金融業發生的問題及處置方式,似乎基於同一個模式——關係企業貸款、呆帳、擠兌或近似擠兌、接管。去年因為廣三集團跳票而發生擠兌的台中商銀,似乎就遵循這種模式。這反映了銀行的不良授信似乎是問題的主因之一。

授信不當有一部分源自過度競爭。戴立寧認為台灣的銀行太多了,「甚至比屈臣氏、7-ELEVEN還多,而且市場沒有區格,產品雷同。」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民國八十年開放新設銀行後,除了前兩年,之後沒有新銀行加入的原因。

陳淮舟則認為台灣的金融業不是over-banking(銀行家數過多)而是over-competition(過度競爭)。在大家都想選擇優質對象、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導致銀行惡性競爭,因此每個銀行把該付的風險和收益壓低了。割喉競爭就成了去年的情形。

一位銀行的副總經理無奈地表示:「一下子進入太多銀行,大家競爭是好的沒錯,可是競爭帶來效益,還是過度競爭使整個產業崩潰,大家不得而知。」

台灣銀行過多或過度競爭,是否能靠合併來解決,見仁見智。

李桐豪表示,購併要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結果,才有意義。「過去台灣購併的經驗大多是大機構併小機構,好的吃掉不好的,把問題藏起來,」不願意具名的銀行副總經理點出其中的弊端,「你本來在跑已經很吃力了,突然再給你背一個人,怎麼跑得動?」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認為合併遲早要發生,但他強調,台灣金融機構合併的技術、能力都不夠熟練,大多是「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因此到目前為止都是失敗的例子。

許多新銀行概括承受基層金融機構後,出現許多後遺症,導致本身逾放比和呆帳增加,降低購併的效益。如同陳淮舟所言,「合併不見得是好的,要看你合併的利基在哪裡。」

合併是良藥還是毒藥,得視各銀行的體質狀況而定了。

其實,無論是鼓勵銀行合併也好,調降金融業的營業稅及存款準備率也好,政府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藉由這一段黑暗期,徹底改善金融業的體質,提高銀行的國際競爭力。對銀行業而言,不景氣是一種考驗,是歷經成長的一個過程,如何能通過考驗,是所有銀行和財經主管機關的當務之急。

危機就是轉機,此時正是台灣解決金融問題、改善金融體質的最佳時刻。「這兩年是金融業的寒冬,」戴立寧說,「冬天就是儲糧、準備、改造的時候。」

對銀行未來抱持樂觀態度的杜武林也表示,「人家說見底不是底,不景氣的谷底就是轉機的時候。在考驗中能經得起考驗才是最重要的。」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